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習慣。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陶醉,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關鍵詞】
培養 ?興趣 ? 享受 ? 快樂
閱讀是搜索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它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閱讀的角色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質量,是現在教改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加強認讀,逐步提高
大家都知道,學生入學前認識的字很少,入學一段時間后,逐漸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生字,為閱讀奠定了基礎。但由于低年級學生缺乏注意力均衡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課文中沒有生字,很多學生閱讀課文時也會一字一頓,或者反復重復,難以形成連貫的語流。因此,在教學《燕子媽媽笑了》這一課時,我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重點。課堂上舍得花時間,采用多種方法,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課文。師、生領讀,自由讀,指名讀,聽讀,分小組讀,齊讀等。讓學生在朗讀實驗中得到體悟,習得經驗,切實過好認讀關。與此同時,在閱讀訓練中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設計了很有特點的自我評價:自己獎勵自己大蘋果。如:當初讀課文后,我說:“你們讀得很認真。如果你們自己認為讀通課文了,請在課題旁獎勵自己一個大蘋果,并請你讀給大家聽。”孩子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紛紛舉手。當一個孩子讀的時候,我又提出要求:“其它孩子認真聽,并用手指著字。讀的孩子讀到哪兒,就指到哪兒,并分析每個字的讀音。聽完后請你對他們進行評價,并說說你學會了什么字。”聽讀完后,我說:“如果聽了他們讀課文,你也會讀通課文的孩子也獎勵自己一個大蘋果。”
二、培養習慣,持之以恒
在閱讀實踐中,以語感為核心的閱讀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時,不管你是否注意,閱讀習慣也在逐步養成。好的或不好的閱讀習慣是在一定的情況下自動化地進行有關閱讀操作的行為傾向。認真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時拼讀音節;聯系上下文猜一猜;主動向老師和會認的同學請教。遇到難讀的句子反復多讀幾遍,邊讀邊想……這些閱讀習慣都應該從起始年級受到重視,習慣的培養是體現在細節處的,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反復抓,反復練。有的同學領悟能力強,平時在生活實踐中注意觀察,積累,識字量很大,閱讀能力要強一些;有的同學領悟得慢一些;有的同學今天掌握了第二天又回到了原位;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教師應了解這些層次差異,做到面向全體,注重個性。《燕子媽媽笑了》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較長,段落很多(8個自然段)。除要求會認、會寫和可以在查字表上查到的生字外,還有幾個學生“無處可查”的字,如:“檐、刺”等。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中出示課文中的詞語,設計了“勇闖字詞關”游戲。以“勇敢者闖關”“人人闖關”“集體闖關”3種有趣的形式層層推進。“勇敢者闖關”中的勇敢者既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識字、閱讀能力,同時也給大家起了示范作用。達到了以優生帶動領悟較慢的學生,讓學生在互助、互動學習中體驗閱讀的快樂的作用。“人人闖關”給以每個孩子實踐的機會,使每個孩子真正掌握字詞。“集體闖關”則使全班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鞏固和加深對字詞的理解。
三、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當孩子們在有效的時間內解決了讀書識字這個難度,他們真正感悟到了閱讀的快樂!當課堂教學進行到最后一個環節:通過朗讀課文,你讀懂了什么 ;你能說說誰讓燕子媽媽笑了?什么事使燕子媽媽笑了?燕子媽媽為什么笑了?此時,孩子們暢所欲言,他們不僅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特點,而且還領悟到了小燕子因為仔細觀察事物,獲得了知識的喜悅,領悟到了燕子媽媽因為小燕子做事認真,所以高興地笑了的真正含義。同學們說出了讀書后對課文的體驗和感受。這種體驗是學生通過認真讀書自己得來的,是孩子們真情實感的流露。他們從聽讀到自讀,從需要別人幫助,到舒心流暢的閱讀,再次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形成閱讀—識字—理解—獲知—審美的完美的過程。
四、在讀中結合說話訓練
如果說“讀”是對信息的輸入,那么“說”就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如在教學《烏鴉喝水》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時,我讓學生自由練讀后,指名一生讀,讀后,我說:你讀得很認真,只是聽了你的朗讀,老師頭腦中沒有出現烏鴉“到處找水喝”的情景。大家想象一下,烏鴉“到處找水喝”,如果我們用望遠鏡看一下,你會看到什么?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涌現出許多奇特、豐富多彩的想像,并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我看見烏鴉找了好多地方;有的說,我看見烏鴉一會飛到樹林里找,一會兒又飛到山上去找;有的說,烏鴉一邊找,還一邊說:“渴死我啦!哪兒有水呢?”有的說,烏鴉一邊找,一邊說:“水真難找哇!”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使他們由“局外人”變成“局內人”,體會了烏鴉因口渴難耐而著急的心情,這時再讓學生讀這句話時,學生讀得很投入,讀出了烏鴉非常焦急的心情。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兒童步入小學就意味著從現實的雙向對話進入一個較多地參與文字符號單向獨白的神奇世界。從此,閱讀成為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廣泛知識和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現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將對他們日后的閱讀,包括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的養成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