【摘要】針對高校計算機專業Windows程序設計知識點廣、更新速度快和應用實踐性強等特征,適應“填鴨式”教學向以學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轉變過程,把研討式教學法引入到教學中來。本文主要闡述了研討式教學法在Windows 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教學過程,分析教學各步對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及挖掘學生潛能的重要意義。最后通過教學案例具體分析研討式教學法在Windows 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研討式 程序設計 教學法 Windows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7-0231-02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以及如智能手機類的便攜式計算設備普及,計算機與人們生活已息息相關,涉及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因而,社會對計算機人才需求急劇增加,使得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迅速發展起來。然而,伴隨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弊端日益凸顯,因此推動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與教學方法的意義
教學改革主要是指學校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革新與變換。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則是要通過改革,改掉不合時宜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適應計算機專業工程實踐強及更新換代快特征,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培養掌握最新計算機技術的社會可用專業之才。
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教學方法改革。當前以知識講授為主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向學生講授概念、理論、要領等內容,忽視如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因而,學生主要功能是“聽、記、背”,而不是主動去理解知識,束縛、壓抑了學生學習能動性,教學效果不佳。
研討式教學法實質是解放教師的教授力和學生的學習力,讓學生腦筋開動起來,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
二、研討式教學法在Windows程序設計課程的應用
基于對講授“填鴨式”教學方法的改進,針對Windows程序設計課程研究如何實現從忽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消極被動參與教學到主動參與教學、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培養為主的轉變,關鍵內容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1.設計適合學生知識結構的研討內容
研討式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課程知識巧妙地隱含在研討內容中,使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達到理解Windows 程序設計課程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目的。因而,研討內容必須考慮到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水平,容易讓學生調動原有智力構建新知識體系。
2.依據程序設計理論分析研討內容,激發學生研討興趣
Windows 程序設計課程知識具有共性與個性,教師應用對Windows操作系統API函數、數據結構、數據類型等共性背景知識進行必要講解,精心設計一些程序設計目標,如動態效果,讓學生對研討內容產生濃厚興趣。然后,教師要適當設置一些技術要點,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協調學習。
3.學生自主協作積極參與研討
自主多人協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由學生自主探索研討內容,獨立分析查閱文獻,討論研討內容,得出初步研討結論。通過與多人的研究討論、協商,進一步完成和深化對目標的建構。通過這種協作和溝通,學生可以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和解決途徑,開闊了學生思路,產生對知識新的認識與理解。
三、教學案例分析
本教學案例針對Windows程序設計課程中的“常用繪圖函數及編程”,主要學習Windows API繪圖函數。目標是要求編寫在屏幕上出現一個圓心沿正弦曲線軌跡移動的實心圓,且每隔四分之一周期,圓的填充色和圓的周邊顏色都發生變化,圓的半徑在四分之一周期之內由正弦曲線幅值的0.2倍至0.6倍線性增長。
本教學案例適合學生現有知識結構,且動態效果能激發學生求知欲和對技術的挑戰性。首先學生們通過課余自學正弦曲線點坐標生成方法、窗口程序如何處理WM_PAINT消息、Windows API繪圖函數等,對繪圖過程有了初步認識。在研討階段,先由兩位同學通過自己的PPT 講解如何由點和Polyline函數生成正弦曲線,如何通過100個點把正弦曲線分成四段,當i<=25處于第1個1/4周期,創建紅色畫筆和畫刷;25作者簡介:
唐小勇(1973-),男,漢族,湖南洞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學法、并行分布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