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民國時期的書籍封面設計,雖然年代跨度不長,但上承中國傳統書籍的設計特質,吸收西方生產技術和藝術手法,是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發端時期。此階段中國書籍設計由傳統走向現代,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對民國時期的書籍封面設計進行探討研究,有利于認識了解中國早期現代書籍設計的復雜特質、轉型歷程和歷史價值。
[關鍵詞]民國書籍;封面設計;藝術手法
[作者單位] 李笑梅,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南方建筑》編輯部。
詞典中對“封面”一詞的解釋是:(1)線裝書指書皮里面印著書名和刻書者名稱等的一頁;(2)新式裝訂的書刊指最外面的一層,用厚紙、布、皮等做成;(3)特指新式裝訂的書刊印著書刊名稱的第一面,也叫封一[1]。封面是書籍形式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不同的書籍形態有不同的封面形式。
我國在20世紀初,書籍形態從傳統裝幀設計走向現代書籍裝幀設計階段,書刊整體設計的意識明顯得到加強。尤其是封面設計,起到吸引讀者閱讀和購買的作用。聞一多先生在書籍裝幀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他曾為徐志摩、梁實秋等人的書籍設計過封面,也充分認識并肯定了封面設計對書籍裝幀的重要性。他于1920年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的《出版物底封面》一文,總結了出版物封面設計的價值有兩方面: “(甲)主體的:1.美的封面可以引起買書者的注意;2.美的封面可以使存書者因愛惜封面而加倍保存書本;3.美的封面可以使讀者心怡氣平,容易消化吸收本書的內容。(乙)客體的:1.美的封面可以輔助教育;2.美的封面可以傳播美術。”[2]由此可知,民國時期書籍的封面設計日益被重視,以下從四個方面探析民國時期書籍的封面設計藝術特點。
一、封面圖像多樣化
民國成立至五四運動以前,彩色印刷封面最多的是暢銷的普及讀物,以“新鴛鴦蝴蝶派”和“星期六派”的通俗雜志為主,代表雜志有《小說月報》《禮拜六》《小說叢刊》等。這些通俗類雜志的封面圖片多用美麗的摩登女郎,既有繪畫圖片,也有攝影圖片,主要是消遣類、趣味性的風格(圖1)。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科學和民主成為社會提倡的主流,尤其是新文化思想非常活躍。這個時期的書籍封面更趨向多元化:既有繪畫作品,也有版畫、攝影、抽象的圖案等。當時許多文學家、美術家和出版家都很重視書籍的封面設計藝術,許多知名文化人士甚至直接參與書籍的封面設計,使當時的書籍封面設計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在中國近代書籍裝幀設計史上,陶元慶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大膽采用新穎的圖案裝飾作為新文藝書籍的封面設計。最具代表性的裝幀封面,是他為許欽文的小說集《故鄉》設計的“大紅袍”,此畫為他有感于舞臺藝術形象而作,整幅畫面色彩純美、構圖奇巧、深刻生動,用于書籍封面令人過目不忘[3].。陶元慶的另一幅封面畫代表作《彷徨》(魯迅著,短篇小說集)也非常有藝術性,畫面以橙紅色為底色,配以黑色的裝飾人物和黑色的太陽,人物的線條抽象奇特,上下兩段橫線則限定了畫面壓抑的空間,而人物的動作似坐非坐、似行非行,整幅畫面被緊張的情緒包圍,將“彷徨”表現得恰到好處。《彷徨》和《故鄉》兩書的封面均被后來的書籍設計界當作早期平裝書封面的經典之作(圖2)。
陶元慶在創作魯迅的另一部作品《墳》的封面時,畫面使用灰綠色調,冷感凄涼,把棺與墳相排列構圖,準確傳達出魯迅作品的寓意(圖2)。
二、 積極吸收西方美術的風格
民國時期,西風東漸,西方各種藝術流派的風格、形式對當時中國的新生代藝術家影響頗大。以國際化現代大城市——上海為例,由于其得西方風氣之先,當時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文化生活中,都有一種國際化風格。加之上海當時集中了全國幾大出版公司,出版文化可以說是全國的風向標,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現代出版設計事業。
魯迅平裝書籍封面有很大部分來自國外的木刻版畫或黑白裝飾。如魯迅為自己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設計的封面,在灰綠的底色襯托下,深藍色的書名上是一幅外國版畫,增加了書本的異域色彩(圖3)。
錢君匋先生作為我國設計界公認的代表人物,是一位集詩、書、畫、印于一身的藝術家,曾為茅盾的《蝕》、巴金的《家》《春》,以及《小說月報》《東方雜志》《教育雜志》《婦女雜志》等刊物設計封面。在30年代,他曾經積極吸收西方美術的風格,用立體主義手法畫成《夜曲》的封面,用未來派手法畫成《濟南慘案》的封面。
三、對中國傳統圖案文化的運用
在民國書籍的封面設計中,對中國傳統的圖案文化運用廣泛,傳統的圖案具有典雅古樸的民族特色。特別是漢代畫像磚上的圖案因其優美流暢的線條而深受喜愛,當時被較多地轉化到書籍的封面設計上。在這方面,魯迅的書籍封面是很好的示范例子。
魯迅從小熱愛美術,后來他在從事文學工作的同時,花了很多時間收集和研究漢石畫像,尤其喜歡木刻版畫。例如他的《心的探索》一書的封面,以六朝人墓門上的畫像構成圖案,形象生動的雜耍人正在表演:群鬼飛舞、奇趣橫生、神秘悠遠的風格躍然紙上(圖4)。
又如魯迅譯的《桃色的云》一書封面,他參考漢代石刻圖案,素雅的底色上的石刻圖案顯得獨特古樸,令人賞心悅目(圖4)。
四、封面漢字的處理藝術
書名是封面最重要文字,其字體設計是整個封面設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有著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內涵。在封面設計中將西方現代風格的圖案與中國傳統漢字有機融合,在民國是很好的設計思想。在將漢字設計應用于封面畫的實踐方面,聞一多先生持這樣的觀點:封面的文字要清楚、合乎藝術的“法義”,提倡使用“美術的書法”,反對名人題字和直接使用鉛字。”他的這個觀點即使在現在看來都是非常實用而有意義的。錢君匋也持類似的觀點,認為書名要與畫面協調,不應簡單生硬地配以書法家或名人所寫的字[4]。
對漢字進行現代字體設計,并將其應用于封面設計的實踐創作,民國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有魯迅和錢君匋。魯迅在自己設計的書籍封面上,憑著自身在字體和構圖方面的深厚修養,在字體設計方面做出大膽嘗試,其設計的北京大學標志至今仍在使用。他為自己的書籍《吶喊》做的封面字體設計也是經典之 作。在封面上,魯迅只用了“吶喊”二字,沒有其他圖案,兩個 “口”的漢字有傳統隸書的風格,方正嚴肅,在紅色襯底上的黑色字體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魯迅的其他書籍封面也常常用字體設計來完成,并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力,如《萌芽月刊》《奔流》《而已集》《木刻紀程》等書籍。魯迅的封面字體設計中既有傳統線裝書的氣息,又有現代新書的多樣化,透著中國式的雅致與質樸(圖5)。
另一代表人物——錢君匋的封面字體設計則另具特色。他常用西方現代主義風格來設計封面漢字。如1930年出版的《藝術論》《音樂初步》《自殺日記》等書籍,封面的字體設計采用變形的美術字,有構成主義的風格。但有著深厚書法功底的錢先生的設計風格并不止于此,他也嘗試把傳統俊秀的宋體字轉變成有現代雕塑感的標題字。如1937年創刊的《文叢》雜志,其封面的刊名字體就是錢先生的設計,當時深受讀者的喜愛(圖6)。
民國期間的上海時代圖書公司設計的《萬象》畫報,其刊名字體“萬象”二字既有中國民間藝術特色,又極具現代感,既穩重又新穎,搭配具有版畫效果的圖案,整個封面設計令人過目不忘(圖7)。其設計者為張光宇先生,后來他還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刊《裝飾》雜志設計刊名字體“裝飾”,兩者有著相同的風格,至今仍有廣泛的影響。
民國時期的書籍封面設計,雖然年代跨度不長,但上承中國傳統書籍的設計特質,吸收西方生產技術和藝術手法,是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發端時期,此階段中國書籍設計由傳統走向現代,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對其進行探討研究,有利于了解認識中國早期現代書籍設計的復雜特質、轉型歷程和歷史價值。
[1]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趙健. 范式革命[M].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3]唐弢.談封面畫[A]. 孫艷,董翠萍.書衣翩翩[C].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5.
[4]錢君匋.裝飾瑣談[A]. 錢君匋.書衣集[C].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