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語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一方面它滲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學習好語文又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是一門關于漢字和漢語的學科,它在讓我們領略文字和語言魅力的同時,教會我們閱讀和思考,讓我們與書中人物同悲喜共命運。因此,語文所給予我們的絕不僅僅是識文斷字的能力,它是我們與古今仁人智者溝通的橋梁,是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學生在學習語文這門課程的過程中,一定要突出自己的學習主體地位,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學習過程貫穿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
一、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語文課不同于數理化課程,它對學生的邏輯思維、抽象思維或者運算能力沒有那么嚴苛的要求,當然,它也不像政治、歷史等課程那樣需要大量地背誦知識點;由于語文學習的特殊性,它更多地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和感悟。基于這樣的需要,我認為初中語文課堂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這門課程的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將語文的學習從負擔變成樂趣。古人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應該就是這個道理。
語文課堂的教學可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展開,每一個過程都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其成為學習的主人翁。首先是“聽”,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選取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膾炙人口的名篇,代表了一個時期文學作品的最高造詣,同時又有著極深的時代烙印和厚重的歷史背景,如何更好地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是作為老師的我們所需要面臨的問題;老師在多年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或者播放名家朗誦的音頻、視頻等方式,無疑是對經典作品的一種較好的呈現方式。語文課堂中的“說”主要是鼓勵學生結合課文的相關內容或者就近期學習語文的心得體會進行交流討論,例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學生就陶淵明所營造的世外桃源持一種什么態度,這樣的地方在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等類似的探討和交流,將會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對文章主旨的把握是學習語文的根本,即《五柳先生傳》中陶淵明所說的“會意”,但是,“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老師應該本著“言之成理即可”的態度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讀”是語文學習的重頭戲,語文的學習在于平常的積累,這種積累就來源于大量的閱讀,通過在課堂上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學會劃分文章的結構,掌握高效的閱讀方法,例如做批注、對于重要段落反復讀等,為課下的閱讀打下基礎;同時要做好延伸閱讀,就是對課本中節選的文章進行全文閱讀,以及瀏覽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等。在初中語文考試中,最后的作文占了試卷分數的相當大部分,由此可見語文這門課對“寫”的重視,這種情況在古代更甚,明清的讀書人十年寒窗,只為最后的一篇“八股文”,但是我們現在的“寫”需要鼓勵學生創新,不要拘泥于文章體裁,而要重在表達自己的思想;在“寫”的過程中對用字的把握顯得尤為重要,賈島變“推”為“敲”的故事,告訴我們要有端正嚴謹的創作態度。
二、將語文學習貫穿到課下
通過在課堂上對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引導,讓學生將語文的學習自覺貫穿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勝枚舉,如何取舍是學生在課下閱讀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通過給學生列讀書清單的方式,可以給予他們一定的借鑒和指導,從而少走彎路,將寶貴的時間用在刀刃上;同時為了鼓勵學生的自覺閱讀,可定期利用課堂時間組織讀書報告會,讓學生將最近閱讀的書目在課堂上分享,這樣,一方面加深了他們自身的理解,另一方面又為其他學生的課下閱讀提供了一種選擇。
不僅僅是閱讀,課下的語文學習可以滲透到方方面面。例如:我們去祖國的名勝古跡游玩時,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古代的遷客騷人留下的對聯、碑刻等都是很好的語文素材,而且身臨文章的寫作環境,對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當時的寫作初衷具有得天獨厚的的優勢;就像很多作家創作一部文學作品,需要到作品中描寫的地方去采風,去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因為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是滿含生活氣息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再有,我們在報紙或者電視等媒體上看到富有新意的廣告詞,甚至是聽到一些打動你的歌詞時,是否也可以做一個有心人,把它們默默地記下來。
“寫”是對你語文學習成效的檢驗,也是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當你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后,我相信你會用“寫”的方式去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如果一篇文章能夠敲開無數人的心扉,那么一定是注入了豐沛的感情。學生在課下一定要多嘗試寫作,可以采用記日記或者寫隨筆的方式來記錄日常生活的點滴感悟,沒必要長篇累牘,無病呻吟。冰心的《繁星》《春水》兩本詩集,每一首詩都寥寥數語,卻含蓄雋永、意味深長。
漢語作為世界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有著其他語言所沒有的豐富內涵和魅力。學習語文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握我們的母語,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強調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主體地位,提倡在老師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從課上和課下兩方面提出了一些在語文教學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