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峰 陳楚文 常曉菲
摘要:從植物季相角度分析了植物主題景區游賞受限的問題,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相應策略,包括通過植物配置的方式延長植物觀賞的花果期,合理套種觀賞植物、開展節慶活動、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等,以期營造出可供游人長期游賞的植物主題景區。
關鍵詞:植物主題景區;季節性限制;優化策略;桃花塢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5-0004-59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5-01-21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休閑旅游的需求與日俱增。以植物為主題的景區,特別是生產性的農業景觀成為主力軍。
植物在其生命周期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觀賞特征,例如觀葉、觀花、觀果、觀干等,使得植物景觀呈現周期變化而絢麗多彩。然而,也正是由于植物的季節性,植物主題景區在游賞時間上受到極大的限制。如何在保證游賞質量的基礎上最大程度地延長可觀賞期成為該領域當前的一大難題。
1植物主題景區的季節性困境
“萬條垂下綠絲絳”“映日荷花別樣紅”“霜葉紅于二月花”“凌寒獨自開”這些都是自古以來對植物季相變化的描述。植物的季相變化是植物主題景區最為直觀的景色,也是最吸引人的要素之一,能營造出不同的植物景觀效果,給人以不同的內心感受從而引起觀賞者自由的聯想和情感的變化。
但也正由于植物主題景觀的季節性變化,使得植物主題景區的游賞在時間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在最佳觀賞期,游人數量增多,要滿足游客游賞的質量要求,就必須配套吃、住、游、娛、購等設施。然而在設置這些配套設施后,淡季游人數量減少,消費量不能滿足景區自身的需求,造成經營管理困難,不利于景區旅游經濟的發展。
植物季節性景觀局限問題自古存在。清代戲曲作家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對影園有“庭前多奇石,室隅作兩巖,巖上植桂Osmanthus fragrans,巖下牡丹Paeonia suffbuticosa、垂絲海棠Malushalliana、玉蘭Magnolia denudata、黃白大紅寶珠山茶Camellia japonica、磬口臘梅Chimonanthus praecox、千葉榴Punica granatum、青白紫薇Lagerstroemiaindica、香櫞Citrusrmedica,備四時之色”這樣的描述;明代畫家文震亨在其著作《長物志》中寫道“草木不可繁雜,隨處植之,取其四時不斷,皆入圖畫”。
然而這些方法的應用僅限于造園之中,植物主題景區往往結合了農業生產,種類較為單一,因此對植物主題景區并不適合。
2解決對策探討
對于植物主題景區的開發建設,季節性難題是困擾其中的關鍵因素,在實踐過程中需要采用多種途徑綜合解決。以義烏桃花塢風景區為例,景區因桃花而聞名。盛產生產性的大紅桃,植物品種單一,游賞時間僅局限于花期和果期,景區面臨因季節性問題而引發的景區發展規模和旅游經濟的困擾。
結合桃花塢自身資源與客源情況,采用以下途徑進行解決并獲得了較好的效果。
2.1豐富品種
2.1.1豐富觀賞桃品種
同科同屬不同種的植物往往具有類似的觀賞價值,但由于品種的不同,花期、果期在時間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可以利用其花期、果期錯開的特點,通過配植不同種的植物來延長觀賞期。
桃花塢的大部分桃花開花時間集中在三月下旬到四月上句。因此可以再選擇配植一些早晚花類型中花期較長、觀賞價值較高的優良品種的觀賞桃,如‘單粉桃Prunus persica‘Alba'、‘晚白桃Prunus persica‘WantBai、‘紅碧桃Prunus persica‘HongBi'、‘五寶桃Prunus persica‘WuBao、‘單瓣壽粉桃Prunus persica‘DanBanShouFen、‘灑紅桃Prunus persica‘SaHong等,從而形成觀賞期較長的組合方案(表1)。
2.1.2豐富果桃品種
桃花塢的桃果成熟期集中在六七月份,因此采用合理間植的方式,搭配一些早晚熟品種的果桃,保證最長的掛果期和采摘期,延長游賞時間(表2)。
2.2套種其他觀賞植物
植物套種能夠互補不同植物之間的缺陷,可充分利用立體空間,及地力、光能、水分等資源。在規劃建設中充分尊重植物的物候變化,在其花期、果期利用植物的造型、色彩、氣味等來刺激游客的視覺和嗅覺,同時盡量保持整體景觀色彩搭配的協調和層次結構的豐富,創造枝葉花果的形態美和季相變化的景觀美,營造風格統一、充滿生機活力的植物景觀,從而達到植物景觀不斷變化的目的。
2.2.1套種下層植物
桃樹作為上層植物時因其擁有較大的樹冠,發達的根系,在吸水、吸光、吸肥等方面占據絕對的優勢,因此下層植物應具備植株矮小、耐蔭、淺根系、不與桃樹產生水肥競爭、花期果期與桃樹相互錯開等特點,而其種植也應不影響農業生產,便于施肥、采摘等農事的進行。故而選擇適應性強、養護成本低等特性的宿根花卉及多年生草本為主,如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玉簪Hos-ta plantaginea、石蒜Lycoris radiata、紫玉簪Hosta albo-marginata、大吳風草Farfugium japonicum、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等。
下層植物可套種兩種甚至多種植物的方式,但植物間應盡量互補,或形態相近,或錯層互不干擾,使景觀協調,來延長游賞時間。如紫玉簪與大吳風草二者均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便于統一管理,紫玉簪的花期為6-7月,大吳風草花期為8-10月,花期互補,能夠為景區提供持續時間較長的林下景觀(表3)。
2.2.2套種上層植物
在上層植物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桃樹所需要的生長環境,以保證其花期、果期和花果質量。因此上層植物應選擇植株高大、不影響桃樹生長的空間,同時利于通風透光、土壤養分互補,樹形優美具備較高觀賞價值的喬木,如玉蘭、山合歡Albizia kalkora、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銀杏Ginkgo biloba、烏桕Sapium sebiferum等。同時,上層植物不適合成片種植,應該在田埂之間或者行與行之間種植(表4)。
2.3開展節慶活動
節慶活動最大的優勢在于部分活動可以不受時間的約束,無論在什么季節都能開展進行,是對植物主題景區在其無花、無果的時期保證游人量的最好補充方式之一。
桃花塢景區的節慶活動通過對文化的一定挖掘、創新,在結合植物主題的基礎上,以分季節、分地域,有重點、有先后的方式展開。
春季組織游客進行桃樹的種植,讓游客充分體會植物的季節性變化和生產特色。在桃林內部及附近設置品茗軒、桃諸坊、桃香屋等,供游人在夏秋季制作桃花茶、果脯、桃類糕點等,讓他們在游賞之余能夠參與美食的制作和品嘗各式桃美食。桃家樂、桃園民宿等則設置在原空心化較為嚴重的農房當中,一方面解決農村的空心化問題,另一方面使游客更親近桃園的生活,體驗桃園人家的飲食起居,陶醉于桃園文化的魅力之中。當地飲食、服飾、風俗、婚嫁禮制等在民俗館進行陳列展示,結合民俗表演,形成一系列或靜或動的展示方式,全方位地展現當地的風土人情(表5)。
2.4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文化創意必須以優質、豐富的文化素材為基礎,必須根植于深厚的當地文化并體現當代文化主流。因此將當地的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觀念文化資源融入到植物景觀和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當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桃花塢景區中開發了桃文化館、桃工藝坊、新品種研發中心、盆景園、婚慶園、攝影沙龍基地等一系列文創產品。
桃文化館以時間為軸線,介紹了當地桃文化的發展,并通過實體陳列和多媒體展示等形式讓游客充分了解當地的桃文化。桃工藝坊通過與游客的互動,讓游人親手制作屬于自己的桃藝術品。新品種研發中心讓游客在植物主題景區這樣一個自然的教室里,可以進行植物的辨認、了解植物病蟲害等科普知識,特別對于少年兒童,這種教育方式可以作為當今教育的一個必要的補充。桃盆景園則是將藝術和趣味融入其中的地方,游客在欣賞的同時還能夠潛移默化地對植物有所了解,使得科普教育更加廣泛。婚慶園開展當地傳統的婚禮,通過坐花轎、拋繡球等形式,為新人提供基于傳統又具有時代感的婚慶體驗。而為了滿足義烏這一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景區還提供各種西式婚禮,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婚慶園的內容。攝影沙龍基地則利用良好的自然資源定期開展攝影比賽等活動,在充分利用優美自然環境的同時,也為景區創造了一道別樣的風景(表6)。
3結語
在植物主題景區的規劃建設當中,人們始終在追求游賞時間最長化的理想狀態。但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特點很難滿足人們全年皆有花可觀、有果可賞的需求。因此,在最大程度地延長植物觀賞期的同時,觀賞植物的科學套種、節慶活動的合理安排、地域文化的植入、文創產品的開發等都成為打破其時間限制必不可少的手段。通過這些方式方法的運用,可以有效地使植物主題景區實現全年可游可觀可玩,使之得到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