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帥
【摘要】“信達雅”和“化境說”分別是翻譯家嚴復和錢鐘書提出的翻譯理論觀點,分別介紹并分析上述觀點,論述對其理解,探討二者關系并指出區別。
【關鍵詞】信達雅 化境 標準 理想
“信達雅”和“化境說”是中國翻譯理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兩種觀點,為眾多翻譯學家提供了廣闊的思考和探討空間,同時對我國翻譯實踐活動發揮著借鑒和指導作用。
一、“信達雅”
“信達雅”是清代著名翻譯家嚴復于1898 年在其譯作《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的,他在文中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故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在嚴復看來,“信” 即忠實于原文;“達”指譯文行文通順流暢;“雅”指用漢以前字法句法,使譯文典雅、有文采。
嚴復對于“雅”的理解側重于使用漢以前字法句法來追求譯文典雅、文采,這顯然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就得不到后世學者認可。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往往樂于把“雅”理解為文雅、有文采。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從宏觀上提出了譯者從事翻譯的標準,而未局限于言語轉換的某些具體細節。作為一種宏觀上指導和規范的翻譯標準,它廣為流傳,得到眾多學者和知識分子的支持。
“信達雅”三字翻譯標準,在我國翻譯理論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影響力。他的理論為眾多翻譯學家提供了廣闊的思考空間,對我國翻譯實踐發揮著重大的指導作用。
二、“化境說”
“化境說”是錢鐘書先生從漢代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一段訓詁文字引申出來的。它以“化”為中心,強調翻譯的忠實性。
在錢鐘書看來,入化的翻譯應該忠實于原作,譯作讀起來就像原作。也就是說,在把作品從出發語轉換成目的語時,不因言語差異表現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同時可以完全保留原作風格。羅新璋在《錢鐘書的譯藝談》一文中談及“化境說”時引用諺語:“釀得蜜成花不見”,形象地比喻讀者在閱讀譯文時幾乎看不到譯者加工痕跡,充分表現出了“化”的境界。
此外,“化境說”不僅強調“化”,還強調“化”與“訛”的對立統一。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中說:“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他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一路上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從這段引文可看出,錢鐘書意識到“化”是一種理想狀態,由出發語向目的語轉換時,遺失或損傷幾乎無法避免。“化”與“訛”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訛”是不斷接近“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失誤。
比如ever一詞的用法,譯者可能因為對ever詞義的理解偏差,對“He is ever busy”、“Will he ever succeed?”的譯法產生困惑,把ever都譯為“曾經”。這種錯誤就是所謂的“訛”。原因就在于譯者對ever詞義理解不夠深入,ever的根義是“at any time”,這樣,以上句子的翻譯就不成問題了。可見,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對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的掌握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訛”。
三、“信達雅”與“化境”的關系
“化境”可以說是翻譯的最理想的狀態,而這種狀態是難以企及的。1964年錢鐘書初次發表《林紓的翻譯》一文,指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后來把“最高標準”改為“最高理想”。這一做法實際上是對“標準”和“理想”做了具體區分:“化境”是一種理想,而不是標準。標準是譯者努力達成的狀態,是一種準則和規范;而理想是一種追求和方向,是翻譯的最高境界,不能作為衡量翻譯行為的標準。
例如:可以把“揮金如土”譯為“spend money like water”,“雪中送炭”譯為“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因為翻譯涉及文化移植,譯文必須克服不同語言負載的文化差異、詞匯缺項等問題,這就需要根據目的語文化適當改變詞義的選擇。這種處理方式并沒有逐字翻譯,而是在東西不同文化間找到巧妙的契合點,以“水”代“土”、以“燃料”代“炭”,巧妙地處理不同語言背景下的文化差異,實現了內容上的“信”。由此可見,“信達雅”這一標準是可以通過譯者努力而實現的。
又如:--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 The letter B.在翻譯這句話時,如果譯者拘泥于詞語的原意,翻譯成“—什么能使路變寬?-- 字母‘B”,一定使讀者摸不到頭腦,這種看似忠于原文的逐字翻譯,既做不到內容上的“信”,又會造成上文中所說的“訛”。只考慮詞語原意,卻忽視了源語言的形式和內容的雙關用法,既不符合“信達雅”標準,也違背了“化境”的翻譯理想。若把該句翻譯為:“-- 什么能使門變闊?-- 活”,不僅可傳達原作者意旨,還遵循原句運用雙關手法,靈活巧妙。但這種譯法也是在改變選詞基礎上實現的,并不能完全傳達原文內容韻味。可見,在翻譯中是可以達到信達的標準的,而實現忠于原文內容、風格、形式的 “化”這一最高理想仍非常困難。“化境”要求文學翻譯譯文不能生硬牽強,且作品不丟失整體風格韻味,是翻譯的最高境界。
總之,雖然“信達雅”與“化境”都是針對翻譯而言的,但兩者不可混同。前者是譯者從事翻譯應遵循的原則、標準,后者是翻譯追求的方向、境界,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最高理想。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43.
[2]鄭海凌.錢鐘書化境說的創新意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