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玲



自從認識“翡翠”這兩個字,這個孩子便著魔一般喜歡上了它們。當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后,他漸漸明白:在玉上雕琢,在翡翠上打磨,使寶石極致地彰顯其美,便是他愿意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這個孩子就是甄叢達。
認定了,甄叢達便孜孜以求嘔心瀝血,便排除萬難堅決走下去。終于,他走出了一條成功大道。其作品《反彈琵琶》在“玉存杯”第三屆河北省雕塑大賽中榮獲銀獎,《天女散花》榮獲第二十六屆中國北京國際工藝品禮品及家庭用品展覽會金獎,《松鶴延年》《松竹梅》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金獎,《一鷺蓮科》《福祿壽喜》獲首屆中國(大連)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金獎……
有人說,他想成功還不容易嗎?有那樣的一個不平凡的老爸。甄叢達的父親甄彥蒼,199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7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曲陽石雕的代表性傳承人”。有著這樣一個大師級老爸的扶持,整天耳濡目染,雕刻出名堂,好像就該手到擒來。其實,讓獨子學雕刻不是甄大師的初衷,他希望兒子把書讀好,考個好大學,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人,然后再去選擇自己的職業。
但甄彥蒼沒想到自己的兒子不喜讀書,即便皮鞭抽身,也如斗士一般“堅定不移”。無奈之下,他讓兒子進雕刻廠學做雕刻,他認為勞累會使兒子屈服。沒想到,當時只有14歲的少年對雕刻一往情深,如癡如醉,坐得住,雕得有樣。難道這個孩子真是學雕刻的料嗎?甄彥蒼決定順其自然就讓他走雕刻之路。
令所有人吃驚的是,這個對讀書絲毫不感興趣的人干起雕刻來,卻是個速成型人才。17歲,他就收徒當上了師傅,也就有了收入,待到收入一天天提高,他開始收藏美玉,收藏翡翠。用甄叢達的話來說,他與玉有緣,與翡翠有緣。
如今,甄叢達在石雕行業做出了巨大成績。他與父親一起辦石雕企業,他本人被評為國際工藝美術家、國際注冊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其企業被評為全國質量誠信5A級品牌單位、河北省一級雕塑企業,其產品被定為河北省名牌產品。
雖然在雕刻之路上一直走得很順利,2010年,甄叢達卻果斷“轉身”,決定轉行做玉雕。因為互相壓價、相互誹謗,惡性競爭使他對繼續做石雕有了退卻之心。他想改用別的材質雕刻,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雖然他已在石雕業做得風聲水起,但冒險和創新本身就是商機??;更重要的是,他與玉早已結緣,讓玉的冰清玉潔和溫潤光滑,凝結在一件件藝術品里,從此成為美的永恒,不是值得奮斗終生的事業嗎?
做玉雕首先要選材,用行話來說叫“賭玉”。賭玉,靠的是運氣,但更要靠知識的積累和眼力。這兩點,正是甄叢達的優勢。小時候便開始收藏玉和翡翠的經歷,已鍛煉了他鷹一般敏銳的眼力。多年從事石雕行業,使他有雄厚的資金做支撐,這讓他買回了一塊塊材質極佳的美玉。
“普通的玉到了我手里,加上我的雕刻手藝,我也能讓它賣出高價來。”甄叢達說得很自信!
《反彈琵琶》作品,是他有一次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時產生的靈感。為了雕刻這件作品,他專門請了舞蹈演員,買來了行頭,不斷觀賞、揣摩。終于成功地做出了《反彈琵琶》。
他比較滿意的作品還有《天女散花》《松鶴延年》《松竹梅》《一鷺蓮科》《福祿壽喜》。這些作品都采用了玉雕常見的吉祥圖案,也俱為靈光一閃的結晶。
但有一件作品,他用了6年的時間才雕刻成功。“這件作品,我至今也舍不得拿出來,我一直把它藏在臥室里。”
甄叢達說的這件作品名為《麻姑獻壽》。他心里一直有個影子,那是他的夢中情人。姑娘秀美的面容,天真的姿態,一直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種思念已經不是單純的愛戀,而是對年少歲月的追懷,對青春時光的祭奠。
“我要以她為原型,做‘麻姑獻壽。”有了這個構想后,甄叢達開始選材,在得到了一塊材質極佳的漢白玉后,他決定動手雕刻。甄叢達前前后后用了6年時間,當雕完最后一筆的時候,他流下了熱淚,“這是我心中的東方美神,東方的維納斯。”
這件作品中,麻姑駕著獨木舟,緩緩駛來。枝葉茂盛的木舟上滿載鮮花瓜果和靈芝酒,表現了“壽”的主題。麻姑高綰發髻,瓜子臉,高鼻梁,櫻桃小口,是典型的中國古典美人形象。她側身向外,雙腿輕輕弓起,衣帶飄飄,更顯身材婀娜多姿。傳統技法里,古典美女都如弱柳扶風、嬌花照水,溫柔安詳,沉靜含蓄。這個麻姑卻如鳥飛高空、魚翔淺底,生機勃勃,呼之欲出。再加上枯木舟底下泛起的水花和波紋,使得整個畫面具有一種動態美,達到了“藝術作品的靜謐乃是動態的靜謐而非靜態的靜謐”的境界,超越性地表現了麻姑獻壽的主題思想,實為一件難得的藝術佳品。
甄叢達成名后,社交也就多了,白天總不容易坐下來。他就選擇在晚上做雕刻。工作時,他關掉手機,好讓自己投入地完成一件件作品。
“有時候,靈感一來,特別有沖動,我會馬上動手去雕。”
一個人要想成功并不難,難得的是成功了還能不能再堅持,否則不進則退。從甄叢達的話語里,我聽出了堅定,聽出了執著,也許對玉的深情,對翡翠的癡迷,會促使他終生奮斗不息吧!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