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強 于德江 滿忠輝
【摘要】微信憑借著“搖一搖”、“朋友圈”、“公共平臺”等新型的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交和服務模式,自推出之初便受到了廣大年輕群體的歡迎,使用人數一度超過了QQ,成為了新興的即時通訊工具。基于微信的上述特點,其在網絡教育培訓、廣告宣傳等方面擁有著巨大的優勢,高職英語的網絡教學也是如此。微信的發展將為相關教學帶來便利。基于此,本文對高職英語教學中微信的有效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英語 微信 應用
伴隨著現代信息網絡的普及化趨勢,和QQ、飛信等 Web2.0時期的信息交流工具一樣,微信由于操作方便有趣,社交模式新穎的特點,正越來越多的被人們所熟知,尤其是當代的“90”后一代。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是如此,為了讓傳統的英語教學更加的有趣,增加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師生交互性,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工具”,開始被教育培訓中所使用,為高職英語教學的發展和改革創新帶來了新的機遇。
一、基于微信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一直是教學中所提倡的,為了更好的實現自主學習的效果和積極性,學生可以按照老師的作業要求在自己的朋友圈上面發布相關的英語學習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長的英語日志,可以是短的一句話,還可以是原創的,也可以是轉載引用他人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上面的單詞和學習技巧,在網絡上大量的閱讀材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感興趣的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發布自己要發布的信息之前對其他學生的已經發布的信息進行閱讀,以此來避免重復,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各個不同學生的閱讀量達到發布日志的目的。在轉載和回復的過程中,學生也必須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保證了英語學習的時效性,達到了單詞、語法的練習的目的。可以說這是一個更加有效,具有綜合性的認知學習活動。為了練習聽力,微信可以用鏈接、轉發網頁等方式轉發相關的視頻或音頻文件,這些文件都不大,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練習更多的聽力內容。總之,微信朋友圈給了學生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去交流和學習,在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競爭”的過程中達到一個鍛煉學生英語聽說讀寫全方位綜合能力的目的。這是一種能長期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學習方式。
二、利用微信進行課程設計
在課前自主學習和探索是英語知識學習的基礎,上課之前,老師通過語音,視頻預覽、文本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預習將要上課的內容,讓他們自己建構所需要的語言庫和知識庫。此外,聲音可以縮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視頻能更生動地展現語言應用實際性、它比起圖片更直觀、比起音頻更生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對學生內容的掌握。教師將已上傳于微信的單詞庫、表達庫、寫作庫、語法庫等教學資源重新組合建構教學主題所需的數字教學資源。每個班級的學生和老師可以建立一個微信討論組或者群組甚至微信公眾號,平時課堂上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作業和相關通知都可以通過公共的交流場所進行傳達,讓他們自主學習和成果檢驗。課堂互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真正上課的時候會由于時間等原因互動不積極,或效果不好,通過微信群組,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課下,學生和老師可以直接在群上進行交流,針對某些小的作業,學生可以利用語音、文字、圖片等形式把自己的作業發給老師。老師可以直接對作業進行點評,然后直接和學生交流,提出意見,實現反饋的高效。
三、微信語音新用途
1.微信作為一款聊天工具,可以發送文字、圖片、甚至視頻等內容,英語教師可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把微信作為發送英語資料(如語法內容等)的平臺,以這種全新的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微信直接基于網絡,可以及時關注大量有關英語學習的公眾號,學習到相關的英語聽說知識,為大學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便利;最后,把語言的輸入輸出模式完美結合的微信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間的討論和課程指導,這對大學生英語綜合水平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微信中的互動式教學新嘗試
正如前面提到,微信的便利性可以直接拉近學生和老師直接的距離,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微信新媒體的教學,教師和學生之間有了一個平臺,教師通過平臺可以發布英語范文以及課程知識,學生則利用微信進行接收和管理,完成相關作業和鍛煉閱讀文章和熟悉知識結構的目的,之后,教師可以方便的對學生作業進行糾正,講解。微信這個平臺真正的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一個中心,實現了更加學習,鍛煉思維,接著進一步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的開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將微信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平臺用于英語教學,可以明顯得提升教學的效果。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存在并不沖突,教師在真正的教學中應該做到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微信這種新型網絡平臺教學為輔。實現新工具的有效利用,為英語學習創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和交互學習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姜紅梅.巧用微博寫作提高高職學生的英語語法水平[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2012(03).
[2]劉倩.利用微信在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的構想[J].中國科技產業,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