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霄
繼5月15日三大運營商“提速降費”方案出爐后,5月20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的指導意見》,再次提出大幅提高網絡速率,有效降低網絡資費,并公布一系列硬指標。
《指導意見》要求加快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加快推進全光纖網絡城市和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2015年網絡建設投資超過4300億元,2016-2017年累計投資不低于7000億元。2015年完成4.5萬個銅纜接入小區的光纖化改造,新建光纖到戶家庭超過8000萬戶。
從4月中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敦促“提網速、降網費”,到此后工信部會議對加快4G建設、大幅提升網速等工作部署的多次表態,再到5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城市寬帶要免費提速40%以上”等五項舉措,官方一系列動作讓廣大網民看到了“提速降費”的希望。
總理的關注讓蟄伏了一段時間的網費網速問題再次被大家爭相討論起來,更有人通過專業軟件對自用寬帶測速發現,50M帶寬的實際網速僅與10M左右的帶寬網速匹配。運營商所宣稱的網速為何頻頻縮水?中國的網速到底有多慢?為何高昂的網費始終降不下來?
雖然運營商也有自己的苦衷,寬帶價格高、速度慢是因為固網基礎設施建設成本大、投資周期長等。不過,更主要的是,電信運營商之間存在大量復雜的利益博弈關系,尤其是用戶龐大的網間結算費,導致了競爭不充分,寬帶價格居高不下。
“流量不清零”成最大亮點
5月15日下午,為響應政府“號召”,三大運營商同時公布了提速降費“實招”。中國電信提出,年底前有線寬帶平均接入速率將由目前的11M提升至20M,單位帶寬價格下降35%左右,并推出每月49元2GB省內流量4G套餐、流量不清零、流量可轉贈等舉措。
中國移動提出到年底流量綜合資費同比下降35%以上,推出流量共享、流量不清零、流量交易等創新服務,并承諾大幅降低國際漫游流量資費。中國聯通明確提出全網移動用戶數據流量綜合單價降低20%以上,并將力爭2016年底基本實現全網光纖化改造。
從三家運營商的提速降費清單來看,其中流量費、有線寬帶資費平均計劃下降30%左右,網速全面提升,主要城市城區提升至100M,基本與工信部公布的提速降費目標相匹配。
同時,三家運營商都推出了流量不清零、可轉贈業務:中國移動年流量包不清零;中國電信套餐剩余流量可分享其他4人,在部分地區試點轉贈服務,廣東試點語音、短信按流量兌換服務;中國聯通10元包1.5GB流量包,跨月不清零。 而“流量不清零”也被認為是本次新方案中的最大亮點。
雖然新方案中的很多資費降幅頗大,確實給網民帶來了實惠,甚至有運營商稱這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資費調整”,稱流量費10元1.5GB是“有史以來最低價”,但調查顯示,很多網民對部分資費內容并不買賬,認為運營商“換湯不換藥”,吐槽新方案“誠意不足”。
其中,被網友吐槽最多的是“夜間流量”(23:00—次日7:00)優惠,有網友認為運營商是鼓勵網民熬夜,還有網民表示,夜里在家的時候都有 WiFi,“夜間流量”優惠純屬雞肋。
“降費難” 原因何在
“流量費太高了。”李克強在4月14日召開的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感嘆道,話題一開就引發了與會人士的熱切討論。半月后,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也表示,未來將通過加大投入、引入民資等五措施提網速降網費。
對于資費高的問題,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曾解釋,當前資費高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主要因為市場供給不足,4G投資還沒有見效益,成本降低和充分競爭還有進一步的推動空間。
那中國的流量費到底有多貴? 拿中國移動流量消費大省、同時也是優惠程度較大的廣東移動,來和香港移動的最新數據進行對比。
中國移動廣東:388元套餐,約含6G流量,超出部分0.29元/M。中國移動香港:288港元(約合230元)套餐,含6G流量,超出部分30港元(約24元)/G。
再來看鄰國日韓,2014年,日本運營商NTT DoCoMo的無限流量,無線通話套餐5900日元,約合人民幣306元。在韓國電信,用戶支付60000韓元(約350元人民幣)左右的月費即可享受不限量數據和語音呼叫套餐。
事實上,國內移動流量資費已經有所下降,但4G時代,流量“燃燒”速度太快,流量單價下降速度無法滿足上網需要。同發達國家和地區用戶相比,中國用戶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也加強了“流量貴”這一感受。聞庫指出,2014年跟2011年相比,中國移動流量資費下降了60%,寬帶資費水平大概下降了30%。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表示,中國4G網絡發展比較晚,目前普及率遠遠不及發達國家。因此,初期資費較高也是因為運營商無法“薄利多銷”,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未來下降空間會很大。
談及今年4G資費的下降幅度,付亮指出,2015年中國4G資費約下降一半,主要原因是電信、聯通FDD-LTE技術逐步具備競爭力;同時4G服務移動轉售業務也將全面啟動,行業競爭加強。
盡管近年來隨著3G、4G的推進,運營商之間也多有“價格戰”的市場競爭之舉,但總體來說,通信資費大幅下降的空間并不大。通信業內人士表示,降價難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寬帶建設成本高昂,必然要轉嫁到用戶身上。
而對于居民家庭使用的寬帶,運營商要把光纜接到千家萬戶,還需要經過小區“物業”這一關,運營商付給物業的租賃費等最終也轉嫁到用戶身上。
有業內人士指出,降低電信資費關鍵在充分競爭。據統計顯示,韓國的網速多年蟬聯世界第一,領先諸多先進發達國家。究其原因,韓國國內網絡運營行業競爭激烈,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是重要原因。
“我國基礎運營商以前是一家,后來盡管分開,但競爭依然不充分,導致目前電信資費相對較高,服務質量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主任寧家駿此前表示。
網速運行慢
“我之前辦理的是中國電信159元/月的3G套餐,可以享受750M的國內流量和450分鐘的國內通話,但自從電信開始推4G后,據說部分3G基站都被拆除了,3G網速變得非常不穩定,有時候連網頁都打不開。”在一家雜志社做編輯的石非抱怨。“迫不得已,我只好將它改成169元/月的4G套餐,每月有2G的國內流量和700分鐘的國內通話,4G的網速相對好了很多。”
網速慢并不是石非一個人的感受,一項調查顯示,65.8%的網民認為網速過慢。
網速慢的一個最大原因是帶寬不夠。那什么是帶寬呢?簡單說,就是在固定的時間里能傳輸的資料量。但實際上,50M帶寬的實際網速僅與10M左右的帶寬網速匹配。
張小姐去年12月辦理了長城寬帶50M帶寬的寬帶業務,兩年零4個月網費為1479元。她曾分三次使用專業測速網站測試,最高下載速度分別為每秒1.52M、1.37M、1.42M,使用迅雷軟件附帶的測速軟件測試,最高下載速度分別每秒為1.69M、1.75M、1.79M。
“按照軟件測試情況來看,她家的網絡帶寬相當于10M左右的帶寬。”上海迪愛斯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研發技術員秦陽向記者介紹,網絡運營商承諾帶寬與實際下載速度的換算倍數為8倍,也即是說50M帶寬的最高下載速度速度為每秒6M左右。
秦陽介紹,影響用戶上網體驗的因素包含五方面,首先是用戶訪問的服務器解析緩慢,說白了就是服務器不好,一般只在訪問一些小型網站時出現。
其次是運營商承諾的帶寬不夠,秦陽稱,目前國內存在部分二級運營商,從國內較大運營商承包帶寬,隨后在帶寬進入用戶時做共享,當大部分共享用戶同時使用網絡時,就會拉低網速。
再次是用戶所在的局域網內存在多個用戶,同時分享帶寬,也會拉低網速。而一臺軟件上同時有多個軟件運行,也會影響上網體驗。此外,用戶使用的路由設備發生故障,也會影響上網速度。
“一般來說,帶寬縮水20%左右屬正常范圍,不過,50M的帶寬上網體驗相當于10M也相差得有點離譜了。”秦陽表示,帶寬縮水嚴重的現象,在國外很少會出現,而在國內也是最近幾年才呈規模出現,原因則是二級網絡運營商將一位用戶的獨享帶寬變為多用戶共享。
在比較網絡時,日、韓、美等國往往成為我們的參照系。中國IT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表示,中國平均網速確實落后于許多國家,其根本原因是國家層面缺乏明確的、完整的寬帶建設發展戰略,資金方面支持不足。
“韓國在10年前就看到寬帶的價值,政府提出了‘發展寬帶建設的國家戰略,拿出大量資金支持寬帶建設,運營商也積極參與,成為世界上寬帶建設最好的國家。而我國的‘寬帶中國戰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得不到有效開展。” 項立剛說。
以國際上較為領先的日、韓兩國來說,它們的 3G起步較早,發展也最快。例如,2004年時,日本的3G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了80%,但在中國,2009年,三家基礎運營商才拿到3G牌照,與日韓相比,起步時間晚,用戶數占移動通信用戶總數比例低,產業不成熟。
當然,韓國、日本等國家面積小,人口集中,寬帶建設相對比較容易,成本也相對較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又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寬帶建設、網絡改造的難度。這也造成了網絡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在東部等發達地區,網速可能居于領先水平,但在偏遠的農村等地區,情況就很不樂觀。所以以平均數據計算,造成了中國網速的落后。”項立剛解釋。
德國統計網站Statista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韓國的網速為25.3M,為全球最快國家,世界平均值為4.5M,中國網速平均速度為3.4M。對比看來,中國網速還達不到世界網速的平均值,世界排名第82位,韓國、中國香港、日本位列世界前三名。
“過路費”之殤
事實上,國內除了有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也有長城寬帶、歌華有線等中小運營商,兩年前,長城寬帶被民營電信運營商鵬博士全資收入囊中,2014年貢獻了4.1億元的凈利潤。
2015年2月,工信部公布“寬帶中國”2015專項行動的主要引導目標,未來使用8M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占比達到55%。
在政策的影響下,目前主流寬帶運營商聯通和電信均已表態提速加降價,很多優惠都是通過家庭禮包體現,有的甚至是贈送百兆光纖。這樣看來,中國寬帶費用似乎真的不算貴也不算慢。那為何中國網民普遍對上網的感受都直指網速太慢而收費偏高這一槽點呢?
實際上,寬帶網絡需要經過核心網、骨干網(城市中)、接入網(從樓下到家里),才能到用戶終端。這其中,基礎運營商中國電信、中國聯通掌握了全國大部分核心網絡和骨干網絡。二級運營商核心網絡需要從基礎運營商批發。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相當于三個大省份,而長城寬帶、鵬博士是幾個小省份,當數據通過骨干網,去訪問三大運營商的地盤(服務器)時,那些中小省份就要向三大運營商繳過路費。”深圳戰國策咨詢機構首席分析師楊群指出。
一位通信業內部人士指出,像中小運營商,在省際、城際之間,一般都是通過租鏈路向三大運營商買寬帶流量的。在相同城市的不同區域之間,則是通過租用運營商的電纜等物理通道。資費上,一芯光纜每公里包月大概為70元,走多少流量自己決定。網絡有底層和上層之分,越底層越可能運用更大的容量,越上層則越受限制。
“第三方運營商都需要向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租用寬帶資源,且皆受限于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中國電信的地盤最大,大部分服務器都放在它那里,所以長城等中小運營商,甚至包括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每年都要向其繳納大量的過路費。”楊群指出。
他透露,“價格方面,像長城寬帶這樣的中小運營商,向三大運營商購買寬帶,1M的每月獨享帶寬成本價為150-200元,10M的則是1500-2000元。”
記者了解到,第三方都是租用大帶寬然后再對客戶進行轉租,不過,這些第三方運營方轉租的價格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偷帶寬”,宣傳上承諾百兆,可能開通的只有50M,甚至20M,然后一旦檢測到擁塞再動態調大帶寬,所以雖然便宜,但性能并不穩定。
“運營商之間有個互聯互通的問題,接口帶寬定死就那么寬,中國聯通寬帶用戶訪問接中國電信網絡的服務器內容,需要通過運營商間的帶寬接口,所以跨網會非常慢。”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