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卿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日香光莊嚴”。因念佛能莊嚴行者,念佛者染佛之功德,其功德盈滿身心,猶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故以此喻之。
身染塵香,如入香光之室,漸見明了,漸覺清凈。縱使不能斷盡塵勞惑業,親證如來實相果覺,通身含養,功德智慧,莊嚴熏照,亦覺塵勞惑業,漸漸減少,漸漸淡薄,智慧光明,漸漸通達,漸漸圓融。
佛家關于香的記載非常之多,如《佛說戒德香經》《六祖壇經》《華嚴經》《楞嚴經》等。佛家認為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香與人的智慧、德性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妙香與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賢圣,甚至能夠散發出特殊的香氣。據經載,釋迦牟尼佛于說法之時,渾身會散出妙香,其香能普熏十方,震動三界。故在佛教的經文中,常用香來喻證道者的心德。《戒德香經》所記,佛陀對弟子阿難講述,持守善德的人具“戒香”,此無上之香普熏十方暢達無礙,《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以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講述了五分法身之理;在《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闡述修持者若能專誠地憶念佛性,則能受到佛的加持與接引。
《禮佛儀式》記載:“禮敬贊德,先須至于香臺,端身息慮,思念圣德,目睹尊容,雙膝著地,手擎香爐,而舉偈言: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云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聞香普熏證寂滅。”《華嚴經》記載:“以善根回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華……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以為供養。”香不儀是婆娑世界的供品,天人也用香來供佛。好香芬芳使人心生歡喜,能助人達到沉靜、空凈、靈動的境界,于心曠神怡之中達到正定,證得自性如來。好香可以培扶身心根性向正與善。好香如正氣,時時親近多聞,潛移默化的熏陶大為受益。所以,香是修道的助緣。
佛教中無處不“香”。僧人打坐以燒一炷香的時間為準,謂之“坐香”;圍著佛像“繞佛”,既是禮佛也是以“經行”作修持,謂之“行香”;跑步繞佛,則謂之“跑香”;用于警策修行的形如寶劍的木板,謂之“警策香板”;用于懲戒的謂之“清規香板”;用于警醒昏沉者的謂之“巡香香板”;若修持者犯了錯,還有罰去“跪香”;佛殿謂之“香殿”,廚房謂之“香廚”,而佛家寺院更是被尊稱為“檀林”。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引蝶戀花,香馨遠致。一爐沉香,妙用無窮。攝心念佛,乃至究竟。香,在無聲無息中靈動心智,有形無形間調息開竅、養和身心。香,可悠然自得于書房,可縹緲自在于廟宇,可閉觀默照于靜室,可溫婉自興于席間。心隨香遠,香喻性德,光喻智慧,染喻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