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科學閱讀是探知意義的活動,是從科學的多種表征形式中構建意義的嘗試。科學閱讀與科學普及、語文閱讀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科學閱讀類圖書應具有真實性、科學性、深入性與廣泛性等幾大特點。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出版,將對我國圖書出版領域、兒童科學素養的提高,以及科學閱讀新風尚的出現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 科學閱讀;科普;大概念;圖書出版
[作者單位]馬明輝,教育科學出版社。
提到閱讀,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語文閱讀。殊不知,科學閱讀也是閱讀中的一大類別。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認為,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科學家,要做一個有批判性思維的科學產品和工程產品的使用者,都需要具備閱讀科學文本或相關資料的能力;需要區分推理和觀察,區分解釋和論證,區分證據和觀點。已有研究表明,在科學實踐中,閱讀占據著中心位置,平均而言,科學家每年花在閱讀上的時間為553小時,占其總工作時間的23%,科學家認為閱讀對他們的工作來說是十分必須的,是激發其創造力的主要來源[1]。
科學閱讀因讀者群不同,其內容和形式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本文中的科學閱讀及相關表述主要指面向兒童的科學閱讀。
一、“科學閱讀”的概念分析
科學閱讀是探知意義的活動,是從科學的多種表征形式——語言、符號、數學運算、圖表及其他可視化資源中構建意義的嘗試。
1.科學閱讀與科學普及的區別
科學普及,側重點在于普及。它的功能是讓兒童了解科學事實、知識、原理等。因此,它對內容的要求是通俗易懂,對形式的要求是輕松活潑,能夠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使兒童無須絞盡腦汁便可以獲取相關信息。
與科學普及不同,科學閱讀側重點在于閱讀和理解,它的功能是讓兒童在閱讀中構建大概念[2],讓他們在理解事物本質的同時構建事物之間的廣泛聯系,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從科學的視角認識事物、分析并解決問題。因此,它要求內容科學嚴謹,形式嚴肅活潑,使兒童獲得對事物的概念性理解,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事實性知識堆砌。
2.科學閱讀與語文閱讀的區別
語文閱讀側重點在于培養閱讀能力。《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閱讀要培養兒童的獨立閱讀能力,使其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培養感覺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科學閱讀,雖然也側重閱讀和理解,但這種閱讀和理解是基于語文閱讀的,是在具備一定語文閱讀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語文閱讀能力的運用。同時,科學閱讀對兒童思維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兒童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打個比方,如果說閱讀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語文閱讀就是這棵大樹的根,科學閱讀就是這棵大樹繁茂枝葉中的一部分。
二、科學閱讀類圖書的特點分析
從科學閱讀的定義及功能可知,科學閱讀類圖書應具有自身獨特的特點,以充分發揮科學閱讀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1.真實性
科學是真實的,容不得半點虛假。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內容也應該是真實的,包括真實的人物、事物、現象、事件等。其表現形式也應盡可能真實,包括真實的照片、模型、復印件等。真實,意味著超強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意味著高可信度。真實性是科學閱讀類圖書應具有的首要特點,但是,真實并不意味著對其他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排斥。有些內容無法真實再現,有些內容不適于以照片的形式表現,這時,科學小故事、結構解剖圖、示意圖等就顯得十分必要。
2.科學性
科學閱讀類圖書的科學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語言表述科學。科學閱讀類圖書中的詞匯經常與該詞匯的日常用法不同,比其日常用法更為科學和嚴謹[3]。例如,在科學閱讀類圖書中,科學“理論”是指一個經過嚴格檢驗的解釋,如電磁理論,但在日常用法中,“理論”經常與“猜測”“猜想”“推測”“預測”甚至“信念”等混用,如“我的理論是明天將會下雨”。
二是解釋和說明科學。科學閱讀類圖書不僅要給兒童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而且要對這些閱讀材料進行解釋和說明,以使兒童深刻理解隱藏于現象之后的事物本質。如關于“土壤”這一主題的科學閱讀類圖書,應該對土壤的種類、組成成分、各種不同的土壤適宜什么樣的植物生長、我們如何利用土壤等方面進行呈現、解釋和說明,使兒童較為深入地理解土壤的本質。
三是圖示科學。科學閱讀類圖書需要大量的圖片作支撐,是一種典型的圖文書。示意圖作為圖片中的一大類,應十分科學和嚴謹。如“土壤的組成成分”這一內容,適宜用餅狀圖表示,該餅狀圖及其對該圖的分析應力求精準;又如“潛水艇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沉浮”這一內容,適宜用結構解剖圖表示,該圖應能夠表示出潛水艇的主要結構和工作原理等。
3.深入性與廣泛性
科學閱讀旨在幫助兒童構建大概念,使兒童在理解事物本質的同時構建事物之間的廣泛聯系。這就要求科學閱讀類圖書必須兼具深入性與廣泛性,二者缺一不可。科普類圖書廣泛性有余,而深入性不足,無益于兒童的概念性理解;科學理論類圖書深入性有余,而廣泛性不足,無益于兒童大概念的構建。如《漂浮與下沉》(美國史密森科學教育中心編寫)就是一本很好的科學閱讀類圖書,它緊緊抓住“漂浮與下沉”這一核心概念,將這一概念與歷史、社會和自然緊密地聯系起來[4]。在這本書中既有不同歷史時期各種各樣的船,又有當代船模試驗池、潛水艇和潛水員,還有各種各樣的水生生物等。這就打通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之間的領域界限,將各個時代的人、事、物,通過歷史事件、科學故事,以圖表、衛星照片、專利復印件和結構解剖圖等形式融于一本書中。
三、我國出版領域沒有出現真正的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原因分析
科學閱讀類圖書,無論對兒童的成長,還是對圖書出版市場的繁榮,都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目前我國尚未出現真正的科學閱讀類圖書,不外乎幾大原因:
1.對科學閱讀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
科學閱讀對兒童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一,它可以幫助兒童構建大概念,讓他們獲得對事物的概念性理解;第二,它可以培養兒童的工具意識,幫助兒童學會從科學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問題;第三,它可以幫助兒童認識事物之間的廣泛聯系,在認知層面形成一種大視野。科學閱讀在兒童成長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閱讀無法替代的。
2.對科學閱讀類圖書存在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單本內容要全面
人們通常認為,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好與壞,內容是否全面是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他們希望本本都是百科全書。殊不知,百科全書式的科學閱讀類圖書,根本無法承擔科學閱讀載體的功能,無法發揮科學閱讀的作用,甚至不能稱為科學閱讀類圖書。科學閱讀類圖書不能大而全,而應小而精,若非要把科學閱讀類圖書做成百科全書,那么置百科全書于何地?
誤區之二:內容要輕松,形式要活潑
因為科學閱讀類圖書的讀者群主要是兒童,那么人們大多希望此類圖書的內容輕松、形式活潑。從某一角度來看,這種觀點也無可厚非:內容輕松、形式活潑的書,顯然更容易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但從另一角度分析,這種觀點并不可取。科學是嚴肅的,科學的本質決定了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內容無法太輕松;科學的表現形式是嚴謹的,這就決定了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形式無法太活潑。但這絲毫不影響兒童的閱讀和理解,不會減弱兒童的閱讀興趣,相反,這可以使兒童真正理解科學,獲得對科學嚴肅性和嚴謹性的認識,促進他們對科學之美的追求。
誤區之三:單本閱讀量不能太大
科學閱讀是以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為基礎的,因此,很多人認為科學閱讀類圖書單本閱讀量不能太大,不能超出相應年齡段兒童的語文閱讀水平。對此觀點,筆者不能茍同。科學閱讀基于語文閱讀,但不囿于語文閱讀水平。科學閱讀類圖書作為兒童的課外讀物,其閱讀量可不與語文教學同步,可以而且應當有所超前。只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兒童才可能從中獲取信息、獲得認識,從而得到理解,進而提高閱讀能力和對事物的理解能力,為長大后的學習、研究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兒童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了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字詞,使他們的閱讀無法進行下去,那么他們一定會向父母或老師尋求幫助;如果他們沒有這么做,那么一定是這些字詞絲毫不影響他們的閱讀。因此,我們不能以成人的眼光來評判一本科普閱讀類圖書閱讀量的大小。
四、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前
景分析
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出版,將對我國圖書出版領域、兒童科學素養的提高,以及科學閱讀新風尚的出現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科學閱讀類圖書將為我國圖書出版領域注入新鮮血液,繁榮我國圖書出版市場。
第二,科學閱讀類圖書將對我國兒童科學素養的提高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使兒童更好地理解、運用科學家對自然界做出的科學解釋;提高兒童評價科學證據和科學解釋的能力;促進兒童對科學知識的本質和科學發展的理解;為兒童富有成效地參與科學實踐和科學討論奠定基礎。
第三,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出版將引領科學閱讀新風尚,營造全社會學科學、讀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氛圍,整體提升國民的科學素養。
五、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發展階段預測分析
筆者認為,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發展可能會經歷以下四個時期。
1.萌芽期
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萌芽期,特征為以引進版為主,有零星原創圖書。在這一時期,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如對科學閱讀類圖書性質認識不清,沒有優秀的作者隊伍,沒有打通編、印、發各渠道等,因此原創科學閱讀類圖書質量參差不齊,總體上難敵引進版科學閱讀類圖書,此類圖書市場被引進版壟斷。這一時期與原創圖畫書發展之初類似。
2.發展期
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發展期,特征為原創圖書迎頭趕上,與引進版圖書平分秋色。經過萌芽期的積淀,大量引進版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出現,使人們對科學閱讀和科學閱讀類圖書的理解更加深入。此時,原創科學閱讀類圖書在前一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無論是內文的科學性、圖片的精準性,還是讀者群的適宜性,都大幅提升,因而發展到與引進版科學閱讀類圖書分庭抗禮的階段。
3.瓶頸期
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瓶頸期,特征為原創圖書與引進版圖書勢均力敵,原創圖書難有突破。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會遇到瓶頸,原創科學閱讀類圖書的出版也不例外。在這一時期,相關各方——圖文作者、審讀專家、出版方、發行方——都已竭盡全力,然而依然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總是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憾。要突破瓶頸,必須有一種力量,一種由內而外的力量,如鳳凰涅槃般重生的力量。
4.繁榮期
我國科學閱讀類圖書出版的繁榮期,特征為原創圖書突破瓶頸,以壓倒性的優勢占據此類圖書市場的主導地位。在這一時期,原創科學閱讀類圖書圖文精美、印裝精良,知識性與思想性并存,嚴謹性與可讀性兼具,與萌芽期相比,定是不可同日而語。若要發展到這一時期,如前所述,必要經過鳳凰涅槃般的重生。那么,如何才能重生呢?
第一,編研一體。所謂“編研一體”,就是在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編寫,在編寫的過程中進行研究。首先要通過各種方式對讀者進行調查研究,只有充分了解讀者,才能根據讀者的特點創作出他們需要的優秀作品;其次要認真研究科學閱讀類圖書的特點,不盲目跟風。
第二,打造精品。與科研院所合作,借助科研院所的科研優勢,整體把控內容的科學性、圖片的嚴謹性、圖與文的適宜性,進而提升圖書質量。
第三,借力教材,實現分級閱讀。教材是分年級分學期編寫的,自然要考慮學生的心理、認知發展水平,分級閱讀也正是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科學閱讀類圖書可以借助教材的這一特點,實現分級閱讀的目標。除此之外,在主題、內容的選取,核心概念的確定等方面,還可借鑒教材的相關內容,但并不局限于教材,發揮科學閱讀獨有的作用[4]。
[1]Committee on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New K-12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 [M]. 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45.
[2]Richard A. Duschl, Heidi A. Schweingruber & Andrew W. Shouse; Committee on Science Learning, Kindergarten through Eighth Grad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Taking Science to School:Learning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Grades K-8 [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7:39.
[3]Sarah Michaels, Andrew W. Shouse & Heidi A. Schweingrube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Ready, Set, Science!: Putting Research to Work in K-8 Science Classrooms [M]. 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7:4-5.
[4]馬明輝.我國科普讀物教育功能的缺失及解決策略——科學教育視閾下的科學閱讀[J]. 出版廣角,2011(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