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時期,如果有人敲門,人們立即停止講政治笑話,開始喝酒。戈爾巴喬夫時期,如果有人敲門,人們立即把酒藏起來,開始講政治笑話。
政治笑話在蘇聯社會曾十分流行。轉眼間,蘇聯和蘇共煙消云散20多年了,今天再來回味那些有趣的民間創作,卻令人大吃一驚:幾乎所有的“段子”,都是干群關系出故障的報警信號。
共產黨來了怎么辦?
許多政治笑話嘲諷蘇聯的社會不公、干部的享樂主義和奢靡風氣,干群關系的裂痕清晰可見。勃列日涅夫把老母親從鄉下接到莫斯科,驕傲地展示自己的豪華別墅、名貴家具、高級汽車。老太太說:“孩子啊,這一切好是好,但共產黨來了怎么辦?”
1918年,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遭遇糧荒,糧食人民委員瞿魯巴在開會時餓暈了。為保證革命事業順利進行,列寧決定建干部“療養食堂”救急。當年迫不得已的臨時措施,慢慢演化為干部特供商店,高級生活用品和國際名牌應有盡有,老百姓看都不讓看。
斯大林的一大發明是給高干發“紅包”,比工資厚得多。他喜歡召集大家共享奢華晚宴,不醉不休,天不亮不休。他的女兒斯維特蘭娜看不下去了,說老爸浪費了多少錢哦!赫魯曉夫則抱怨第二天起不了床,中央機關老是停擺。
勃列日涅夫則讓陋習普遍化、制度化了。那時,干部子女可以免試上最好的大學,進最好的單位。1983年,剛出任蘇共中央組織部長的利加喬夫,主動提出不配豪華轎車。中辦主任嚴肅批評他不懂規矩:你這是搞“特殊化”!
那群眾過著什么日子呢?蘇共執政74年、蘇聯立國69年,一直沒有解決好民生問題,買什么都要排長隊,排了半天還常常白排。老百姓受不了,關于排隊的段子特別多。伊萬下班回家,看見老婆和一個陌生人躺在床上。伊萬吼道:“真耽誤事,街角的商店在賣雞蛋,還不趕緊排隊去!”
里子沒有了,卻在面子上狠下功夫,就像蘇共元老雷日科夫總結的那樣:從上到下“謊話連篇”。蘇方接待人員自豪地介紹:“再過幾年每家都會有私人飛機?!蓖赓e驚訝地問:“要那么多飛機干啥?”答:“譬如你家在莫斯科,聽說列寧格勒賣面包了,可以開上飛機趕去排隊?!?/p>
群眾跟著蘇共一起流血流汗度過了崢嶸歲月,現在卻一個在地獄,一個在天堂,心中的凄涼和憤懣可想而知,不戳蘇共脊梁骨才怪。但是蘇共缺乏自我約束的自覺,作風問題又升格為腐敗問題。過去列寧對干部管束很嚴,甚至主張“共產黨員犯罪罪加一等”。列寧去世后,干部越過越舒服,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如果一個人沒機會搞腐敗,會被人瞧不起。
裝出火車還在走的樣子
民生問題和惡劣黨風,導致黨與群眾漸行漸遠。好在老人們還記得黨的光輝歷史,如果蘇共早下決心加以改變,結果會大不一樣??墒?,蘇共卻若無其事地走著老路,靠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混日子,好像在考驗人民的耐性。
火車因為沒有燃料停在半路,這可咋辦?勃列日涅夫指示:大家一起搖晃身體,裝出火車還在走的樣子。
赫魯曉夫和柯西金試探過改革經濟,遭到體制內的強烈抵制,草草收兵。勃列日涅夫公開批評說:“瞎改什么呀,做好工作就行了?!奔w農莊開會研究兩個問題:建造木棚和建設共產主義。由于沒有木板,決定直接研究第二個問題。
為了固化既得利益格局,勃列日涅夫甚至搞了領導干部終身制,包括三任總書記在內的許多領導干部,直接死在任上,蘇共成了一池死水。學界公認,勃列日涅夫當政的18年,是蘇聯的停滯期、矛盾積累期,看起來穩穩當當,其實危如累卵,蘇聯和蘇共的最終結局,很大程度上是拜他所賜。
面對要求變革的強烈呼聲,蘇共采取了自殺式的打壓態度,民主集中制冬眠,黨員權利被冷藏,一片鴉雀無聲。于是,一邊壓制批評和自我批評,一邊鼓勵表揚和自我表揚。就連各地、各部門領導所到之處,都要掛滿歌功頌德的橫幅,宣讀熱情洋溢的致敬信,十分肉麻。
勃列日涅夫一生得了114枚勛章、獎章,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頒發給自己的。在他的葬禮上,足有一個班的戰士負責捧著這些牌牌,群眾覺得很可笑。
“勃列日涅夫同志做手術了?!?/p>
“什么手術?”
“擴胸手術?!?/p>
“為啥呀?”
“勛章掛不下了?!?/p>
在這種暖洋洋的空氣中,蘇共正與人民分道揚鑣。戈爾巴喬夫的笨拙改革雪上加霜,社會到了列寧所說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都活不下去”的程度。
斯大林時期,如果有人敲門,人們立即停止講政治笑話,開始喝酒。戈爾巴喬夫時期,如果有人敲門,人們立即把酒藏起來,開始講政治笑話。宣傳機器則繼續文過飾非編童話,糊弄老百姓,哄領導開心。
在蘇聯解體前一年,《西伯利亞報》以“蘇共代表誰”為題開展讀者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蘇共代表全體人民的占7%,代表工人的占4%,代表全體黨員的占11%,代表黨政干部的占85%!1991年6月,俄羅斯舉行首屆總統選舉。作為蘇共推出的候選人,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卸任蘇聯總理不久的雷日科夫,得票率僅16.85%。蘇聯劇變后,俄共總書記久加諾夫多次參加總統競選,得票最高的一回也只有31.96%??杀氖聦嵄砻魅嗣駛噶诵?,也解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謎:為什么蘇共轟轟烈烈登上歷史舞臺,退場時卻如此孤獨,甚至沒有幾人前來送別!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正快速超越過去的先生,人民生活水平突飛猛進,中國的巨大成就連敵人都沒法否認。兩相對照,蘇聯人艷羨不已,把社會主義的前途寄托在中國身上。
中國不僅有鄧小平
李肇星有一次在國際航班上,邂逅了早已失去蘇共和蘇聯的原蘇共中央總書記、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問了一個全世界都想問的問題:為什么結局會是這樣?戈爾巴喬夫想了想說:“因為我們沒有鄧小平!”
蘇共是世界上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成全球第二、歐洲第一的經濟強國只用了20年。蘇聯不但戰勝了強大的德國,還長期與美國平起平坐,曾讓整個西方世界寢食不安。沒有人料到這個龐然大物竟一夜傾覆,許多人至今仍回不過神來。
從1977年復出,到1997年去世的20年間,鄧小平領導實施了改變中國和世界的兩大政治行動,一是改革開放,二是錘煉黨風。兩件大事竟發端于同一次會議: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舉起改革大旗的同時,恢復成立了中央紀委。
人們很少注意到這兩者之間的邏輯聯系:改革開放順應天下大勢,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端正黨風提高了黨的先進性,是改革開放的政治保障。只有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才有吸引力;只有風清氣正,共產黨才有凝聚力。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這兩大決策是最好的詮釋。
想想都后怕: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現在的中國一定不是到處堵車,而是到處排隊;如果沒有過硬的黨風,人人心里窩著火,改革只會是紙上談兵。如果兩者都沒有呢?
作為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偉大戰略的邏輯起點,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人民主體論。人民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共產黨存在的全部理由,是一切工作的起點、終點和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核心理念,也是鄧小平始終堅守的根本政治立場。站在這個立場看問題,中國為什么繁榮穩定?蘇共為什么走向末路?答案一目了然。
盡管任何社會現象的發生,都有數不清的促成因素,但內因永遠是變化的根源。蘇共在黨和人民關系問題上的無所作為、反向作為,使自己從代表全民族利益的先鋒隊,蛻變為只為少數人活著的資產階級市儈集團,直接決定了人心向背和自身命運。對此,蘇共問題專家李慎明的觀點一針見血:蘇共的蛻化變質,是蘇聯解體、蘇共亡黨的根本原因。黃宗良則進一步指出:蘇共是被人民而不是被敵人推翻的,承認這個事實很痛苦,不承認就不能吸取教訓。
與蘇共相反的是,對于人民,中國共產黨的回答響亮而堅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八大之后,黨中央從人民的利益和立場出發,迅速打出八項規定,“老虎”、“蒼蠅”一起打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組合拳。政治局率先垂范、徙木為信,清理腐枝敗葉、編織制度籠子,干部舒適度劇降、群眾滿意度激升,好傳統回歸、壞習氣鼠竄,全國人民發自內心地擁戴和支持。黨的威望持續提高,黨群關系空前緊密,改革巨艦一往無前,黨的事業一片生機。神州氣象如此,戈爾巴喬夫或許又有感慨:“中國不僅有鄧小平!”(《中國歷史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