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明
【摘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LTE和WIFI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無線通信領域當中也取得了十分廣泛的應用。然而,當這兩者共存時,相互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干擾,從而對通信的效果產生影響。本文對二者的共存干擾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同時提出了一些優化和解決干擾的措施。
【關鍵詞】 移動終端 LTE WIFI 共存干擾
前言:隨著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通信模式已經逐漸從有線向無線轉變。而由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通信媒體和通信效果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提高。因此,3G無線通信技術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需求。LTE技術和WIFI技術以其更快的傳輸速度和更好的通信效果,已經成為了移動終端無線通信發展的重要方式。不過,由于二者在共存的狀態下會產生一定的干擾,因而對其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一、LTE與WIFI共存干擾
1、同頻干擾。同頻干擾指的是無線通信當中的無用信號與有用信號的載頻相同,并且對接收同頻有用信號的接收機造成干擾[1]。在同一個頻道內,由于有用信號和無用信號的頻率相同,因此都會被受到放大器和濾波器的處理。這就導致了接收機無法對這些信號進行有效的區分,也就無法從信號中將有用信號分離出來單獨接收。不過,在實際應用當中,依然可以通過改變信號發射的功率和接收天線的增益幅度、在相鄰的發射臺上采用不同極化、以及利用跳頻技術等手段來削弱同頻干擾。
2、鄰頻干擾。鄰頻干擾指的是接收鄰頻道的接收機通帶內接收到干擾臺的鄰頻道功率,由此而造成的干擾現象。有時,鄰頻道發射機可能會出現發射功率輻射功率衰減不足的現象,此時,就可能會落入到接收機的接收頻帶之內。由于這些信號是和有用信號同時被濾波器處理,然后被接收機接收,因此會增大接收機誤碼率,從而造成鄰頻干擾。如果干擾信號太強,還會降低接收機的靈敏度和信噪比,使其出現阻塞和干擾,從而造成通信中斷的現象。
3、互調干擾。互調干擾指的是在發信機和收信機的非線性電路,或者是其傳播渠道當中,同時有兩個以上的信號相互作用,產生了新的信號頻率,從而造成的干擾。在放大器的非線性作用之下,這些信號會發生相互調制,進而形成等同于接收機接收頻率的無用信號。接收機在接收有用信號的同時,也會接收這些無用信號,從而造成干擾。此外,如果有多個較強的信號同時被接收機接收,會在非線性電路的作用之下,形成互調頻率。而這個頻率和有用信號同時被接收機接收,也造成干擾。
4、阻塞干擾。阻塞干擾指的是當有用信號的頻率過于微弱時,可能會受到接收頻率附近的高頻回路帶中一些較強信號的干擾。如果干擾信號較小,將會降低接收機的靈敏度。而如果干擾信號較大,則可能會使振幅受到壓縮,進而造成通信信號的中斷。從本質上來說,阻塞干擾和鄰頻干擾是不同的,它是由于在某些情況下,距離接收機接收頻帶較遠的無用信號,被接收機的接收頻帶所接收而造成的干擾。
二、LTE與WIFI共存干擾的優化措施
在對二者的共存干擾進行優化的時候,可以從下幾個角度入手。一是提高兩個系統之間天線的隔離度;二是將發射機的ACLR降低;三是將濾波性能增強,同時將接收機的ACS降低,而由于ACS不容易被直接測出,同時會對接收機的靈敏度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也可以利用降低接收機靈敏度的方法來代替[2]。LTE和WIFI的共存干擾,很大程度是由二者之間不同的特點以及射頻指標所造成的。信號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非完美性,在成了二者共存的鄰頻干擾。當發射機在進行有用信號的發射時,會向發射頻段之外泄露出一部分信號。這些信號中包括了鄰頻輻射信號和帶外雜散輻射信號等。而接收機在進行信號接收的時候,對于有有用信號和這些干擾信號無法進行有效的區分,因此會對接收機的靈敏度產生不良的影響,還可能會導致信號的阻塞,進而造成通信中斷。因此,當LTE和WIFI這兩個系統處在相鄰的頻段當中時,應當對信號發射機和接收機進行充分的改進和優化,使其更加的趨于完善[3]。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降低發射信號在傳播途中泄漏到相鄰頻道之內的功率,同時也可以增強接收機對落入到本頻道之內相鄰頻道信號的抑制和控制能力。這樣,就能夠大大的降低LTE和WIFI共存時所產生的各種信號干擾,從而有效的提高LTE和WIFI共存時的工作性能,最終促進二者的共存,提高無線通信的效率和效果
結論:LTE和WIFI技術是無線通信技術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技術,無論是哪項技術,都能夠極大的提高無線通信的效率和效果。但是,當此二者共存的時候,相互之間會產生很大的共存干擾,反而會影響的無線通信的效果,甚至造成無線通信的中斷。因此,基于這兩項技術各自的工作原理和技術特點,分析和掌握二者之間產生共存干擾的原因,并采取適當的措施加以解決,才能夠最終確保無線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參 考 文 獻
[1]趙星.移動終端中LTE和WIFI共存干擾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
[2]張澤.移動終端中LTE和WIFI共存干擾研究[J].新聚焦,2014(3):9-10.
[3]刑峰.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硅谷,201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