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琦
摘 要:以水而居的習慣,可以追溯到人類自建立村落開始。進入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大多和經濟規模、產業發展有巨大的關系。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濱水空間的開發與重建再一次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視。規劃設計一個能夠給市民帶來優雅休閑的公共空間,一個能夠調節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的城市濱水空間,成為了人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通過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可以歸納總結出城市濱水空間的發展動態及趨勢,為濱水公園規劃設計提供理論支撐。城市中的濱水空間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引領經濟發展、豐富了市民休閑娛樂活動的及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
關鍵詞:城市;濱水空間;趨勢
城市的淡水空間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逐漸起到了引領經濟發展、豐富市民休閑娛樂及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近年來引起了國內外研究者的共同關注。
一、國內外相關理論發展動態
(一)國內相關理論的研究
在城市淡水空間研究和相關著作方面:朱鈞珍在《在園林水景設計的傳承理念》中提到,在園林中創作靈感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來自大自然的,二是來自人們的習俗、審美與生活需要,三是來自對國外園林案例的參考與借鑒,四是來自中國傳統。金經元在《奧姆斯特德和波士頓公園系統》中,介紹了奧姆斯特德以及他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表達了對大師將作品視為“提高和鼓舞他人精神,而不是彰顯設計師個性”的深刻贊同。城市規劃并不是一個終極目標,而是一個發展過程。在對公園的規劃中,我們要時刻關注人民的利益和生活,而不是建設所謂的“新風貌”“追洋風”,只有滿足他人心理和生理需求,歸于自然的設計,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延續性。王向榮在《生態主義思想對西方近現代風景園林的影響與趨勢探討》中說,人們對城市快速擴張、環境日益惡化的憂慮,促使生態學和生態主義思想成為熱點,同時也成為園林建設的重點。
在城市濱水空間研究相關學術論文方面:2010年章益飛在其碩士論文中,從理論研究入手,在微觀、中觀以及宏觀三個方面分析浙江省龍泉市龍泉溪的現狀和特點,結合城市規劃和城市概況規劃設計這個實例,形成了一個整體性強、操作性強的方法體系。2009年,郭磊在碩士畢業論文中,分析了對城市濱水空間產生影響的三大因素,分別從城市濱水空間的界面、交通、功能、建筑及人文價值的體現等方面對城市濱水區域進行深刻的探析。
學術論文在城市公園規劃相關理論的研究方面:2010年,張任在研究生論文中,研究對象為城市生態公園,對其概念特征等進行了分析,通過對其可持續性、生態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闡述了規劃設計的基本思想,也強調了設計中應遵守的自然性、鄉土性等基本原則。以星沙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為對象,進行設計目標的確定、場地的分析、地貌、植物、道路建筑等的調查,運用研究中所得到的理論,指導城市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
(二)國外相關理論的研究
1858年,奧姆斯特德與沃克斯合作設計了紐約中央公園,這是美國第一個主要的城市公園。它將河流作為主線,串起了整個公園系統。1988年,霍伊爾等編著的《濱水區更新》,首次提出對全球濱水空間在開發現象的分析,表明了城市濱水區的發展趨勢。1990年,Sasaki的景觀設計師們收到了規劃設計查爾斯頓濱水公園的任務,而這個任務的完成也對整個規劃設計行業產生了深淵的影響。該設計在當時對許多前沿的領域做出了突破,至今標定了許多該行業設計的價值標準,該濱水公園的規劃設計體現了規劃師們對社區文化的深入研究。正是因為這一點,當地的居民對公園的規劃設計產生了極大的共鳴,隨之為人們帶來了經久不衰的游園體驗。該濱水公園成功地表達了公共濱水空間在城市重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現了公園在改善公園周邊,甚至整個城市的經濟狀況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它成功地經受住了時間和市民的考驗,因此它受到人們的歡迎是毋庸置疑的。1997年,哈格里夫斯聯合事務所受非營利性環境正義組織的委托,分析了對獵人岬船廠濱水區域開發所帶來的問題,并受邀對獵人岬船廠濱水公園進行了概念上的規劃設計。該項目協調了一個工地污染與居住潛力的社會沖突問題。作為一個實例,它證明了一個大型的濱水公園的改造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空氣凈化的催化劑、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因此該設計成為了實現環境正義的里程碑。
二、城市濱水空間研究現狀及趨勢
(一)城市濱水空間的歷史演進
以水而居的習慣,可以追溯到人類自建立村落開始。約3500年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城市遺跡,就出現在金水河旁邊。在外國,無論是古埃及還是古巴比倫的建立,都離不開尼羅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滋潤。可以說,一個城市可以因水而生,因水而興,也會因水而衰,因水而逝。在歷史上,象征古希臘文明的開端的克里特島,著名的水上威尼斯等好多例子都可以證明這一點。同時這些早期城市或地區,也都見證了濱水空間的歷史演進。
進入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濱水景觀的規劃設計大多和經濟規模、產業發展有巨大的關系。那個時期,各個國家和城市的港口主要作為工業運輸和貿易進出口的關鍵通道,一時間成為了貿易最為發達的地區,由于濱水區域的這一功能,使得濱水景觀隨之有了很大的發展。因為濱水景觀的建設同時成為了港口競爭力的重要且明顯的表現手段,幾乎全歐洲的港口和濱水景觀都在這一時期建成。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港口的功能開始由簡單單一的存儲加工變得日益專業化。貿易的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隨著城市重心的漸漸轉移,濱水區域的核心地位也逐漸削弱,由于人們對城市生活需求的加大,濱水區域開始慢慢遠離人們的生活活動范圍,但這并不能否定濱水空間對于一個城市的意義。
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濱水空間的開發與重建再一次得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視。當然,擺脫了決定性的經濟模式,這一次各個城市的開發與重建,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文化休閑活動為主的濱水空間建設,使得這樣的濱水空間成為一個城市文化時尚活動的中心;有的城市則是將濱水空間改建為一個中央商務區,以緩解城市中心中央商務區的壓力,合理高效地利用此公共空間;更有城市在改建原有的濱水空間的同時,結合當地人文特色,以當地居民的生活所需為依據,建立公共基礎設施,使之成為功能多樣的濱水空間。
到19世紀的后半葉,美國對濱水空間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和實踐的能力開始凸顯出來,成為了所有國家中的佼佼者。無論是波士頓城市公園中那條璀璨的翡翠項鏈,還是麻省若費爾的海灘保留地,都是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作品。當時所提倡的城市美化運動,成為了濱水空間規劃的設計理論,一直到了二戰時期還在沿用。
從1960年開始,大范圍的城市濱水空間重建在美國興起,如馬里蘭州巴爾的摩港的開發,紐約哈德遜河的整治,等等,都在那幾年內完成。由此,城市濱水空間再一次成為規劃設計的熱點。
城市濱水空間再度成為規劃設計者們關注的焦點,應該是20世紀的90年代,這次的開發與建設,主要是體現在創新和修復維護上,如何能夠體現出濱水空間的社會價值,成為了當時的創新重點。
而現在,如何規劃設計一個能夠給市民帶來優雅休閑的公共空間,一個能夠調節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環境的城市濱水空間,而不僅僅像從前那樣只是能夠防洪、發展貿易的港口,成為了人們正在努力解決的問題。
(二)濱水空間的相關發展趨勢
城市中的濱水空間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的發展是極其顯著的。
1.城市濱水空間開發引領經濟發展的趨勢
實際上,城市濱水空間最早的開發利用就是服務于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在國內開發商們開始逐漸將商業中心靠近濱水區域時,無論是坐落在上海外灘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是依靠于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的香港會展中心,亦或是深圳、廣州、大連、青島,甚至是內陸城市的重慶、杭州,都開始為城市的濱水空間進行景觀的規劃設計和大型的國際化招標活動,幾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城市濱水空間將能帶給一個城市的經濟利益。
在國外,無論是英國的倫敦、德國的漢堡,還是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都對城市濱水空間進行了開發重建,各個都是成功的案例。據統計,美國92%的城市處于濱水區域,而在這92%的城市當中,都對城市濱水空間進行了開發重建。我們不得不承認城市濱水空間的開發對城市經濟的推動作用,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開發重建城市濱水空間拉動較高的經濟效益已成為一種趨勢。
2.城市濱水空間開發豐富市民休閑娛樂活動的趨勢
隨著城市濱水空間的開發,其功能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與此同時也加強了濱水空間的使用價值,使原來功能單一,只能用于貨物中轉、港口碼頭的嚴肅工業區,逐步向娛樂休閑、商業辦公、餐飲旅游、健身活動以及公共文化活動場所轉變。現在國內的城市濱水空間規劃設計會首先確定開發后的用地性質,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濱水公園、結合當地特色與傳統建立的商業步行街、推動旅游餐飲消費的商業會館以及促進文化藝術互動的大型場地都是開發商們的首選。具備更多功能的城市濱水空間,更能夠滿足現代人對生活娛樂的需求,促進文化、旅游等各色服務的發展。不得不說,城市濱水空間變得更加服務于市民,為市民提供舒適、方便且宜人的活動場所,減少城市生活壓力,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已經成為城市濱水空間開發的下一個趨勢。
3.城市濱水空間開發提升城市形象的趨勢
規劃設計城市的濱水區域對改善提升一個城市的整體形象具有明顯的效果。在包裝橫行的時代,一個好的城市形象所能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效益常常超出我們想象。通過對城市濱水區域的設計規劃,結合城市特點,能夠不斷地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魅力,促進城市的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特別是通過對原有城市濱水區域的重建和再利用,結合港口的歷史,加入具有時代特征的元素,為城市注入時代特色,喚醒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歷史記憶,找到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讓市民看到城市未來的發展希望,大大鼓舞了人心。如國內的上海黃浦江兩岸的濱水空間再開發,使城市摒棄了原有的形象,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新形象。再如國外的悉尼巖石區,將曾是強盜、小偷和妓女出沒的地區一舉規劃成為旅游勝地,不僅促進了城市的旅游業,很大程度上還改善了城市的形象,一舉兩得。所以,通過規劃設計城市濱水空間來改善城市形象已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又一趨勢。
參考文獻:
[1]林廣思.景點營造與中國當代園林[J].中國園林,2004,(09):21-23.
[2]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與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黑龍江工程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