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雅可等

4月28日,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近日,記者專訪了此次獲得全國勞模稱號的基層干部——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黨支部書記姚慶英
“姚書記再干一屆吧!”“姚書記不要走!”2013年底,在蒲江縣西來鎮兩河村村委班子換屆選舉時,村民的呼聲此起彼伏。
年近50歲的姚慶英本未參選,打定主意退休照顧兒孫,她鼓勵大家推舉新人。沒想到的是,收集上來的選票上,村民們不約而同地寫上“姚慶英”三個字。很多黨員表態,若沒有姚書記,他們寧愿不選。耐不住大家的苦苦挽留,姚慶英心軟了。不曾想,這一留,她從小小的兩河村走入了北京人民大會堂。
“萬元村”之路
“如何帶領兩河村群眾致富?”自1994年上任以來,姚慶英從未間斷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索。
多年前,兩河村還是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為主的傳統小村,農民收入僅夠自給自足。通過考察,姚慶英發現兩河村的土壤、地形適合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雜柑,她便帶頭種了30畝雜柑,收到成效后,她挨家挨戶宣傳、引導農戶高改“不知火”2000畝。得益于高改,兩河村柑橘產量和經濟效益雙雙翻倍,村民們挖到了致富的第一桶金。而后,在姚慶英帶領下,兩河村陸續完成了200畝草莓、1000畝獼猴桃基地建設。
依托西來古鎮旅游資源優勢,姚慶英又多方籌資300余萬元,打造了集騎游健身、觀光休閑、采摘體驗等于一體的西坡果嶺。紛至沓來的游客打響了兩河村的名氣,更促進了生產方式升級和農民持續增收。年初,利用互聯網平臺,村里成立了農村電商合作社,旨在為本地農家特產擴大銷路。
到2014年底,兩河村人均年收入已突破3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村”。面對榮譽,姚慶英十分坦然:“當個好干部,自己要去開發致富門路,帶領群眾一起致富。”
心系群眾的“潑辣書記”
兩河村處于臨溪河和一條小河之間,沿河有170多戶、500多人居住。每年雨季,姚慶英都未雨綢繆,將全村的防洪任務細分到戶。2010年8月19日,大暴雨突襲成都地區,姚慶英冒著瓢潑大雨到河邊查看,發現臨溪河水流湍急,河水升高許多。她當機立斷,10分鐘之內集結了15名黨員干部和18名民兵應急隊員,將沿河的500多名村民以及大部分糧食、牲畜和家電全部轉移。在這場洪災中,姚慶英用責任與速度換取了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村民們銘記在心。
去年6月,村民李某在貴州出車禍身亡,李家人前去討說法,卻因不懂法律在爭執中沒要到一分錢。姚慶英等村干部聽說這個消息,不僅借給李家人2萬元辦喪事,還自駕車前往貴州協調解決。經過協商,姚慶英與對方達成了63.5萬元的賠償協議。之后,李家人拿了一個鼓鼓的信封給姚慶英,她擺擺手,連聲道:“不收不收”。
一心為民、正義耿直,姚慶英在群眾中的口碑并非一天煉成。上任之初,百姓中間也有質疑的聲音:一個女人鎮得住堂子不?對此,姚慶英一笑置之,牽頭制定了對村干部的管理制度。據說這是兩河村有史以來最嚴格的管理考核制度。新規實行不到一個月,就有6個村組干部提出不干了。“不干就拉倒,制度仍然堅持執行。”姚慶英的潑辣勁上來了。而后,經老干部、黨員、群眾推薦,兩河村干部進行了一次“大換血”,民主投票選出了老百姓滿意的干部隊伍。就是這個以務實、高效為法則的班子連年被西來鎮黨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住“別墅”的農民最巴適
“村民包包頭有錢了,生活品質也要提高!”在省道106線一側,依傍著一片環山,郁郁蔥蔥的樹木下掩映著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這不是城市大開發商修建的別墅區,而是兩河村村民的新居。
2011年初,姚慶英積極向上爭取到9000萬元的“兩河逸園”農民新型社區建設項目。“群眾的新村,怎么建自然該由群眾說了算。”姚慶英組織村組議事會成員、群眾代表、離職村組干部、無職黨員代表直接參與項目討論、決策和工作推進。民主推選出7名群眾組成價格談判小組專門“砍價”,其中1名負責記錄談判過程,并將價格向群眾公示。推選4名群眾分開管理涉及到的錢、賬、卡、密;推選10名群眾組成項目質量監督組,全天候負責質量監督。村黨支部對工作人員開展專業培訓,對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目前,“兩河逸園”完成了水、電、氣、光纖、道路、綠化等配套設施建設,入住農戶385戶,1050人。粗略估算,僅建設成本就節約500多萬元。“我從來沒想到能住進這么滿意的新房子,而且沒有多花一分錢。”在“兩河逸園”,住進新居的村民自豪地說:“我們比城里人過得巴適多了!”
責任編輯: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