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儂 宗惠 郭紅 高玉清
近年來,延退在經歷了政策醞釀、引發熱議到確定試點、推行受挫等過程后,逐漸從少數人參與的理論研究發展為如今所有勞動者最關心的話題之一。其中,上海“柔性”延退試點的遇冷,更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分析上海城市特點,反思上海失敗經驗,以期在此基礎上以小見大,淺談如何提高我國延退可行性。
近年來,養老金供養比不斷提高、現行養老金制度下缺口威脅頻現,“延遲退休年齡”字眼開始頻繁出現在民眾視線中,因其與勞動者利益息息相關的特點,延退早已告別理論研究、政策醞釀的“紙上談兵”階段,成為了各行各業勞動者密切關注的話題,延退的現實推行過程也可以說是在“一波三折”中曲折前進。
2011年10月1日起,上海作為試點城市之一率先開始試行“柔性”延退政策,即在秉承自愿原則的前提下,由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自主選擇是否延遲退休。在預料之中的是,新政策于全市范圍內試行。但結果是在當年上海三百多萬退休職工中,最終提交延退申請的職工僅有數千人。2013年中青網曾公布一項延退態度調查結果,在25311名受訪者中,明確表示反對延遲退休者多達94.5%。除去表示中立和未表明態度的2.3%的受訪者,支持延退的受訪者在萬人受訪者中可以說是少之又少。[1]由此可見絕大多數面臨退休的上海職工對“柔性”延退并無太大興趣,延退試行在上海以“遇冷”告終。然而,上海試點的失敗并不代表延退政策推行在我國舉步維艱,我們也不應該因此對延退的順利推行失去信心。
一、延退受挫原因分析
雖然延遲退休在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已有先例,但是各國在延退推行過程中也是狀況頻發,不斷調整,與我國如今一樣,也是邊摸索邊前進。由國外的經驗教訓可見,我國也必須考慮國情特殊性不斷嘗試,摸著石頭過河。另外,就上海本身而言,作為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和繁榮的國際大都市,上海在其人口結構、經濟水平等方面,也具有其特殊性。結合我國國情和上海本身的特殊性下,試點試行遇冷的原因也不再是“無跡可循”——
一是擔心延退擠占就業崗位阻礙就業。上海是無數擇業青年趨之若鶩的地方,在外來青年勞動力的大量涌入的情況下,老年勞動力再推遲退出生產領域會不會加劇“就業難”成為絕大部分青年勞動者的顧慮。二是試行過程缺乏合理的利益誘導,部分勞動者選擇退休后再就業。上海“柔性”延退下很少有人申請是因為相比延退后所取的工資與養老金增幅,按期退休甚至是提前退休后再就業所獲得的工資加上養老金,收入反而更可觀。三是部分勞動者在職工資很低,卻要面對日益增加的養老成本。對于絕大部分低收入者而言,退休后所領取的養老金反而不低于在職期間工資。在在職工作壓力不斷增大、養老成本不斷增加的今天,按期退休領取養老金以及在退休后選擇再就業獲得更多收入顯然成為了最符合勞動者利益的選擇。四是延退試行后相關政策并未完善。其中,養老金“雙軌制”并軌并未完全實現以及老年就業教育、培訓和福利等政策并未跟上延退腳步是兩個重要體現。前者使得勞動者因“體制內外”的差別影響社會的效率與公平而抵制延退,后者使得老年勞動者在種種考量下缺乏放棄閑適退休生活而選擇“發揮余熱”的積極性,從而缺乏支持延退的動力。
二、提高延退可行性存在突破口
然而,延退是否會擠占就業崗位影響青年就業呢?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不完全是:一方面延退對青年勞動者就業雖有顯著負影響,但在工資水平、行業類型等其他因素下,其影響并非最大。二是在行業差異條件下,延退對青年勞動力就業的影響程度不同。[2]人們往往愿意在晚年退出生產領域享受老年生活。但隨著平均壽命不斷增加,絕大多數勞動者在退休時仍然是“老當益壯”。然而目前的延退缺乏對老年勞動者的吸引力,是利益誘導不足和相關政策的缺乏的共通點。所以增加勞動者“發揮余熱”的動力,可能成為延退更具可行性的重要突破口。
一方面,延退需要重視的是合理的利益誘導,這一點在其他國家經驗中有先例可循。美國的公共養老金計劃推出后有人做出以下分析:規定中雇員可提前到 62 歲退休,但每提前一個月退休,養老金減發 0.56%,也就意味著62 歲退休,退休金僅達到65歲正常退休人員退休金的 80%,正常退休年紀下可再推遲5 年退休,也就是說最高可拿到 130%的退休金。[3]因此,我國需要為延退勞動者提供合理的利益誘導,使其延退后收入的養老金增幅可以彌補其放棄退休后再就業的“經濟損失”,即延退后收入總額較如今水平有明顯提高,使其在養老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減少對老年生活經濟因素的顧慮,增加老年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
另一方面相關政策完善為安撫民眾抵制情緒增加可能性,并提高延退推行的可能。一是養老“雙軌制”并軌的全面實現。并軌的眾多可預見影響包括提高社會公平性、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緩解國家財政壓力,這幾個因素符合勞動者的個人利益和社會的共同利益,必定會為延退的推行助力,使得延遲退休政策更具有可行性。二是老年就業政策的完善。北歐國家改善老年就業環境和推進老年教育的相關政策值得我們國家學習和借鑒。在我國延退過程中,可以完善我國現有的老年就業法規,為老年勞動者提供公平舒適的工作環境。鼓勵老年勞動者運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運用缺乏實踐經驗青年勞動者所不能企及的優勢,繼續在崗位上發揮余熱,創造更大的個人價值,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也可以完善現有老年學習內容和形式,建立老年人的個人學習賬戶,為老年人接受訓練活動提供生活津貼、教育津貼等各種優惠福利。[4]種種政策的完善,能夠讓老年勞動者更多的感受到他們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獲得的優待,從而提高延退后老年工作的積極性。
上海“柔性”延退遇冷并不能成為否定延退在我國推行可行性的理由,這一情況告訴我們,面對延退我們還需要摸著石頭過河。提高老年勞動力就業能動性和積極性是推進延退,使其更具可行性的重要突破口。擺脫延退推行“困境”需要結合國情特殊性,從試點遇冷的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學習借鑒其他國家有益經驗并將之“中國化”運用到我國延退的探索中不斷前進,才能最大可能的使延退更具可行性。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指導老師: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