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祝頤
最近,中辦、國辦正式下發《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從記錄、通報、追責三個環節對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的行為進行約束。規定提出,領導干部違法干預司法活動,可以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可以追究刑責。
眾所周知,司法是終極救濟手段,民眾窮盡辦法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訴諸法律。案件是否起訴是檢察機關的事,案件怎么判是法院的事,作為領導干部,應自覺維護法律的權威。然而,某些官員要么以權壓法,“指示”法院辦案;要么拒不執行法院判決;甚至還有政府機關出具公函為他人求情,給法院施壓。權力自負地凌駕于法律之上,令人憤慨。
大哲學家培根說:“公民犯罪,是污染河流;司法機關違法,是在污染水源。”領導干部以權壓法,干擾檢察機關正常行使檢察權、法院正常行使審判權,何嘗不是在污染司法水源呢?值得追問的是,官員為何要干擾司法活動?僅僅是因為權力任性,還是他們與被干預的案件存在利益關聯?這一方面需要干擾辦案者自證清白,更需要上級有關部門介入調查,通過翔實的調查材料把官員干預司法活動背后的問題查個水落石出。
治病先要探源,官員干擾法院辦案等司法活動,問題到底出在何處?權力干預司法背后無疑是權力張狂的現實表演。那么,有的法院為何聽命于權力呢?從當前體制來看,法院審判權是獨立的,但是在人財物配備方面,地方法院仍然有求于黨委政府。再加上官場盤根錯節的利益關系與“官官相衛”的官場潛規則不可小視。
法院人財物獨立,預算單列,擺脫政府的束縛,應是法院審判獨立的治本之策。但是,在當前制度語境下,要做到這些并不容易。退而求其次,加強權力約束,減少權力對法院辦案的干擾,也是現實選擇。我國正在致力于建設法治社會。建設法治社會除了官員要學會權力自律,不要把權力之手伸向法院審判臺以外,法院更應該秉持公正立場,督促法官依法獨立行使權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司法機關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各級領導干部不能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要以最堅決的意志、最堅決的行動掃除政法領域的腐敗現象,堅決清除害群之馬。
對照中央的要求與人民的期待,除了檢察院、法院等司法機關要挺起司法胸膛,堅持公平正義,如實記錄官員干預司法的情況以外,紀檢部門要對干擾司法活動的官員介入查處,給染病的權力消毒殺菌,鏟除干擾辦案的權力土壤。只有執政為民的理念真正深入“官心”,權力運行機制健康,監督問責機制健全且得到認真落實,某些干預司法活動者被依法追究法律、紀律責任,付出應有的代價,干擾司法活動的權力磁場才會逐步被法律的力量消解,法院執行力疲軟和權大于法的執行現狀才會有所改變。司法公信力才會得到公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