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偉

夜深了,上海近郊的一棟老公房里,李鈺還窩在床上不停地刷iPad,這是她每晚入睡前的習慣,總要看看幾個購物App、微信朋友圈有沒有合適自己的東西。這個大學畢業兩年的白領女性,每月可支配收入大約6000元,有60%都用在了網上購物,其中,絕大部分又是通過手機、Pad這樣的移動設備完成——上下班路上、午間休息,甚至馬桶上,購物都不是問題。
“這就是如今典型的移動購物。”萬色城CEO才華煜這樣解釋道,她創辦的萬色城正是借助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移動平臺,將女性美妝產品賣給李鈺們,迅速崛起,成為移動互聯網諸多“小而美”的代表之一。不過兩年時間,幾乎所有電商玩家,都開始爭奪與李鈺類似的男男女女,從城市到鄉間,從白天到黑夜,從屋內到戶外……
正如美國人查克·馬丁在《決勝移動終端》所述:“消費者現在是‘在購物,不是‘去購物,隨時隨地,在家里、車上,或是走在馬路上,都可以購物。”從某種角度而言,移動終端就像機器貓口袋里的“任意門”,使用者雖然身體沒有穿越,但卻跨過時空,所見即有所得,瀏覽即有所購,相應地,受眾細分、場景化、微商化,成了電商不可逆轉的新狂歡。
場景與細分的崛起
“看看那些大而全的App,復雜紛亂,用戶要費多大勁才能找到自己所需?”移動電商創業者胡明飛這樣告訴記者,就在上市前,他和幾個小伙伴離開阿里巴巴,一起開創了自己的事業,通過一款App,向一、二線城市的文藝咖們兜售專屬他們口味的服飾、家居用品,幾個月時間,已經積累了20多萬注冊用戶,他認定,用戶細分和場景化是其制勝之道。
在胡明飛看來,App需要用戶點選、輸入超過5次以上,才形成購買決策,就是對移動互聯網“用戶至上”的褻瀆。因為數據顯示,在移動端,每增加一次操作,用戶繼續下一步的欲望就會在原有基礎上降低三分之一,5步之后,用戶繼續“把玩”的欲望所剩無幾——購買體驗降到冰點,電商所謂的轉化率、客單價便無從談起。
而要想將用戶決策做“輕”,將移動電商做大,就必須按照典型用戶的習慣和思維,尋找場景化的解決方案。
所謂“場景”,其實是電影中的術語,指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發生的行動,或者因人物關系構成的具體畫面,是通過人物行動來表現劇情的一個特定過程。其實,一部電影就是不同的場景組成的完整故事。
要知道,PC互聯網勢微,移動互聯網勃興,超文本為核心的鏈接模式已逐漸失效,人們對網絡的使用越發碎片化,流量本身并不再穩定,用戶們反而更講求身心帶入感。因此,有了 “習慣至上”替代“入口第一”,以至于“場景優先”勝過過去的“路徑依賴”——消費者注定不會在上下班擠地鐵的時候愉快地使用搜索引擎;也不會樂意在馬桶上“搖一搖”尋找優惠券;更不愿意看到難以下載的商品圖片和超過8行的文字描述……
同時,田園森女難以醉心于朋克風;哥特狂不會為巴洛克傾倒;愛十四行詩的人鮮會喜歡 《小蘋果》。所以,玩移動電商的人,勢必得“有時有場”地看人下菜碟,有效地打動人心,才能更好地聯系虛擬與現實,成為定位清晰的黑洞。
比如,胡明飛在App推廣時,就會選擇聚集文藝青年的微信公眾號,吸引用戶注冊;設計師品牌的落地燈上線,則通過數據分析,向細分用戶投放優惠券,推動購買;各種猜圖、聯動的H5游戲,得積分送優惠,彰顯“牙刷效應”,牢牢粘住用戶。
如此一來,胡明飛便獲得別家難以洞穿的人以群分,用戶也形成自己特有的“松圈主義”。而且,隨著App使用頻度提升,交易規模的增加,數據越發豐沛,仔細分析下,用戶畫像越發清晰,更能有針對地調整運營,制定戰略,移動端的“小而美”電商便進入馬太效應的正循環,成為文藝范眼中的“什么值得買”。
與之類似,“海淘”加“母嬰用品”,有了蜜芽寶貝;“旅行”加“共享租住”,有了Airbnb;“便利就餐”加“美味”,有了叫個鴨子……
毫無疑問,細分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場景切入可輕而易舉地造成一種現象,人們越來越愿意為特定場景的個性化解決方案付費,不再一味敏感于價格,對此,普華永道和尼爾森的報告已提供佐證??梢?,在移動世界里開創小而美的新電商業態絕非難事——有心者必將借勢崛起,成為電商巨樹旁各自茂盛的灌木。
微商的勝利
當然,移動互聯時代,更重要的優勢是社交紅利,用《社交紅利》作者徐志斌的話來說,只有這個時代才能做到“起點即爆點”——“像求道一樣做產品”之后,迅即“如求愛一樣做傳播”,微商因此大行其道。
“微店”賣家劉滿對此深有體會。在他山東的老家,紅富士蘋果品相、品質、口感都極為上乘,可是批發給水果販的價格卻一直難以提高?!稗r民很辛苦,到了收獲季節,有時,一市斤還賺不到1塊錢,就這,還得面臨保鮮、自然損耗等問題,過得真的很艱難?!眲M解釋道。
于是,去年,進城多年,在電子行業工作的劉滿,找到免費的移動網店工具“微店”,開了一家虛擬店鋪,專門在移動端為老鄉們“倒騰”紅富士蘋果。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上,都有他分享蘋果的身影,最近一個月,劉滿的微店完成了將近10萬元的銷售額,比前兩個月的3倍還多。
在劉滿看來,社交媒體上賣產品,不能一味地只說自家產品好,或者一味地說農民們辛苦艱難,那樣的話,很容易讓潛在消費人群疲勞。
而最佳的方法是:其一,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其二,散布產品的知識點;其三,收集、分享來自消費者的體驗、反饋;其四,展示產品出產的全過程,引導用戶參與其中,討論并給出建議;其五,搜集、分享產品的權威佐證;其六,展現產品的使用場景,比如怎樣搭配營養,怎樣貯藏口感最好;其七,把產品與熱點話題相關聯;其八,與節日結合做活動。總之,說人話,貼時事,聊興趣,搞科普,講產品,做匯報,聽意見,曬用戶。
由此,劉滿的小店才能刷遍朋友圈,卻不被朋友們拉黑,在微博圈上各種產品圖,卻依然粉絲暴漲。最后,蘋果賣得好,老鄉們得利,他自己也有賺頭。多贏下,劉滿終于決定全職于微商的生意,并開始拓展銷售的品類。
“要做成平臺,還需要大團隊運作,花費更多心力?!辈湃A煜這樣說道。從表面上看,微商創業要善于引爆社交紅利,用戶規模乃至增速就變得至關重要,但不能局限于此。做移動電商平臺的人,更須往深處看社交紅利,還有更多可想象的空間。
正是基于這樣的考量,萬色城才在社交媒體發展初期,重金買下西北大學范代娣教授的專利,開發“萬色水母系列”美容產品,并以其為核心驅動力,迅速拓展市場。一則,踏入到快消品領域,復購率和用戶粘性有保障,銷售規模的邊界大大拓展;二來,以保證信譽的品牌產品沖擊社交圈,消除“朋友是否覺得不靠譜”的顧慮,在假貨橫行的社交圈,便于取得信任和人格背書。信任溢價高漲——好友推薦的東西有了溫度,試用、使用門檻又被極大拉低,社交紅利由此被激發,進而激增。
在此基礎上,萬色城再招攬分銷賣家,快速集中成功的社交經驗,將其系統化,并加速培訓復制,由此便可以每月超過100%的速度急速成長為月銷過千萬元的平臺。
總之,區別清消費者偏好的形式與需求,關注留存率、用戶使用頻次以及內容沉淀量級,并且極力在交互中使產品的體驗超預期,刺激用戶自傳播來帶動引爆。這便構成了微商勝利的“達芬奇密碼”。
事實就是如此,電商正在告別流量時代,原有的互聯網格局正被顛覆。細分的消費者與相關的場景需求成為新的入口,微商化的社交紅利成為最佳的催化劑。未來,品牌不再被策劃,而需要更多引爆;營銷得有更多細分的標簽,數據分析后,窄化成生活方式的共同體;渠道與人的邊界持續溶解,流量服從于流行……電商玩家們面前就是這樣一條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