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希亮
摘要:通過調研廣州立體綠化的優秀案例,結合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立體綠化的發展概況,總結出在規劃層面就應落實立體綠化的選址,規劃城市立體綠化系統,落實示范點工程,制定相關規范標準以及獎懲機制等措施及手段。
關鍵詞:立體綠化;廣州;中國香港;新加坡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5-0005-41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5-05-28
立體綠化是近年來綠化發展的新趨勢,由于其具有美化效果好,改善環境質量,重塑城市形象等優點,一批小規模的垂直綠化或屋頂綠化的專業公司開始涉足該領域,大規模的園林公司也拓展了這方面的業務。然而由于缺乏行業標準、相關法律法規來規范這個新興工種,立體綠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制約。2015年年初廣州市規劃局與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聯合起草了《關于推進廣州市城市空間立體綠化的意見》,并于2015年3月1日正式施行。
1概述
1.1定義
立體綠化與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幾個概念之間界線模糊。早在2008年,國內提出的立體綠化,是指利用城市地面以上的各種不同立地條件,選擇各類適宜植物栽植于人工創造的環境,使綠色植物覆蓋地面以上的各類建筑物、構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的表面,利用植物向縱向空間發展的綠化方式。目前廣泛使用的形式有屋頂綠化、壁面綠化、挑臺綠化、柱廊綠化、立交綠化和圍欄、棚架綠化等。
在中國香港,立體綠化又稱高空綠化(Skyrise Greenery),它的定義更直觀、更易于理解。高空綠化包括建筑物或其他構筑物在地面以上的所有綠化工作,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空中花園、平臺種植等。高空綠化的主要方式是: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這也是國外對立體綠化的主流認識。
1.2主要功能
1)改善城市環境是立體綠化的首要功能。大城市的熱島效應,主要是建筑屋頂和外立面散熱量大所致,城鄉溫差約3℃~5℃。立體綠化還能儲存雨水減緩洪水的發生,改善空氣質量,提高生物多樣性,還可以作為衡量綠色建筑的評估標準。
2)提高經濟效益為城市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立體綠化可以提升地產的經濟價值,還可以減少冷卻能源的成本,綠色屋頂比傳統屋頂的耐用性高兩倍,降低成本。
3)社會效益和美學功能。立體綠化為城市增添綠色空間,提高人們的大自然歸屬感,還促進社區的互動,為城市帶來活力;在城市美學方面還能豐富城市輪廓線,給人美好的視覺感受,緩解工作生活壓力。
2廣州案例
2.1太古匯屋頂花園
太古匯建筑綜合體是廣州近年來較大型的綠色建筑,獲得了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頒發LEED金牌認證的項目,是國內綠色建筑的典范。建筑綜合體中有較大的綠化面積,各功能區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其中屋頂花園和廣場為使用者提供了優美舒適的公共休閑空間(圖1)。
太古匯的多層密集型綠化屋頂為建筑提供了休閑綠地、公共活動空間以及商場餐飲區。在商場第三層,占地0.8hm2的屋頂花園是商場建筑室內空間的延伸,可以縱覽周邊城市風貌;第四層的屋頂花園占地0.2hm2,服務于酒店和住宅,延續了整個綠色屋頂系統的美感和生態環境。由街道和商場都可到達屋頂花園,各類使用人群可以便捷地享用這個休閑空間。該屋頂花園是坐北向南的開敞空間,舒適宜人,讓人們在被高層建筑包圍的壓抑感中得到釋放。
屋頂花園種植土壤深約305mm,據適地適樹原則栽種了各種喬灌木、地被植物,與傳統綠色屋頂相比生物多樣性更豐富,隔熱效果更佳。設計利用屋頂花園的種植槽吸收、減緩和處理雨水徑流,把雨水引向植被,只需少量的人工灌溉作補充就可以滿足屋頂植物的需要。
2.2萬科峯境居住區立體綠化
萬科峯境居住區是廣州第一個獲得綠色三星建筑設計標識的項目,居住區的主要特點是建筑群里的立體環繞式綠化,綠意盎然的小區綠化,仿似“空中花園”。在該項目中,包括景觀景墻、下沉廣場、地面、架空層平臺、屋頂、建筑外立面、住戶陽臺、屋頂花園等,都栽植了各種植物(圖2)。立體綠化建筑在隔熱降溫、降噪、固塵等方面給居住者帶來了良好的城市生態體驗。萬科峯境的立體綠化設計走在廣州的居住區建設行業的前列,是行業內爭相模仿的對象。
該居住區的立體綠化主要表現在建筑外立面的攀藤植物上,每隔四層的出挑平臺都配置有喬木、植被,裙樓商業街部分樓頂有屋頂花園。建筑屋頂收集的雨水供全年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而園林水景的用水補給則采用傳統水源。居住小區立體綠化的設計,除了柔化建筑冰冷硬朗的外立面,改善人的視覺感受外,還為小區的室內外空間帶來了絲絲涼意。
2.3東濠涌護坡綠化
東濠涌是珠江廣州段的主要河涌之一,地處廣州越秀區。河涌兩岸是濱水景觀帶,公共廣場以及休閑公園營造了生機勃勃、景致宜人的公共空間。越秀橋、東華西、小東門、自然生態綜合廣場四大親水休閑帶、綠化廣場,沿線麓湖至沿江路建設了全長約4.51km的綠道,是城市中的“綠色走廊”。
東濠涌的河道建設,取消了原有的硬化河岸、河床,靠岸邊的基層放置了石籠鞏固河床。東華西路至小東門橋河段使用了生態護坡磚,在砌塊上種了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os、綠蘿Epiremnum aureum等植物,使空間有限、光照不足的河岸形成兩道保護河涌的堅實綠墻。整個南段景觀,河床、兩岸及周邊環境,采用多種生態手法,使綠化面積最大化,地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以鄉土植物為主,采用生態學的理念恢復東濠涌原有的生態環境,這些鄉土植物生命力旺盛,而且有發達的根系,起到加固河岸的作用。
2.4立交橋綠化
廣州從2003年開始對全市大部分的天橋實施綠化整飾,使道路綠化向空中延伸,天橋綠化的成功為立交橋綠化改造提供了經驗。立交橋綠化主要包括:橋面綠化、橋墩綠化、匝道綠化和橋底綠化。橋上種植的都是抗熱、抗干旱、耐高溫的植物,如:簕杜鵑Bougainvillea glabra、爬墻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辟荔Ficus pumila、變色牽牛Ipomoeaindica、炮仗花Pyrostegia venusta等。廣州立交綠化較好的路段包括東風路立交、三元里立交通往機場的路段等,從裸露的灰色水泥面到充滿生機的綠廊,改善了城市道路廊道的生態環境。然而由于陽光分布不均,汽車廢氣粉塵嚴重,土壤土質差,缺少雨水地下水,立交綠化管養難度大。
隨著時間的推移,立交橋綠化面臨越來越多的難題,橋上綠化主要依靠塑料容器和支撐容器的鋼結構,使用年限短,經過日曬雨淋后容易老化造成危險。另外,由于立交橋植物長期接觸大量汽車尾氣,應選用抗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SO2等有毒氣體的植物,如:海桐Pittosporum tobira、黃花夾竹桃Thevetia peruviana、小葉女貞Ligustrum quihoui等。立交橋在方案設計初期就應該考慮橋上綠化,使立交綠化更容易實施,抵抗惡劣的天氣變化,使之持續發展。
3香港和新加坡立體綠化
中國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亞洲地區經濟水平較高的地方,建筑密度大、建設用地非常有限,在立體綠化的應用技術和學術研究方面都卓有成效。香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人口密度較廣州更大,空間營建、植物造景、立體綠化的設計技術非常成熟;新加坡靠近赤道,是熱帶雨林氣候,常年氣溫保持在30℃左右,平均氣溫較廣州高,但在市區里幾乎沒有明顯的熱島問題,十分舒適。
3.1香港
香港高樓林立,大量的水泥建筑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空氣質量差、居民健康狀況下降等狀況。為此,實施了“高空綠化”計劃,包括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空中花園、平臺種植等。直到2014年3月,建有高空綠化的市政建筑約有400棟。為了鼓勵各機構及私人發展高空綠化項目、推動香港更廣泛地采用高空綠化的設計模式,香港發展局在2012年設立了“高空綠化大獎”。獎項不僅要求建筑物符合高空綠化質量標準,還要對建筑物外觀、可持續發展程度等多項要求進行評估。
在“高空綠化”計劃中,香港政府主要采取兩種方式: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包括密集型綠化屋頂和粗放型綠化屋頂;而垂直綠化主要是裝飾建筑立面或構筑物的攀援植物。私營機構也有為新建或既有建筑物進行高空綠化,項目包括住宅、酒店、寫字樓、學校等。
3.1.1案例分析
1)荃新天地一、二期高空綠化
荃新天地一、二期是“高空綠化大獎2012”的金獎項目。該項目運用了高空綠化的技術手段,把垂直綠化、連串的平臺花園及露臺式花園,巧妙地融入建筑物和建筑庭院中。圍繞中央廣場建設的綠化空間,營建了一個重要的公共活動節點供居民享用,為舊城區增添了活力,也促進了社區的交流互動。這個項目在高空綠化技術方面起著先驅的作用并啟發了其他商業地產的開發,推動了高空綠化的廣泛應用,并在可持續設計及成本效益上不斷改進。
該項目建于2007年,建筑群包括住宅大樓、平臺花園、會所和商場,中央的公共開放空間與周邊的商場及綠色休憩空間融為一體,是中國香港第一個“綠色商場”。其中“直立花園”離地面高15m,面積約700m2,由龐大的結構支架、自動灌溉系統及植物組件三個主要部分組成,涉及園藝、土木、灌溉和結構工程等多個專業。荃新天地一期的垂直綠化實施已超過5年,植物的生長狀況依舊繁茂。另外,荃新天地二期在室內也建了垂直綠化系統,是經改良的綠化構件和灌溉系統,滿足了室內場地的特定要求。
2)沙田污水處理廠綠化屋頂
沙田污水處理廠獲得香港“高空綠化大賽2012”政府項目銀獎,是香港大型的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原來的水泥面被改造后,污水處理廠的建筑頂層變得生機勃勃,這也是香港高空綠化的典型例子。污水處理廠是公認污染環境的公共服務設施,選址一般遠離民居。伴隨著住房需求的發展,民居與廠房的距離越來越近,為了降低越發嚴重的氣味和外觀等問題,沙田污水處理廠在2008~2010年進行了大規模的屋頂綠化改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屋頂綠化最大的特點是,預留了維修通道給廠房員工使用,種植不同顏色的地被植物配合屋頂原有的機電設施和管線位置,營造了一個色彩豐富的屋頂綠化,與污水處理廠的整個綠化工程相結合,使綠色景觀延伸至城門河(圖3)。
植物選種方面,由于建筑的屋頂只可承受120mm厚的種植土,故選擇了粗放型種植方式——無須頻密護養,選擇了根淺抗蟲又耐風耐旱,能夠抵受陽光直接照射的地被品種,包括矮蚌花Tradescantia spathacea‘Dwarf、波士頓腎蕨Nephrolepis ex-altata、蔓花生Arachis duranensis、山麥冬Liriope spicata等。通過種植不同品種的地被植物,可試驗植物是否適宜屋頂種植,收集更多植物相關資料,制作屋頂綠化植物庫。
3.1.2編制高空綠化的植物應用圖鑒
香港發展局轄下的綠化、園境及樹木管組編訂了《香港高空綠化的植物應用圖鑒》,指導高空綠化的植物選種,并放在網上便于市民免費查閱。該圖鑒是首次以本土高空綠化植物為專題的指引,圖鑒里的植物品種選自2012出版的《香港潛在適用于高空綠化的植物清單》,都是耐干旱、易保養、不易長雜草、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另外還包含了政府公共工程及私人項目中高空綠化應用案例。除了介紹每種植物的基本特性,還提供其高空種植的應用方式,列出植物可接受的嚴峻生長環境,提供實際應用的技術資料,包括:建議泥土深度、護需求、支撐方法等。
3.2新加坡
3.2.1新加坡高空綠化發展概況
新加坡是全球公認的花園城市,國土面積雖小,但綠化面積大,城市的綠化覆蓋率高達7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25m2,森林覆蓋率為30%。新加坡的綠化建設目標明確,法律法規的制定細致,在前期的規劃設計中也有具體數值規定。從區域性公園、綠化帶、街心鄰里公園,到停車場、高速路、人行道、高架橋、樓房立面等,對綠化的位置、面積、標準、責任人都有明確規定,建房規定綠化面積納入規劃圖紙,作為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法令固定下來,保證實施到位,使建筑與園林融為一體。
至2013年新加坡已有超56hm2的空中花園。每一棟新建的建筑、公寓都會引入空中花園和屋頂花園。而新加坡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帶,雨水和陽光充足,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有利于空中植物的種植。
3.2.2案例分析
1)Gardens by the Bay濱海灣花園
Gardens by the Bay在新加坡“立體綠化大獎2013”中獲特別獎。該項目是新加坡最著名的園林項目,也是世界十大室內花園之一,2014年還獲得主題娛樂協會(ThemedEntertainmentAssociation)頒發的國際生態花園杰出成就獎。
Gardens by the Bay項目是新加坡最大的海濱發展景觀項目,由新加坡國家公園局(NationalParksBoard)和英國景觀事務所(GrantAssociates)合作完成。公園有兩個大型植物冷室,分別是蔭涼干爽和蔭涼潮濕的環境,室外還有各類主題植物園,植物種類繁多。這里著名的景觀節點是18個高25~50m的樹狀構筑物“擎天大樹”(supertrees),上面是垂直花園,種著各種熱帶攀緣植物、附生植物和蕨類植物。擎天大樹的部分“樹冠”安裝了光伏電池,可以吸收太陽能,供夜間照明,其他“樹冠”與植物冷室系統相連,作為排氣口。公園東部的幾棵擎天大樹之間建有空中步道,人們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濱海南花園的美景(圖4)。
云霧林是其中一個大型冷室,里面有一座高35m的假山瀑布,展示了熱帶山地雨林濕潤氣候孕育的各種植物,包括各類蘭花、豬籠草和蕨類植物等。這座世界最高的室內垂直綠化瀑布規模很大,十分震撼,攀上最高處再沿著“云霧步道”(Cloud Walk)漫步而下,走在云霧繚繞、五彩繽紛的熱帶山地植物中,別有一番趣味。
21PARKROYALonPicketing賓樂雅酒店
賓樂雅酒店在新加坡“立體綠化大獎2013”中獲最杰出獎。這是一座由熱帶花木與棕櫚科植物簇擁著的花園酒店。新加坡建筑事務所WOHA利用高空綠化的技術手段充分發揮綠色植物的作用,使建筑與眾不同和可持續發展(圖5)。
酒店建了15000m2的空中花園,景觀水池、瀑布、露臺和綠色植物墻等綠色景觀覆蓋了大部分的建筑區域,與附近的公園融為一體,形成連續的綠色景觀。遮蔭的喬木、開花植物、觀葉灌木及外懸的攀援植物共同營建了一個綠意盎然的熱帶環境。每四層樓都有挑臺空中花園,推開房間陽臺的落地玻璃就是映入眼簾的熱帶植物。走廊、大堂和公共洗漱間也是花園式的公共空間。這里最大的特點是,酒店景觀不需要頻繁的人工養護,有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還能最低限度地依賴環境資源。高樓層的雨水收集可灌溉低樓層的植物;光伏電池陣列在屋頂上為室內燈飾和景觀燈提供照明供電。這是新加坡第一個零能耗的空中花園。
4借鑒與總結
4.1提高科普認知
香港編寫的高空綠化應用圖鑒公開在網上,供人們免費下載、查詢,真正為有需要者及相關從業者提供便利。此外,具有現實意義的科普做法如舉辦講座、交流會,科學館講解,為學校開設相關課程等應逐步推進,而不僅僅停留在宣傳階段。
4.2設立獎勵機制
政府應鼓勵多建屋頂花園和垂直綠化,方法可借鑒新加坡的SGIS計劃:國家公園局資助既有建筑建綠色屋頂或垂直綠化費用的50%,綠色屋頂的報銷上限是200新幣/m2,垂直綠化的報銷上限是500新幣/m2。用經濟手段鼓勵開發商、設計方和施工方,對經濟市場起到引導作用,形成良性競爭,刺激國內立體綠化技術不斷革新并更廣泛地應用。
4.3落實示范點工程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汽車的排量大、釋放溫室氣體多,高層及超高層建筑造成越來越多的城市熱輻射,廣州的熱島效應越發明顯,舊城區尤其是天河體育中心到珠江新城一帶的氣溫明顯高于番禺、花都、增城等新區。若能實現大范圍的立體綠化工程,率先以天河珠江新城為該工程的首個啟動區,將對更大范圍的實施起到模范作用,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一定大有益處。
4.4采用規劃手段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財政力度,把改變城市生態現狀,改善人居環境,提升人的生活質量看作首要任務。在上層規劃方面,要做好立體綠化選址規劃,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增加立體綠化專項規劃,使之在縱向和橫向空間成為一體系,并定好立體綠化在修建性詳細規劃中的相關指標。組建專項建設小組、吸納專業技術人才對立體綠化進行規范與管理,使立體綠化獨立于城市園林、建筑成為一個專項設計。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規范標準也要逐步完善,定期舉辦大型的立體綠化競賽,設置相關獎項,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資、參與,并付諸實踐。
不占用城市建設用地就能建成花園,這是解決大中型城市建設用地緊張、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方法。召集社會各階層力量,進行全市大范圍立體綠化覆蓋工程迫在眉睫,這必然是一個有劃時代意義、造福子孫后代的惠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