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外界詬病多年的銀聯壟斷即將被打破。4月22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下稱《決定》),從2015年6月1日起,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清算。
這意味著在銀聯壟斷國內銀行卡清算市場12年后,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將可以正式進軍該市場,同時,國內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只要符合條件也可申請成為類似于銀聯的銀行卡清算機構。
業內專家在接受《中國經貿聚焦》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銀聯的地位短期內還暫難撼動,但銀行卡清算市場放開,一批兼顧效率、安全以及差異化服務的清算機構,特別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將帶給銀聯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進而推動整個行業效率和服務的提升。消費者不僅將有更多選擇權,也可能因競爭帶來的刷卡費率的下降而受益。
遲到的開放
對于境外機構而言,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的消息它們已經等了近30年。
目前國際清算市場上,主要有VISA、萬事達(MasterCard)、美國運通(AE)、日本JCB和中國銀聯五大國際性銀行卡組織。上世紀90年代,國際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1988年,萬事達成立北京辦事處,5年后VISA也在中國設立代表處。
但多年來,國內銀行卡清算市場始終未能開放。銀聯是國內唯一支付清算機構,國際卡組織只能通過和銀聯共同發行信用卡,即“雙標卡”的方式,境內人民幣清算使用銀聯通道,跨境和境外的外幣清算使用VISA或萬事達通道,以此曲線分享中國市場。
2010年6月,VISA與銀聯“反目”,封堵銀聯部分境外通道,最終WTO定案:銀聯在中國市場并沒有壟斷行為,但需要盡快開放境內支付清算市場。中國支付清算市場開放提速。去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進一步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中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
按照此次落地的《決定》內容,申請成為銀行卡清算機構需符合注冊資本不低于10億元人民幣;至少具有符合規定條件的持股20%以上的單一主要出資人,或者符合規定條件的合計持股25%以上的多個主要出資人;提出申請前應當連續從事銀行、支付或者清算等業務5年以上;連續盈利3年以上;在中國境內具備符合規定要求、能夠獨立完成銀行卡清算業務的基礎設施和異地災備系統等多項條件。
雖然有觀點認為上述門檻還是比較高,“要求在中國境內有能夠獨立完成銀行卡清算業務的基礎設施和異地災備系統”,對國際卡組織而言也確是個難題,但一些專家表示,門檻的設置是有必要的。銀行卡清算組織從全球來說都是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基礎設施需要有一定的綜合實力才能適度控制風險,才能滿足清算過程中的需要。所以,有一定層次的準入和門檻是為了實現市場開放、競爭效率及金融風險可控之間的平衡。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告訴《中國經貿聚焦》記者,“這些都是最低門檻,作為清算機構,上述基本條件都應該要達到。”
在申請流程方面,根據《決定》規定,央行在征求銀監會同意后,自受理之日起90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予批準籌備的決定。申請人應當自獲準籌備之日起1年內完成籌備工作,籌備期間不得從事銀行卡清算業務。籌備工作完成后,再向央行提出開業申請,央行在征求銀監會同意后,自受理之日起90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予批準開業的決定,批準則頒發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獲得許可證后,申請人須在6個月內正式開辦銀行卡清算業務。
換言之,新的銀行卡清算機構最快也需要兩年才能成立。
據了解,央行還將在近期發布細則,明確線上和線下跨行交易清算規則、發卡標準、賬戶管理標準等,以及申請成立卡組織的準入門檻等。
VISA、萬事達等均已表態有意進軍中國銀行卡清算市場。VISA在《決定》下發當晚就回應將對新頒布的規定予以研究,并且期待相關監管機構能夠頒布進一步的實施細則。萬事達卡中國區總裁常青更表示,萬事達卡一定會申請牌照,從事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清算業務。
被詬病的壟斷
作為此前境內唯一的支付清算組織,銀聯的成立和壯大有其獨特背景。
為解決銀行卡之間聯網通用和促進銀行卡的普及,200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央行牽頭,由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了中國銀聯,開始在全國發行統一標識的銀聯卡。其間銀聯承擔著連接各個銀行做轉接清算業務的功能。消費者和商家在線下以及網上的部分交易清算都得走銀聯通道。ATM機跨行取款背后,銀行間的清算亦由銀聯完成。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國累計發行銀行卡49.36 億張,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POS終端和ATM終端分別達1200多萬戶、近1600萬臺和60多萬臺。2014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業務595.73億筆,金額449.90萬億元。同時,銀行卡消費金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持續增長,從2002年的4.7%提高至2014年的47.7%。
銀聯培育了整個市場,也因此獲得不菲的收益。近50億張銀行卡幾乎都是62開頭的銀聯卡,銀聯卡交易范圍覆蓋消費交易、日常繳費、轉賬匯款、出境旅游等,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根據可查的銀聯財務數據顯示,2012年,銀聯實現營業收入108.5億元,凈利18.36億元,相比2007年0.98億元的凈利潤,5年間凈利增長了18倍以上。銀聯的利潤結構中,轉接清算費用占大頭,約占75%。
在一般的銀行卡支付流程中,分為發卡、轉接和收單三個環節,參與方包括卡組織、發卡銀行、收單銀行/機構、商戶和持卡人(卡用戶),其中,卡組織處于核心和樞紐地位,承擔對資金的轉接清算。
目前,消費者每在POS機上刷一筆費用,相應的商家就會交一筆手續費,這筆手續費,又將以7∶2∶1的比例分別由發卡行、提供POS機的收單行、銀聯收取。收單行一般為各大銀行、銀聯的子公司銀聯商務及第三方線下收單支付機構。
因為坐享政策紅利,穩賺刷卡手續費的10%甚至30%,銀聯一直備受壟斷指責。
不過,銀聯內部人士卻認為,刷卡手續費仍是政府定價,原來由央行定價,前兩年改為發改委和央行共同制定,“連價格都定不了,還壟斷什么?”
據《中國經貿聚焦》記者查到的2013年1月調整后的刷卡手續費標準,銀行卡刷卡交易情形分為四大類別:餐娛類、一般類、民生類和公益類。四大類中,涉及銀行卡刷卡手續費的主要是前三類,其中餐娛類手續費最高,合計為1.25%,一般類次之,為0.78%,最低為民生類,費率為0.38%。
事實上,這一費率標準并不算高,美國等成熟市場約為2%。2013年12月,19家商戶曾與VISA之間就有關刷卡費用達成一項協議獲得法院批準,今年3月,沃爾瑪、亞馬遜和塔吉特等大型零售商選擇了退出和解,沃爾瑪還因刷卡手續費過高起訴VISA索賠50億美元。
奚君羊對《中國經貿聚焦》記者表示,中國清算市場在起步階段由一家獨大培育市場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市場已經達到一定規模后,就需要盡快放開。此次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也和近年來政府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方面要求有更大力度有關。
線上的失落
更重要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線上,銀聯的壟斷地位已經開始被打破。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線上支付分三種。一種是網銀通道,相當于銀行內部的轉賬交易。第二種,銀聯通道,它背后是兩百多家銀行,類似于線下在POS機刷卡。第三種,即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既可以通過給支付寶充值來進行支付,也可以通過支付寶直連銀行進行快捷支付。
第三方支付在2005年以后逐步發展起來。2011年5月,央行頒發了第一批支付牌照。4年后,國內已經有269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擁有牌照,其中前20名占據了整個市場90%的份額。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通過與銀行直連,在支付清算時繞過了銀聯(其費率約在0.6%左右,分成的只有兩方,即支付機構和銀行),在線上已經形成另一塊巨大的市場。銀聯歷經10余年建立的盈利模式面臨瓦解。
艾瑞咨詢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支付行業互聯網支付業務規模近8.1萬億元,同比增長50.3%。中國社科院支付清算中心的一份報告稱,“從實際情況看,以提供網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事實上已成為重要的轉接清算組織”。
除了來自互聯網的沖擊,銀聯還面臨線下收單市場上出現的各種套碼行為。套碼是指收單機構為商戶設置的“商戶類別碼”,以此標明接受刷卡商戶的主營業務和行業屬性,為此商戶需要繳付的刷卡手續費也不同。比如“5812”代表餐館,手續費率1.25%;“5411”代表超市,手續費率僅為0.38%。
費率不一,就帶來了套利空間。不少收單機構為搶占市場,會為商戶安排費率更低的類別碼,商戶就能少付手續費,直接蠶食了銀聯的手續費收入。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5月最新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征求意見稿中,已經取消餐娛類商戶類別,將其并入一般類。簡單說,就是餐娛類商戶的刷卡費率(不含收單服務費)從1.03%降至0.63%。而此前市場熱議的“借貸分離”(即刷“信用卡”與刷“借記卡”,商戶繳納不同的手續費),并未出現在征求意見稿中,因其被認為“存在一定風險”,商戶可能會拒絕消費者刷“費率高”的信用卡。
最大挑戰或來自第三方支付
近年來,感受到危機的銀聯已開始了“二次創業”。銀聯的新市場定位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臺型綜合支付服務商。圍繞這個戰略定位,銀聯推進產業各方合作,加快“網上銀聯”、“移動銀聯”和“跨境銀聯”建設。具體包括,主打“62銀聯卡”鞏固國內市場、移動互聯網支付平臺建設、加快國際化進程。
2011年6月銀聯正式推出“銀聯在線支付”和“銀聯手機支付”。目前在互聯網與移動支付領域已接入超過260家發卡銀行,并與100多家銀行和64家非金融支付機構開展收單業務。
在發展海外業務方面,從2004年開通銀聯卡港澳地區受理起,截至2014年底,銀聯卡受理網絡已延伸到境外150個國家和地區,覆蓋全球總計超過2600萬家商戶和180萬臺ATM;同時,在境外40個國家和地區發行了超過3700萬張銀聯卡。
隨著多元化發展,銀聯盈利模式也不再簡單地依靠手續費。除POS交易轉接收入和境內ATM收入之外,國際業務收入與移動支付等創新業務收入的占比越來越重。
“無論國際卡組織還是國內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要在國內建立起跟銀聯一樣的跨行轉接能力,還需要一段時間。”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短期來看,起碼5-10年時間,銀聯在國內的地位無法撼動。
盡管如此,隨著銀行卡清算市場放開,VISA、萬事達等可能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消費者在已經使用多年的銀聯卡之外,今后將有更多品牌的銀行卡可供選擇。競爭也將推動清算市場效率和服務的提升。此外,競爭或促使刷卡手續費下降。目前收單市場中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的分成比例可能會有調整,商戶的經營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并可能更多地讓利給消費者。
奚君羊對《中國經貿聚焦》記者表示,打破一家壟斷,引入適度競爭,肯定會迫使企業提高效率,完善服務,更多地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境外機構盡管在全球覆蓋網絡方面依然遠遠領先于銀聯,銀聯目前的境外網絡還只是主要集中在中國游客比較密集的港澳、日本、歐美等地,但在中國國內VISA等并無網絡優勢,在清算市場放開后,首當其沖的可能就是在費率上與銀聯展開競爭。
至于發卡量最多的工商銀行,外界普遍認為,在市場開放之初,監管層允許其“獨立”出來申請成立銀行卡清算機構的可能性并不大。
“長遠來看,對銀聯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第三方支付。”奚君羊認為,比如支付寶,擁有淘寶網、阿里巴巴的大量客戶和交易活動的現成資源,而且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創新能力極強,它們推出的線下二維碼支付(雖應用于線下支付場景,但走的還是網上通道)和虛擬信用卡,盡管因安全性問題于2014年3月被央行叫停,但這類創新的、高效便捷的支付手段顯然有著很大發展空間,遲早也應該會放開。“第三方支付機構不斷的創新,使得它們在理解和滿足客戶方面能夠不斷領先于銀聯,如果這種態勢持續保持,銀聯原有優勢就將越來越不明顯。”
《中國經貿聚焦》記者拿到的一份安信證券日前的研報也表示,銀行卡清算市場放開,金融改革再提速,二維碼支付政策放開預期再加強。同時,支付寶和財付通(包括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巨頭均可能申請銀行卡清算牌照,結合各自已經成立的互聯網銀行,將形成“發卡銀行+銀行卡清算+移動支付/POS收單”的互聯網金融閉環,O2O的“場景+數據”價值愈加凸顯。
目前尚無第三方支付機構明確提出欲申請銀行卡清算牌照。不過,就在此次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之際,曝出支付寶公司注冊地已變更為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軟件園,投資人由阿里巴巴變更為螞蟻金服,注冊資金恰為10億元。“注冊地變更為上海是為了國際化發展。”螞蟻金服公關部人士稱。但在該節點上的上述動作還是不禁讓人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