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明



思溪,這個位于江西婺源境內的古村落,最先吸引我前往的是它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清晨,曉霧在山水曠野間流動,綿延的廊橋、高聳的馬頭墻美得如同剪影,村前的溪水里游動著鴨子,溪水倒映著村婦濯衣的身影……
這是一條古老的溪流,它從大山深處蜿蜒而來,穿過村落又流向遠方。這么一彎,一繞,使整個村子呈現出一條魚形。800年前,一個名叫俞昌的人經過此地,驚呼一聲:“好魚!”魚、俞同音,這不正是俞家人要尋找的理想樂土嗎?于是,他便在此地安了家。果不其然,從此思溪人煙聚集,愈來愈興旺,成了江南徽商的發祥之地。
“川河似練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橋”。古橋,是衡量一個古村落歷史地位和文化品位的重要象征。思溪村口名為“通濟橋”的風雨廊橋,建于明代景泰年間。河中橋墩砌成尖尖的船頭形狀,俗稱“燕嘴”,利于分水,對放筏木排也很有幫助。燕嘴墩上豎著佛教經幢,俗稱“如來佛柱”,柱身呈八面形,每面都刻有佛像及佛號。古橋600多年了,依然完好。可以想見,當年造橋工藝之精到。
當年的思溪人富甲一方。思溪商人主要經營茶葉和木業。茶葉做的是出口生意,而木業主要面向江浙齊魯和燕京。婺源木材,尤其是楠木,在全國首屈一指。可以想象,當年這些巨型楠木、柚木,出信江,進鄱陽湖,過長江、運河,每面木筏上都飄揚著一面“貢”字大旗,浩浩蕩蕩直達北京,是多么威風。
穿過明堂暗弄,輕輕走過布滿爬山虎的墻角,迎面是一座叫“振源堂”的大宅,為當年木商所建,分前宅、后宅和偏院,據說原有100扇門、36重天井。可惜前宅已經頹敗,但觀其門樓,亦可知當年氣派之恢弘。當年宅主人俞士英,靠經營茶木兩行發跡,朝廷授予其三品中憲大夫的官銜,成為與徽商胡雪巖齊名的“紅頂商人”。其后人,不但有商界領袖,更有學界精英。
思溪的古宅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大多建于清朝盛期,其重樓華麗,斗室清幽。磚雕和木雕繁復精美,圖案更別具匠心,雍容典雅。“興泰里”,是乾隆時當地著名的大茶號,在江南有著很響的名聲。“興泰里”的三座連幢古屋,分別為三兄弟所擁有,老大“繼志堂”,老二“承德堂”,老三“承志堂”。其中最讓人嘆服的要數老三“承志堂”的“百壽花廳”了,之所以稱其“百壽花廳”,是因為門扇上雕刻著100個不同形態的“壽”字。這些壽字使用了楷、草、行、隸、篆等字體,堪稱木雕藝術的精品,其筆法簡練、老到,字體生動,各顯千秋。多少年來,人們細數門上的壽字,卻始終只有99個,那所謂的“百壽花廳”豈不名不符實?這個謎底終于在一個電視臺在這里拍攝時,通過直升機航拍被破解。原來,這整幢花廳在布局和結構上就是一個大寫的“壽”字。可見,古宅主人是多么得匠心獨具。
思溪的徽商有一口號:“為天下人生財,濟天下蒼生”。這句話可以體現在“銀庫屋”的修建上,當年的徽商們已經具有公益的意識,并專門為此而修造藏銀庫房,他們將經商的盈余納入銀庫,用于舉辦筑橋鋪路、賑災救災、修建學堂和濟助貧弱等公益事業。我們看到的銀庫柜面高筑,四周墻面全為厚實的護墻青石砌成,高高的院墻上鑲嵌的下水管是用陶管制成,假如有盜賊翻墻而入,陶管破裂會發出聲音,兩水管中央有水缸,如果盜賊掉入水缸亦能發出巨大聲響,古人巧妙的防盜報警策略,讓人佩服。
在思溪,最有名的要數聊齋屋——敬序堂了。它建于雍正年間,主人名俞文杰,是個茶商,他因經商關系和《聊齋》的作者蒲松齡交往很深。他是《聊齋》手稿的第一讀者,還親自為《聊齋》寫了兩篇跋文,而且他在建房時,照《聊齋》的描述依葫蘆畫瓢,蓋起了這座占地三畝的“敬序堂”。300年后,《聊齋》首部電視劇就在此屋開機拍攝。之后,這里又拍攝過《青花》等多部電視連續劇,思溪也因此被稱為影視文化村。
走進敬序堂,其構造之精妙、木雕之精美令人驚嘆。它有著寬敞的廳院、后堂,還有樓上的走馬回廊,以及閨樓、客館、花廳花園等。再看那小小庭院,兩側有兩道飾有雨篷的小門。左側門樓上方的雕刻雖有破損,但仍能看出是“別妻趕考”和“衣錦還鄉”圖,大概是少婦對郎君的期望吧。墻面有葫蘆形的小窗,上書“敬惜字紙”,據說是焚燒字紙的地方。
思溪作為徽商古村落,流傳至今的不僅僅是那綠蔭掩映的古老民屋,或者一軸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卷,在那些褪盡顏色的木雕磚雕中、斑駁陸離的青磚灰瓦中、野草叢生的馬頭墻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當年徽商創造的榮耀和富庶,更能體味到徽商創業的艱辛,以及由此沉淀的歷史文化印記。
(責編:劉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