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
從對農業的深度改造開始,到顛覆農業的傳統經營模式,再到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互聯網+農業”不是正在討論的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當下
張馳與農村的這場“戀愛”注定與眾不同。
“理想豐滿”是他為公司取的名字,如果沒有后面“農業開發”加以補充,相信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一家文化傳媒公司。
27歲的張馳年齡不大,但經歷豐富。大學專業是工商管理,畢業后北漂了兩年,最先在北京做IT行業,后來“趕潮”做了新媒體。如今,他又轉身當起了農民,用互聯網思維下鄉種地。
應接不暇的跨界和跳轉讓人費解,或許只有“理想”一詞,可以解釋他的一些在外人看來有些瘋狂的舉動。不過,張馳卻十分明晰,“我現在就是一名農村土地上追求理想的‘創客。”這是他給自己的定位。
農村是創業“新聞點”
2010年夏天,尚在從事新媒體運營的張馳接到在新疆做農業的朋友求助,請他幫忙為收獲的棗子做營銷策劃。
“去了新疆讓我對農業有了全新的認識。”張馳認為,大型機械化的操作,一望無際的田野,獨特的地理條件讓新疆真正實現了規模化農業。這些與自己所處的“鋼筋混凝土森林”形成了強烈反差,更深深觸動了潛藏在他心中原始的向往。“忽然覺得,應該把現實投向更廣闊的土地。”
2011年,他拉著小伙伴,經過一番市場調研,將目光鎖定在藥食兩用百合種植上,利用自身的幾十萬元積蓄和100萬元的風投資金,成立了一家以互聯網思維經營的現代農業企業。
事實上,在四川,借助互聯網思維經營農業的人不在少數,最直接的理解莫過于農產品電商這個群體。據阿里研究院統計顯示,四川農產品電商數量在全國列第八。不僅如此,四川各地還相繼出現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淘寶村”。他們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兩位青川姑娘——“山貨女大王”趙海伶是阿里巴巴“全球十佳網商”;“海歸”女生王淑娟站到了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為阿里巴巴上市的敲鐘人。
相較于“大名鼎鼎”的兩位姑娘,張馳只能算是“無名之輩”,但他并不在意,因為認準了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有搞頭”,他堅持著自己的判斷:現在是農村創業的最佳時期,國家重視農業,人們對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農村將是青年創業的‘新聞點。”做過媒體人的他脫口而出。
整合資源跨界借力
張馳將種植基地選在邛崍市固驛鎮臨山村。由于村里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缺乏勞動力,讓他“便捷”地從村民手中流轉了120畝土地。這被張馳看作農村“最佳創業期”的另一個表現。
“在農業迎來變革的時代,傳統的大和強不一定是絕對優勢。農業缺的不是資本,而是更有效的項目經營,這和互聯網精神相通,要深刻理解市場和客戶,打破行業界限借力外部資源。”張馳說,雖然是一家互聯網性質的企業,但從一開始自己就堅持要建基地做實體。“沒有規模化種植提供穩定的產量支撐,企業是無法持續運轉下去的。”
張馳的話戳中了“要害”。在資陽,33歲的陳希再次“下海”,從工商業跨界轉向農業。“剛開始擔心打不開銷路,現在銷路好了,貨源又跟不上。”由于基地產量跟不上,銷售受到制約,他正忙著整合周圍農戶一起擴大種植規模。
“大家都覺得農產品電子商務很簡單,就是網上開店、做買賣,這是個誤區。”其實,“前輩”趙海伶在兩年前就曾告誡大家,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不僅局限于銷售渠道。而她的轉型之路也從那時開始,從過去單一的互聯網銷售轉向全產業鏈發展,不僅有生產基地,而且還積極整合本土資源尋求合作,“在這個領域做大做強,需要整個產業鏈的整合,不能僅僅做網上商人。”
張馳也很會借力。在營銷上,他依靠自身互聯網運營優勢。在技術上,與山東一家食用百合研究所及四川農業大學合作,進行選種育種、規范種植、深加工綜合利用。除了核心技術環節,從下種、覆膜,到除草、施肥,再到收挖、規整土地,全部交由當地村民來完成。
“互聯網式改造”
和許多互聯網公司一樣,“理想豐滿”是一個年輕的公司,人員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公司名字來自企業家馮侖的同名著作。“理想豐滿”沒有傳統企業里的老板和員工之分,也沒有上級和下級,架構采取現在互聯網企業普遍實行的合伙人制,四名合伙人,各自占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張馳說,“理想豐滿”目前是最佳組合 ——F4(4Farmers)。作為公司最大的股東,如果有能人加入,他愿意將股份讓出來,“馬云在阿里巴巴的股份也不到10%。”
事實上,合伙人制正在從互聯網企業滲透到傳統農業企業。在成都郫縣唐元鎮,包括北大法學院畢業生在內的三名青年正上演著“韭黃版合伙人”,攜手包地900畝成為全國最大韭黃單體種植戶。當地村民張友玉專門為韭黃除草,每月能掙3000元,加上每年1萬多元土地流轉租金,守著家門口,比外出打工的孩子收入還高。
對于“理想豐滿”而言,今年5月的百合花季是決定公司理想是否豐滿的關鍵點,能否全面打開局面就在今年夏天。目前,公司仍處于虧損,但張馳不緊張且“任性”,“農業需要培育期,從長期來看,這個項目是值得期待的,我們更看重風險是否可控。”
在最近一次會議上,張馳提出了一份關于花季營銷策劃的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標與關鍵成果法),這種互聯網管理辦法:提出一個項目,全體人員根據自身的崗位職責,無需安排自行無條件配合執行,并依據項目停頓進行考核。目的是整合資源,提高工作效率。
在“理想豐滿”,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OKR,每一份OKR都是公開透明的,這是基本工作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農企需要進行徹頭徹尾的‘互聯網式改造。”張馳說,從公司架構到經營理念,從日常管理到經營模式等全面植入互聯網思維,現在的“理想豐滿”正是如此。
出走的農民,歸來的新農人
為配合營銷,合伙人“小野”到基地的次數更加頻繁了。他大名叫蔣雪野,今年28歲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現在是公司技術總監。在這之前,他是巴塘縣農牧局一名公務員。
他主動跳出了“體制”,原因是“想出來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
張馳發布的招聘信息很有意思,除了農業專業外,其他條件分別是:年輕、農村出身、價值觀趨同。“有共同的理想、激情、勇氣,這是我們結合的前提。”
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公司牽頭成立了專合社,推進規模化種植,提高產量。專合社采取“返租+利潤分紅”形式,將流轉的土地又交回農戶,公司免費提供種子,簽訂收購合同,同時拿出20%利潤分紅。入社農戶實際可得到土地租金、項目打工以及利潤分紅三筆收入。去年,公司僅支付當地農戶打臨工的費用就超過了30萬元。
農村走出去了傳統農民,又走進來像張馳一樣的新農人,他們不僅將全新的思想注入農業,引入工商資本和市場資源,也帶動了當地村民致富增收。
目前,當地已有5戶村民入社,其中包括60多歲的村民廖安全。“我們只負責種植,有問題就找他們。”在廖大爺眼里,這幫大男孩“有點意思”。“逢年過節還給大家發些生活用品當作禮物,很討人喜歡。”
“利潤分紅”調動了農戶更高的積極性,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保證質量。在張馳看來,入社農戶都是合伙人,大家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現實也正如此,和這幫大男孩一樣,廖大爺天天都到地里,急切盼著花季來臨。
責任編輯:黃穎
記者手記
今年兩會,“互聯網+”、“創客”成為熱詞,四川代表團就互聯網應用于農業作了專題討論。眼前,四個種花的大男孩正用實際行動在四川農村生動實踐。
互聯網思維正在顛覆傳統的農業、農企和農人。對此,張馳和小伙伴們用實踐來闡釋:以互聯網思維經營的新農業做的是增量,不以壓縮成本而獲取利潤,新農企營造寬松的工作環境,更看重激發人員的附加創造值,新農人也是體面人。
張馳說,處于變革的時代,當機遇與理想擦出火花,造就了像他這樣的新農人。面對創業這個嚴肅話題,他們有理想且“任性”。
張馳的“任性”是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
盡管公司仍處于虧損,他依然堅持給在項目打工的農戶送禮物;他依然堅持讓“小野”從成都市區開車去基地,即便一次油費得花100元;他依然堅持自己的“鄉村愛情故事”一定會開花結果。
也許,正是這樣的“任性”,為有些“沉重”的農業注入了幾分活力。種花男孩期待的下一個花季,能否成為農業的下一個春天?我們同樣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