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凱瑩
摘要:以香港濕地公園為例,在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下,探討在管理與發展香港濕地公園中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訪客、土地所有者、本地居民、政府等。通過文獻回顧、資料分析及實地觀察,揭示利益相關者間存在的矛盾如使用者之間沖突、利益沖突等。濕地公園發展中利益相關者的協作方式是通過綠色團體、非政府組織的介入,以及鼓勵本地居民參與,減少不同利益主體的沖突。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濕地公園;利益相關者;矛盾;協作 文章編號:1671-2641(2015)05-0003-67
中圖分類號:TU986 收稿日期:2015-01-21
濕地在自然環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能凈化環境,為動植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地。然而,隨著城市發展步伐加快,過度的開發利用導致濕地面積日漸減少。建立以濕地為主題的公園,集保護、教育、游憩功能于一體,實現對濕地的保育,讓游客在休閑娛樂的同時對濕地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升其保護意識,以實現可持續的目標。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他們需求的發展模式”,這成為我們社會關注的熱點,各行各業爭相向“可持續”這個目標看齊。隨后,世界旅游組織認為可持續旅游要全面考慮目前以及將來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環境影響,既能滿足游客的需求、行業的發展,同時不損害環境以及當地人的利益。顯然,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利益相關者間是否存在沖突?又會存在什么矛盾?涉及眾多利益主體,他們之間又是如何相互協調發展的呢?
本文將以香港濕地公園為例,分析濕地公園發展過程中與利益相關者間的潛在沖突,總結出他們間的協作方式,為同類可持續旅游項目提供借鑒信息。
1香港濕地公園開發與管理概況
1.1開發背景
為了彌補因為開發而失去的自然生境,政府在天水圍北部建設生態緩和區——香港濕地公園,將其發展成為集保育、教育、旅游于一身的世界級設施。這一舉措無疑為當地居民甚至香港以外的游客,提供了一處戶外休閑娛樂、認識濕地的目的地。項目由公務計劃撥款,歸入旅游事務署的職權當中,由漁農自然護理署負責管理和日常保育。
1.2建設進程
香港濕地公園建設分為兩期,一期工程面積僅占地240m2,由模型展覽、模型、濕地浮橋等部份構成,提供導覽和濕地知識講解的服務,免費向公眾開放,成為小區和學校戶外教育項目,并吸引了不少觀鳥愛好者。然而第一期被居民認為缺乏吸引力,只是城市中蚊蟲的后花園。吸取了第一期的經驗,經過第二期的開發,香港濕地公園目前擁有10000m2的室內“濕地互動世界”(訪客中心)和超過60hm2的濕地保護區,即戶外體驗區域。此外,通過義工計劃,居民可廣泛參與,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在香港濕地公園的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政府與小區、園區與參與者之間通過不斷協調處理各種利益沖突,才能維持濕地公園的持續發展。為了加強小區參與程度,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香港濕地公園義工計劃,參與各項協助濕地保育的活動,包括義工訓練、濕地護理工作、展覽廊及濕地保護區導覽服務。
1.3運營情況
自2006年全面開放至今,香港濕地公園每年約接待訪客440000人次,其中15%為游客。至于香港濕地公園的財政狀況,由于2006年嘗試招標引入營運主體失敗,目前其日常運作由政府支持。2010-2011年度,其營運支出為5670萬元,園內營業收入約1050萬元,主要來源于入場費以及餐廳租金,政府資助率為81.5%(表1)。
上述從開發的緣由、建設管理、訪客及運營狀況簡要地概述了香港濕地公園的管理經營情況,其中涉及政府、小區、訪客、游客、教育機構、綠色團體等。營運至今,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斗爭與協調一直在進行中,香港濕地公園在處理這些關系中,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同時也存在某種程度上的不足,下文就利益相關者的問題展開討論。
2利益相關者的沖突與協作
“利益相關者”是管理學范疇的一個概念,它引入到旅游領域,與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關系,解決利益相關者的沖突,促進協作關系,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關鍵。周興華、俞孔堅、王素潔等認為“相關利益主體可以認為是任何國際、區域到地方甚至是家庭內部的群體或個人,對某一問題有共同的利益,影響一個決策或受決策影響”,因而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要盡可能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基于此,引用國外學者Waligo等人對可持續旅游中利益相關者的限定,主要涉及八個利益主體,包括投資開發商、居民、政府、綠色團體、雇員、部門主管、教育機構以及游客。基于對眾多利益相關主體的考慮,Waligo等提出了MSIM(Themulti-stakeholderinvolvementmanagement)系統,旨在促進利益主體間的協作,以實現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
每一個旅游項目的開發和管理過程都會存在復雜的利益關系,由于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原因,利益的角逐容易引致矛盾及沖突。在香港濕地公園的開發中,當地居民與政府是涉及利益較大的主體。當香港濕地公園運作后,上述兩個利益主體之間仍會存在沖突,此外涉及的利益主體擴大至游客、綠色團體、教育機構這些不同類型的使用者,以及管理部門與其他政府部門。
2.1當地社區:抵觸接受參與
Newsome.Moore.Dowling都認為旅游目的地所產生的影響,主要與過度使用、擁擠,以及當地小區相關。對于當地居民而言,建設香港濕地公園導致他們失去了原來的家園,當地的生活習慣、風俗人情都將被改變,桑基魚塘、養魚種田的生活方式將被改變,世世代代的農耕文化將不復存在。他們對當地文化的堅守與政府保育自然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雙方各執其詞,都有堅持的理由。但是,通常情況下公眾與政府力量懸殊,沖突最終都不了了之,反對的呼聲越來越微弱。而隨著香港濕地公園的建設,當地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居民逐步意識到濕地所帶來的環境效益,濕地公園才逐漸被當地小區接受。
為了進一步促進小區參與,漁農自然護理署推出香港濕地公園義工計劃,參與各項協助濕地保育的活動,包括義工訓練、濕地護理工作、展覽廊及濕地保護區導覽服務。政府為鼓勵附近居民參與到香港濕地公園的管理與建設中,開設培訓課程,增進了本地人對濕地、自然環境的認識。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改變當地居民對香港濕地公園固有的態度;同時,他們能自豪地為訪客講解濕地相關知識,更增進了他們的歸屬感及對濕地公共的認同感。這一項舉措為當地居民提供直接參與的機會,促進當地小區對香港濕地公園的認識及認可,無論對于小區還是濕地公園的可持續發展,都極具意義。
2.2當地居民與訪客
當地居民能將被重建的家園和被改變的文化接受成為事實;然而濕地公園每年年均接待44萬訪客,訪客需要占用當地的公共資源,例如公共交通工具、道路設施等。訪客的增加給小區環境帶來各類問題,如人群擁擠、環境問題、資源使用沖突等。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沖突嚴重影響了當地小區的日常生活。同時,沖突亦會帶給訪客消極的游覽體驗,不利于當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因而,在當地居民以及外面的使用者之間,需要采取一種平衡的措施,為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效益和提供就業機會,將會是調節這種矛盾的較佳選擇。譬如,園內餐廳、小賣部、紀念品店的競標優先考慮附近居民,園內工作崗位優先考慮附近居民,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另外,濕地公園應該是公共空間,更應扮演社區公園的角色,對于附近1000m范圍內的居民,應該予以特殊的免票政策。最后,緩和當地居民與訪客之間矛盾,需要拉近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這跟前述“義工計劃”有緊密聯系: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義工計劃,除了改善他們對濕地公園抵觸的情緒,還能拉近居民與訪客的距離,居民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向訪客講解濕地知識,增強居民的歸屬感,而訪客也能感受到本地居民的歡迎,促進雙方的溝通交流。
2.3政府部門內部:牽制與協作
談及在政府部門間的牽制與協作,香港濕地公園的運營管理方包括旅游事業署、漁農自然護理署、環境局、審計署等政府部門,就香港濕地公園的事項提出質疑、建議等。2011年,香港審計署就香港濕地公園的管理提交了審計報告,指出入場人數、濕地保育、計劃管理、行政事宜、服務質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而相關管理部門必須針對問題作出回應。政府部門中,跨部門的協作,能更客觀地揭示問題,并要求得到回應與行動。這種協調機制,體現了不同政府部門協作所帶來的正面效益。
2.4綠色團體、非政府組織
綠色團體、非政府組織,也是旅游目的中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之一。綠色團體或者非政組織,對環境保護具有特別的興趣、目標,為旅游地提供專業知識、服務,甚至是基金支持。香港濕地公園與倫敦濕地中心、雙溪布洛沼澤保護區締結成為“伙伴濕地”的機構,其共同特征都是為候鳥提供休憩境地,能形成信息共享的平臺。此外,香港濕地公園還與學校、社區組織、企業非正式組織等組成伙伴計劃,該計劃鼓勵不同領域的人群參與濕地公園的義工活動,與不同機構進行良好互動,為濕地公園的管理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更多人關注濕地保護。
3結論
了解香港濕地公園的開發背景、建設運營情況,發現在它的開發建設、管理運營過程中,參雜著不同的利益者,這些利益相關者之間既存在沖突,又相互協作,目的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在公園建設前期,最大利益沖突源于當地居民與政府之間不同的價值追求,當地居民堅守本土文化,政府推崇濕地保育。而投入使用后,又涉及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沖突與協作并存。訪客增加使得公共設施的承載力問題凸顯,訪客與居民間就公共設施使用的問題上存在沖突,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對于當地小區,政府鼓勵更多小區參與,發揮小區協作對公園的積極效用,逐漸淡化沖突。同時,政府部門間的牽制與協作,能及時揭露濕地公園管理與運作的問題,提出積極的應對策略,對于公園的長遠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綠色團體、非政府組織的協作、支持,也對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本文僅以香港濕地公園為個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所有濕地公園的情況,但也引起同類公園的反思。香港濕地公園在協作上取得的成功,值得借鑒參考;而在建設、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矛盾、沖突,也可作為警示。在發展可持續旅游過程中,不同利益相關者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競爭、沖突、協作,都不容被忽視,應該加以控制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