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外公布。供銷合作社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就供銷合作社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具有哪些重要意義?有何具體的改革任務和政策亮點值得關注?廣大農民可以從改革中收獲哪些“紅利”?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黨組副書記、理事會副主任李春生和副主任鄒天敬對此進行了解讀。
堅持一條主線:為農服務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興起,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表明,我國已經步入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加快轉型的關鍵階段。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結構的深刻變化,使“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日益突出,供銷合作社可以發揮什么作用?
“這次改革有利于目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家庭聯產承包制的穩定。”為什么這樣說?李春生舉例: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數量非常大,有2.5—2.7億人次的常量,每年還有1000萬的增量。
“可見新形勢下,我們迫切需要構建以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李春生表示,相對于其他經濟組織來講,長期扎根農村的供銷合作社既有比較健全的組織體系和服務網絡,又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最有條件成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渠道。
《決定》提出,到2020年,把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在這樣一個平臺上,利用改革的有利時機把農村所有的養老、幼教、文化、娛樂、超市等生活需求都納入其中,供銷社獨特的優勢和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發揮,進而提升我們為農服務的功能和能力。”李春生說。
《決定》要求供銷社必須提供植保、測土配方、產前種子等相關具體服務。“如果供銷社做到了、做好了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那農民會得到很大的福利和紅利。”李春生說,目前供銷社正在建設“新網工程”,整個平臺一旦打通,供銷合作社可以進行合同訂購、網上銷售,用各種形式幫助農民解決銷售難的問題,讓農民得到實惠。
李春生說,為農服務是供銷合作社的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為農服務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我們所采取的各項改革舉措,都是為了使供銷合作社更好地發揮為農服務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
抓住一個核心: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
合作經濟屬性是供銷合作社區別于其他經濟組織的本質特性,也是獨特優勢所在。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供銷合作社身上合作經濟的特色并不鮮明,這突出表現在縣以下直接面向農民的基層社比較薄弱,服務功能不強,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供銷合作社應如何理順體制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
李春生說,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決定》提出對基層供銷社分類改造,要采取勞動、資本、土地多種形式的合作,吸引農民加入進來,最后要辦成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強化合作經濟屬性,通過推進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改造,密切與農民利益聯結,已成為衡量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能否取得突破的重要標準。“這是供銷合作社的合作經濟屬性決定的,搞活合作社內在的機制,才能真正激發合作社內在的活力,在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繁榮農村、富裕農民整個過程中真正發揮作用。”
據悉,供銷合作社已經順應當前電子商務的發展打造了“網上供銷社”,由總社打造的全國性電子商務平臺將在今年三季度上線運行,各省級社統籌發展區域性、專業性電子商務平臺,最后對接到全國的平臺上,將形成規模優勢。
鄒天敬介紹,為了突出供銷社貼近農民的優勢,首先要發揮縣級供銷社在農村電商中的主體作用,將推動農村電子商務企業和網上終端通過全國平臺和區域性、專業性平臺跟縣級供銷社進行對接;其次突出供銷社實體網點廣布的優勢,加快縣以下基層社、綜合服務社和各類經營服務網點的信息化改造,形成線下的天然優勢,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三是突出農產品流通重點,加強物流中心建設,組織各地農產品資源通過供銷社的電商平臺進行銷售,實現農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供銷合作社愿意依托這些實體的網點資源,與各類的電商企業開展合作,來共同形成為農服務的合力。”
四項改革舉措:拓展服務領域
經濟新常態下,國內流通領域的產業組織方式、商業經營模式、市場競爭格局正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新形勢下,如何解決農產品“買貴”“賣難”,促進各類要素在城鄉市場間順暢流動?如何應對“電子商務”等新業態的挑戰?
此次出臺的《決定》提出,要推動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為此,《決定》提出了4項具體舉措:
——創新農業生產服務方式和手段,采取大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方式,為農民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等系列化服務,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加強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推進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
——打造城鄉社區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和社區服務中心,推動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網點向城鄉社區延伸。
——穩步開展農村合作金融服務。
李春生表示,服務農民是供銷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照國務院部署,去年以來供銷合作社系統在河北、浙江、山東、廣東四省開展了綜合改革試點,在基層組織建設、系統聯合合作、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合作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
“我們有信心,供銷合作社一定能夠不斷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是落后甚至停留在上個時代。”李春生說,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黨和政府推進“三農”工作的載體,通過改革最終會成為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骨干力量。
責任編輯:周文波
【鏈接】
經過多年改革,供銷合作社發展活力、經濟實力和服務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去年全系統銷售額達3.76萬億元、利潤354億元,擁有2.5萬個基層社、33.7萬個村級綜合服務社、11.4萬個農民合作社、5.1萬個莊稼醫院和105.5萬個現代經營服務網點。
(摘編自新華網、中國農業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