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民
提出海南農墾必須重新認識橡膠的主要依據,一是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資源配置服從市場調節,經濟互補和往來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依存關系的集中體現,建國初期帝國主義利用封鎖手段禁止天然橡膠進入中國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反對帝國主義封鎖的戰略意義已經消失。二是中國天然橡膠市場1994年開放以來,20年間盡管2011年初天然橡膠價格曾經每噸暴漲至42 360元,但由于20年間發生了亞洲金融風暴和世界經濟危機,天然橡膠的平均售價每噸只有13 442元,期間海南農墾橡膠平均畝產65.5 kg,實際收入只有880元。這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家臺灣來瓊從事農業開發公司選擇種植橡膠的主要原因。同海南農墾熱帶高效農業比,2014年橡膠畝產55 kg,畝產值792元,只及中建農場紅肉蜜柚產值的8%,只及芒果和荔枝產值的9%,離農業現代化績效高優的核心要求十分遙遠。海南農墾目前最迫切的任務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盡快改變目前農業傳統低效的困局,如果不重新認識橡膠,在產業結構上進行革命性的調整,騰出大片土地發展熱帶高效農業,農業現代化或許是一句空話,海南農墾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日子還會長期延續下去。由此可以看出,海南農場今后的創新發展戰略選擇,擺在第一位的任務是重新認識橡膠,否則將舉步艱辛。
建國初期,海南農墾為橡膠而創建,后來農墾三代人為發展祖國橡膠事業付出了常人難以接受的巨大犧牲。建國初期發展橡膠是執行黨中央的戰略任務,盡管海南農墾目前總體上仍然處在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境遇,況且失業率超過16%,但百萬農墾人仍然普遍認為,過去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很值得很榮光,因為已經出色完成了建設中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基地的戰略任務。至2014年底,已經累計為國家生產橡膠620.6萬t,通過示范帶動“三農”已經把海南島建設成擁有55萬hm2的全國最大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在歷史上,橡膠幾乎成為海南農墾的代名詞,橡膠基地的建成,國家和社會曾經給海南農墾很多的榮耀。農墾幾代人也曾經因為把畢生奉獻給祖國橡膠事業感到無尚榮光。
建國初期,發展橡膠是由國家發展戰略決定的,橡膠已經成為反對帝國主義封鎖的利器。從實施國家發展戰略看問題,海南農墾的歷史貢獻特別巨大,值得驕傲和自豪。但進入經濟全球化的新的歷史階段,盡管天然膠依然是戰略物資,它在市場分配上已經無條件地服從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市場己經成為決定因素,建國初期帝國主義利用“貧膠”對中國進行封鎖的情況已經改變。例如:全球10家著名輪胎廠均進軍中國,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天然橡膠進口國和消費國,如果有人用封鎖手段禁止天然橡膠進入中國,造成的破壞就是全球性的,會引發全球飛機停飛、汽車停駛的嚴重后果,顯然是行不通的。從海南農墾建立現代企業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看問題,天然橡膠市場開放20年來,橡膠的低產出率,既不符合企業追求的效益目標宗旨,又成為推進海南農墾農業現代化的絆腳石。坦誠地說,天然橡膠市場放開以后,正是橡膠的低產出率導致海南農墾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市場開放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前,國家曾經長期用高于國際價格保護中國天然橡膠產業發展。例如:市場放開前國家規定橡膠價格每噸為6 080元,當時可以換取42.8 t大米;市場放開后的20年間,表面上看橡膠價格為原來國家牌價的2.2倍,但橡膠的可比價值已經大大下降,目前1 t橡膠只能換取2.6 t大米,意味著橡膠的市場可比價值已經下降了94%,是熱帶農業中產出率最低的產業,離熱帶高效農業越來越遠,如果讓天然橡膠產業繼續占據海南農墾主體地位,海南農墾的后續發展就沒有任何指望。
2008年國務院批準海南農墾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其中有一條是要求經濟融入市場。目前海南農墾橡膠占農業種養面積的60%,如果讓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傳統低效的產出現狀就無法改變。眾所周知,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績效高優,如果海南農墾繼續保存現在的橡膠種植規模,海南農墾的農業現代化就會遙遙無期,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的狀況就會繼續延伸下去,這是多么令人擔憂的嚴重后果。基于上述理由,筆者認為,海南農墾已經到了重新認識橡膠的新的歷史階段,這個問題不解決,再好的體制和機制也是枉然。過去從戰略地位看橡膠,規模擺在第一位,這是不可非議的;如今從經濟融入市場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看橡膠,它的低產出率是現代農業所無法接受的。既然如此,海南農墾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就必須重新認識橡膠,下決心進行大刀闊斧的產業結構調整。以南田、三道、南濱3個農場為例,它們的崛起都是大面積減少橡膠,及時轉產績效高優的熱帶農業。南田從1992年開始淘汰橡膠種植芒果,取得了10倍以上的產出效益,摘掉了全國農墾系統特困農場的帽子,而且成為全國農墾系統改革發展的樣板,成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的示范區。筆者算過這樣一筆帳:假如南田農場繼續保存7萬多畝橡膠,目前橡膠的產量充其量只有2 500 t,產值3 600萬元,而近3 333 hm2芒果產值近3億元,對比效果非常明顯;三道農場同南田的狀況一樣,經受不了臺風災害,而且曾經在人們議論中或許是海南農墾第一個面臨解體的農場,同樣通過淘汰橡膠轉產績效高優熱帶農業,不但避免了農場解體,2014年勞動者人均報酬達到58 ?716元,排行全局農場第二位;南濱農場是海南農墾農業結構調整力度最大的農場,先是淘汰了拖累農場幾十年的幾萬畝油棕,同時把橡膠面積砍掉了一半,在全省率先發展反季節瓜菜、大面積種植芒果,2014年勞動者人均報酬達到51 716元,排行全局農場第四,成為海南農墾乃至全省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上述事實證明,海南農墾只有重新認識橡膠,大膽調整農業結構,才能推進農業現代化,從根本上改變目前發展滯后相對貧困和失業率超過16%的被動局面。由于歷史積淀深厚和觀念上的某些障礙,或許調整結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作為初步方案筆者建議,海南農墾橡膠充其量就是保持中西部170萬 hm2以內的規模,以便騰出上百萬畝土地發展熱帶高效農業,這也是對二次創業中涌現出有希望成為農業現代化主導產業的新業態的直接支持。筆者去年曾經通過海南農墾報提議:要求國家采取類似生產糧食補貼的政策給橡膠產業進行補貼,今年全國“兩會”代表也提出同樣議案,但由于橡膠在中國的戰略地位已經改變,恐怕國家的補貼也難扭轉橡膠低產出率的頹勢。海南農墾二次創業,涌現出一批很有希望成為農業現代化主體產業的新業態,畝產值均在萬元以上,如果橡膠不趕快退出,即使這些新業態再好,也無法形成規模競爭力,主導海南農墾農業現代化進程。海南橡膠集團也應該審時度勢調整產業結構和經營策略,避免對本土橡膠產業的過度依賴。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減少橡膠種植面積之前,一定要搞好規劃和充分論證,選擇好替代橡膠的績效高優的新業態,避免盲目跟風和重復建設,導致新的內耗重新陷入困境。許多專家形成這樣的一個共識:海南島現有橡膠55萬hm2,盡管不可避免地遭受低產出率困擾,目前每生產一噸橡膠要虧損近萬元,但就產業選擇現狀看,還沒有一樣產業能替代橡膠使種植規模達到54.53萬 hm2,即使用多種業態取而代之,也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從宏觀結構上科學把握逐步推進。由此看來,橡膠規模的調整或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筆者把一生奉獻給祖國橡膠事業,在年事進入八旬的今天,對橡膠產業提出異議,似乎是一種叛逆行為。但縱觀近幾年農墾體制改革,覺得農墾發展的最大障礙是產出率很低的橡膠占居主導地位。如果思想上不重新認識橡膠,海南農墾的發展就沒有希望。正由于這樣,才大膽為農墾發聲:必須重新認識橡膠。要下決心在橡膠規模上做出大膽的調整,否則再好的體制和機制也難有作為。舉個例子:南海農場現有橡膠2 000多hm2,每公頃產25 kg,產值360元,如果要硬性讓南海農場繼續保存2 000多hm2橡膠,南海農場的農業現代化就將成一句空話。橡膠在歷史上曾經給海南農墾創造過太多的輝煌,這是三代農墾人最深切的體會,而且在各個時期沾了不少的榮光。如今,橡膠的低產出率已經成為海南農墾推進農業現代化不可逾越的屏障,迫使百萬農墾人必須用創新和發展的目光重新認識橡膠。南田、三道、南濱3個農場的成功實踐,似乎這個認識來得越快越好。重新認識橡膠關系到農墾發展改革的未來,過去三代人矢志信守發展橡膠戰略,用卓絕的艱苦奮斗,得到的回報卻是長期承受發展滯后、相對貧困和高失業率的煎熬。時至今日,應該說海南農墾重新認識橡膠,加快結構調整的時機已經成熟,作為企業如果再遲疑和不下決心,海南農墾發展改革的大計就無法實施。過去的發展滯后和相對貧困,可以說是身不由己造成的,責任不在海南農墾;如今國家進一步實施開放戰略,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農墾改革問題,作為率先進行體制改革的海南農墾,應該充分發揮農墾是國家隊和為中國農業說話的優勢,在橡膠產業地位的認識上求得統一,大膽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盡快把海南建設成我國最大的績效高優熱帶作物生產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