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由中國學者胡庚申提出,指一種生態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抑或生態學視角的翻譯研究。Translatology是一個合成詞,大多數英語詞典里并沒有收錄該詞。根據Translation Studies(翻譯學)所產生的學術背景,我們建議把生態翻譯學英譯成Eco-Translation Studies,這更有利于新學科-生態翻譯學的構建和發展。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 Eco-translatology Eco-Translation Studies
一、問題的緣起
2006年,中國學者胡庚申在翻譯全球文化國際研討會上宣讀了Understanding Eco-translatology,詮釋了生態翻譯學研究的基礎、內容和方向。特別是,他于2008年在《中國翻譯》上發表的“生態翻譯學解讀”一文,明確指出了生態翻譯學的基本內涵,其中包括生態翻譯學的英譯名(Eco-translatology)。自此,生態翻譯學的研究拉開了序幕。
雖然國內外專家逐漸認可并發展生態翻譯學的這一事實擺在面前,可是筆者想到“翻譯學”在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初,也經歷了英譯名定位的問題。起初學者也用諸如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ion Studies和Translation Science等英譯名來命名“翻譯學”這門學科。由此,生態翻譯學是不是需要從翻譯學學科建設背景中,吸取借鑒它的翻譯方法呢?
二、Translatology,Translation Studies的譯學背景
我們先考察一下translatology一詞究竟有何譯學背景。實際上,translatology是一個合成詞,大多數英語詞典里無法找到這個詞。那么,將生態翻譯學譯為Eco-translatology是否難于被外國學者理解甚至沿用?有學者考證translatology已基本成了我們翻譯學一詞的英語對應詞,譬如學科名稱玄翻譯學(Metra-translatology)、譯介學(Medio-translatology)、生態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等。穆雷(1996)指出,我國首部以翻譯學命名的專著是1988年問世的,這是一部47萬字的英文大作《翻譯學》(Translatology)。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凱伊·道勒拉普擔任主編,中國學者王寧擔任中文主編的書名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中譯文的名稱是《視角:翻譯學研究》。進一步證明在中英文學科名稱、書名的翻譯中,翻譯學和translatology成為互用的對應關系。
盡管國內外的學者都試圖用translatology這個合成詞表示翻譯學的概念,但是這個詞的使用情況卻不見好甚至被認為是多余的。陳學斌等(2005)就指出:“在西方,人們曾建議用該詞來指稱現在普遍認為的‘翻譯學,但它只在德國、加拿大、丹麥等國使用,而并未得到主要英語國家的普遍承認。Holmes和Pym認為它是一個‘多余的生造詞,主張用不那么有‘科學味的Translation Studies代替之。由此可見,translatology在主要英語國家譯學界并未取得‘合法地位?!痹诳甲C兩詞的內涵之后,王宏(2006)認為,translation studies的外延比translatology更為廣泛,建議使用前者稱呼翻譯學。在這種情況下,用translatology對應翻譯學是不妥的,難以被西方學界認同。這也是我們為何重新考量生態翻譯學英譯的本意。
20世紀80年代,James Holmes在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中指出,除了缺乏適合的交往渠道之外,還有“另外兩個阻礙學科烏托邦發展的問題,其中首先是該研究領域的名稱問題?!保ㄖx天振,2008:205)。他認為,Translatology,Troductology,Translation Theory,the Theory of Translating,Translation Science和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均不適合作為翻譯學這門學科的正式名稱,因為他們均存有缺陷。例如,Translation Theory涵蓋力不夠大,不足以包含翻譯學科里所有的研究內容,有許多對翻譯進行的研究并未納入翻譯理論框架中。為了更好地涵蓋學科的研究范圍和領域,他提議用Translation Studies作為翻譯學的最終名稱。自此以后,“這個提議已經被西方學界所普遍接受,并廣泛沿用?!保ㄖx天振,2008:3)。既然起源于國外的Translation Studies”早已被公認為是建立翻譯學學科的名稱,那么中國學者在提出新的頗有建樹的生態翻譯學理論時為什么不基于這一事實呢?
三、結語
翻譯的原創理論基本上是源于國外,作為中國本土的生態翻譯學在這種大背景下,能夠開創并保持本土特色,且在國內外引起反響,這已為構建生態翻譯學學科建設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生態翻譯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要想取得長足的發展,必須重視學科名稱英譯規范問題。我們建議將之譯為Eco-Translation Studies。本研究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加深對生態翻譯學學科建設的認識,也可以引導其它一些新興的學科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構建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學斌,劉彤.Translation Studies的名與實——再議“Translation Studies”一詞的漢譯[J].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 2005(6):159-161.
[2]胡庚申.生態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6):11-15.
[3]穆雷.“中國科技翻譯學”的提法是否合適[J].上海科技翻譯,1996(1):36.
[4]王宏.Translation Studies能否一詞兩譯[J].上海翻譯,2006(4): 64-65.
[5]謝天振.當代國外翻譯理論[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劉芬,1983,女,漢族,湖南桃源人,碩士研究生,助教,英語專任教師、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