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
“飛檐翹角坡屋面,白墻青瓦貼腳線。”汽車駛入位于威遠縣南部的向義鎮四方村,宛如進入了一個俏麗的江南小鎮。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花園里郁郁蔥蔥,道旁的枇杷掛滿枝頭,具有徽派建筑特色的民居因馬頭墻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靜止的墻體顯出一種動態的美感。高低起伏的馬頭墻,讓人視覺上產生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隱喻著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另一邊深丘區的民居建筑是具有當地特色的婆城民居,依然是白墻、青瓦,只是缺少了馬頭墻的點綴,透出一種靜謐、質樸之感,圍繞帶狀聚落形態向村落兩頭延伸,呈點狀布局。
在新村建設之中,一個個新村朝著現代化新農村邁進,卻依然保留了村莊的原始風貌,傳統鄉村文化的味道,為碧水青山附著了一抹鄉愁。
風格迥異的多樣新村
在郫縣青杠樹村,川西平原的田園風光一覽無余。村莊三面環水,溝渠縱橫,古色古香的川西民居在林盤間錯落有致,魚鱗紋窗花靈秀雅致,青石板帶著清晨的氣息,院落之間的草坪整整齊齊,猶如走進了一幅詩意的畫卷。
“不改變田園肌理,不破壞河流溝渠,不砍伐成型竹木”,這是2012年青杠樹村啟動村落改造建設中一條鐵的規定。在九個居住點規劃建設過程中,青杠樹村把生態作為最寶貴的資源來保護和利用。除了保護原有的樹木,村里還補栽了一批桂花、銀杏、香樟樹等風景樹木。
幸福美麗新村,并非是要“千村一面”。多民族、多地域類型的特色賦予四川更多的文化特性,川東、川西、川南、川北風格各異,還有少數民族地區具有獨特的風情。
宣漢縣雙河鎮方斗新村的川東民居獨具一格,清明素雅,房前屋后是一片片花園苗圃或一片片生態田園的風光。平昌縣的巴山新居依山就勢,在層層疊疊的山里好似一幅動人的水彩畫。康定縣的新村建設保留原始風貌,打造簡潔大方、穩重美觀的高原特色民居,藏式文化元素凸顯,針對屋頂外立面、圍墻、大門等構成統一風貌。
新村建設,并非是要農村照搬城市的樣子,而是要體現農村特色,傳承農耕文化。每個地區在新村建設中,根據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民俗特點建設有自己特色的新村。
傳統民居保護也是建設新村的重要方面。在威遠,當地注重保護傳統古村落的修復,保護有記憶的鄉愁歷史符號。依據地域傳統,對舊村莊進行差異化改造。按照古樹掛牌保護、古井清淤修復、古屋“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保護性建設,結合原有的水系、道路體系完善基礎設施,不搞大規模的整體性改造。
去年以來,威遠已對靜寧寺、花朝門等6個古村落的房屋、院壩、道路,按照原有風格,采用相近材質進行修復,有效保護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建筑。靜寧寺的民國建筑、觀英灘鎮的客家建筑得以傳承至今。
文旅結合 一村一景點
幸福美麗新村,傳統的建筑僅僅是新村的“外殼”,光有漂亮的房屋遠遠不夠。如何將傳統文化利用到為村民提高生活幸福指數、提高生活質量水平,是新村建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個小小的村中,還有屬于自己的文化館,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見。2014年竣工的威遠縣四方村文化陳列館位于四方村老街中段,由民俗博物館、村史館、無花果文化館組成。這里展示了威遠的傳統民俗、農耕文化、民間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川南風土民情。
“文化陳列館展示的文物、工藝品部分來自于村民自發捐贈,部分是向村民收購的。這個清代的大床花了一萬元收購,上面各種鎏金裝飾有富貴吉祥的寓意,非常具有歷史價值。”村支書余文祥介紹,“我們希望能利用深厚的農耕文化和我們的無花果產業發展旅游業,從第一產業轉到第三產業,長期、持續地促進村民增收。”
走進四方村村民畢漢文140平方米的新房,精致的裝修絲毫不遜于城里的別墅。玄關處魚缸里養著五彩繽紛的熱帶魚,50寸的液晶電視、飲水機等家電一應俱全。“以前住的是小青瓦房,離公路近,環境很不好。一聽說村里要修新村聚居點,我就立刻報了名。”畢漢文說,“村里搞旅游的話,我家的收入又可以增加,像我們家這種房子,可以租到一個月1200元,以前簡直沒想過。”
3月底,瀘縣龍橋文化生態園3000多株關山櫻次第綻放,漫步于櫻花林間,滿目的粉紅壯麗非凡,風起時花瓣漫天飛舞,仿佛進入了童話般的世界。
龍橋文化生態園位于瀘縣城郊,包括福集鎮小馬灘村、趙巖村、龍華村3個村,深入挖掘龍橋、農耕、民俗、旅游文化資源,走亦農亦游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龍橋文化”、“龍耕文化”、“民間文化”等特色文化主題新村。
綿竹市孝德鎮射箭臺村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綿竹年畫發展鄉村旅游,創建“年畫村”。
康定縣的營官村依托318公路沿線的旅游建設,打造集攝影、體驗、參觀、休閑為一體的高原特色旅游新村。
蒼溪縣的梨博園、柳池幸福美麗新村文化園創建成國家AAA級旅游景區,蒼溪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
一個個具有文化特色的新村在四川大地上綻放自己的魅力光彩。這些新村是“活的”新村,為村民的生活注入新鮮的活力,新的生活正在起步。
新村“翻新”村民思想
在都江堰柳街鎮御柳社區,道路旁的分類垃圾桶格外醒目。垃圾桶上用鮮明的顏色標注了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可利用物、其他垃圾,旁邊還樹立了垃圾分類指示牌,不遠處還有“可降解垃圾填埋池”。
“現在大家基本上都能按照分類處理垃圾了。”御柳社區孫家林院二組村民孫玉書說。到了秋天,樹葉是最多的垃圾,大家清掃出來后,就運到林盤里的“可降解垃圾填埋池”,進行回填處理,既方便又能做肥料。可回收的垃圾,大院會直接請收購廢品的來收,不僅可以節省人力,還能增加院落公用資金。
新村,不僅是“物的翻新”,還有“人的翻新”。讓新農村不僅僅擁有光鮮的外表,還要讓農村人摒棄陋習、接受良好的行為習慣,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
“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活動、“清潔入院”活動、“文明入戶”活動、“好兒媳、好公婆、好鄰居”評選活動……這些都是邛崍市在幸福美麗新村建設中廣泛開展的活動。不僅如此,邛崍市還在各示范村設置了宣傳欄,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都市民文明公約》、本地“村規民約”、道德模范先進事跡等。組建文明勸導隊伍,2014年開展文明勸導活動128次,評選出各村的“文明之星”、“道德之星”等。
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傳承好,使之發揚光大,精神家園的建設依然是農民所需要的。中華文脈在新村建設中持續傳承,無論是在遠方的游子還是歸來的鄉親,愿他們都能記住這一抹鄉愁。
責任編輯:陳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