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豹
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而原《食品安全法》的通過和實施,只是2009年2月28日和6月1日的事。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是當下經常能夠在耳邊聽到的。那么,作為民生大事,緣何六年左右的時光,就要對法律“大修”?
現行《食品安全法》2009年頒布實施以來,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但食品安全狀況依然嚴峻,“舌尖上的安全”一再失守,加重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2012年,由當時的復旦大學研究生吳恒聯合34名網絡志愿者創建的有毒食品警告網站“擲出窗外”上線,在2012年5月份躥紅網絡。網上可以查詢到2004年到當時全國各地的有毒有害食品記錄,數量達3000條之多。由于訪問量巨大,這個網站于2012年5月3日出現了暫時崩潰的現象。民眾的擔憂程度可見一斑。
“風險分級管理”等新概念露面
食品安全千頭萬緒,最怕的就是“九龍治水”和“眉毛胡子一把抓”。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經過機構改革,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相對集中,長期以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有所改變,但真正理順監管仍任重道遠。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用16個字來概括未來的監管:“預防為主、風險管理、全程控制、社會共治”。
預防為主方面,強化了食品生產經營過程和政府監管中的風險預防要求。比如,將食品召回對象由原來的“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修改為“食品生產者發現其生產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或者有證據證明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應當立即停止生產,召回已經上市銷售的食品”。
風險管理方面,提出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結果和食品安全狀況等,確定監管重點、方式和頻次,實施風險分級管理。
全程控制方面,提出了國家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產經營者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保證食品可追溯。
社會共治方面,強化了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新聞媒體、群眾投訴舉報等方面的規定。例如規定在制定食品安全標準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中要增加食品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的代表參加,充分發揮行業組織、消費者組織的作用。
業內人士解讀,字里行間有新意的地方不少。如食品安全“風險分級管理”。又比如增設責任約談制度。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可以對未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隱患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政府可以對未及時發現系統性風險、未及時消除監管區域內的食品安全隱患的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進行責任約談。
又如實行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公開和通報制度。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應當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信用檔案,記錄許可頒發、日常監督檢查結果、違法行為查處等情況,依法向社會公布并實時更新,并可以向投資、證券等管理部門通報。
媒體成共治一環
眾所周知,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消費者、新聞媒體、專家等多個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對食品安全實行社會共治,這已經成為各界共識。而近年來,社會共治涉及的兩個方面作用正不斷增強。
隨著社會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和新媒體的強勢介入,食品安全信息傳播非常活躍。
2014年2月,一家自稱“為消費者分享專業客觀產品安全評測視頻”的網站發布視頻稱,肯德基豆漿被檢出轉基因成分。對此,肯德基方面向媒體發布聲明表示,肯德基豆漿粉供應商書面重申他們使用的是非轉基因大豆,均來自中國東北產區。媒體調查發現,該網站的采樣過程、檢測機構檢測轉基因的資質、檢測報告及發布渠道疑云重重。而近年來,這樣的自行送檢、網絡曝光、商家澄清、眾說紛紜的橋段屢屢上演,令人深思。
過往經驗證明,無論中國還是外國,新聞媒體一直是發現和揭露食品安全違法問題、推進食品安全進步的主要力量之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在繼續強化新聞媒體進行監督的同時,提出有關食品安全的宣傳報道應當真實、公正,并規定媒體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的,由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處罰,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負責人員給予處分。
除了新聞媒體,食品安全問題繞不開的是專家。食品安全雖與每個人密切相關,卻是專業性非常高的領域,來不得半點粗枝大葉,個別“磚家”扮演的角色顯然不光彩:
偷換概念吸眼球。比如許多食品安全事件都和食品添加劑有關。食品添加劑是否是洪水猛獸,讓人聞之色變呢?上海市食品添加劑行業協會秘書長吉鶴立坦言,沒有添加劑,就沒有現代食品工業。凡是化學物質,作為添加劑使用于食品工業,肯定是經過安全性評估,證明在一定劑量范圍內對人體是安全無毒的。而且,化學物質的使用是有級別的,大致分為工業級、醫藥級和食品級,有完全不同的要求。“但是,許多報道不分級別,把工業級和食品級混為一談,追求轟動效應。”
撇開數量談質量。“楊白勞是喝鹵水自殺的。鹵水是什么,化學名稱叫氯化鎂。我們現在經常用鹵水點豆腐,讓豆腐質嫩味鮮。問題關鍵在哪里?在于楊白勞喝了多少鹵水。”吉鶴立認為,有些報道還沒搞清楚國家對相關物質的含量規定,就急著扣帽子,確實有失公允,容易引起社會恐慌。
罔顧科學傳“偏方”。“不要小看梨的功效,飯后吃梨能防癌癥。”你收到過這樣內容的微信嗎?如此簡單易行的防癌抗癌辦法到底靠譜嗎?專家給出的是否定意見。因為缺乏必要的數據支撐,吃梨排致癌物并不靠譜。
食品業界呼吁,作為新聞媒體采訪報道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采信來源,專業人士發聲也要有章可循、有責可追。
“重典治亂”仍需更好銜接
此次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社會輿論的總體評價是“重典治亂”、“史上最嚴”,根據是不但在處罰的內容上更加廣泛,而且大幅度提高了行政罰款的額度。比如對生產經營添加藥品的食品,生產經營營養成分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等違法行為,2009年實施的原《食品安全法》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金額10倍的罰款,但新《食品安全法》就規定最高可以處罰貨值30倍。處罰的幅度有大幅度的提高。
針對多次、重復被罰而不改正的問題,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在一年內累計三次因違法受到罰款、警告等行政處罰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給予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的處罰。
此外,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還強化了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為保護消費者權益,要求食品生產和經營者接到消費者的賠償請求以后,應該實行首負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為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在現行的食品安全法實行10倍價款懲罰性的賠償基礎上,又增設了消費者可以要求支付損失3倍賠償金的懲罰性賠償。
不過,也有法律專家坦言,《食品安全法》修訂,無論是體制還是制度,與他法的銜接、具體操作等問題都還存在較大問題,特別是審批過多,事中事后監管的有效手段少;政府監管部門多、內容多,而社會共治內容、手段少;出了問題處罰多、問責多,科學分析、不斷改進提高質量水平少;體現控制、干預理念多,預防、防范內容少。《食品安全法》本次修訂已塵埃落定,這意味著有關體制、制度和法律銜接等方面的問題,須留待日后解決。
熱點領域小盤點
【過程控制】
全面推開“明廚亮灶”
原料安全是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門檻。關于餐飲服務提供者原料控制的要求,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不僅對餐飲服務提供者采購的原料品質進行了規定,還提出了進貨查驗、索證索票和采購記錄等程序性要求,以確保食品原料來源可靠、問題可溯。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鼓勵餐飲服務提供者公開加工過程等信息,是滿足消費者知情權益的客觀要求。正如目前總局在餐飲服務行業積極推進“明廚亮灶”的做法,就是鼓勵餐飲服務提供者通過優化場所布局,采取透視明檔、矮墻展示、視頻傳輸、參觀回廊、開放式廚房等多種方式,將食品加工制作過程展示在消費者視線下,揭開后廚的“神秘面紗”。根據這項鼓勵性規定,“明廚亮灶”做法將全面推開。
【保健食品】
不得涉及防病治病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要求,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應當真實,與注冊或者備案的內容相一致,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應當與標簽、說明書相一致。
【嬰幼兒食品】
全過程質量控制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規定,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實施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出廠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實施逐批檢驗,保證食品安全。
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使用的生鮮乳、輔料等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等,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保證嬰幼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將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產品配方及標簽等事項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農藥殘留】
禁用劇毒高毒農藥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食用農產品的市場銷售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并明確規定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縣級以上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中可以采用國家規定的快速檢測方法對食品進行抽查檢測。對抽查檢測結果表明可能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應當依法進行檢驗。抽查檢驗結果確定有關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可以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