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 袁軍寶 張志龍
“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記者近日采訪了部分基層公務員、創業者、農民工、家庭農場主等,從他們的故事中清晰地感受到改革紅利給他們帶來的“獲得感”。
基層公務員能穩住了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作為最基層的公務員,鄉鎮干部工作繁雜、壓力大、進步空間小,普遍存在人不愿來、來了留不住的問題。
李玲就是這樣一名最基層的公務員。她14年前大專畢業考入鄉鎮公務員隊伍,現在是山東省高青縣黑里寨鎮一名副科級干部。“鄉鎮干部進村入戶和最基層的百姓打交道,有重要任務時全部干部都要撲上去,幾乎沒有什么周末”。
在李玲眼里,基層工作辛苦倒不怕,但是待遇低,上升空間小,眼看著考進來的年輕人一個個離開,自己多年來還在原地打轉,李玲的心里總不是滋味。
平淡的基層生活從去年開始出現亮光。從去年開始,山東省提高了鄉鎮工作人員津補貼,從到鄉鎮工作第三年起,在一般鄉鎮工作的,每人每月增發100元,此后每增加一年,月發放標準提高10元。津補貼按月隨工資納入財政統一發放。李玲每個月工資漲了300元左右。
不僅待遇提高了,讓李玲更感到有奔頭的是,山東省在全國率先試點實施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以解決基層公務員待遇偏低、晉升空間有限的問題。“基層的職位少,此前干部都要擠職務晉升這條路。現在打通了職級晉升通道,我們可以踏實在基層工作了。”她說。
創業當老板更便捷
高青縣居民孫立升一個多月前注冊成立淄博西羅亞漁具有限公司,政府部門的高效服務讓他很吃驚。“我把材料交上后,一個多小時,公司的營業執照等手續就全辦好了。”他說。
孫立升一直有一個自己創業當老板的夢,可想起開頭第一步就很頭痛。“聽說辦齊手續就很麻煩,得找熟人,要不就得找專業的代辦人員去辦”。
沒想到,這次孫立升硬著頭皮去辦手續,結果快得出乎意料。“到了政務服務大廳,工作人員給我一張紙條,寫明需要提供什么材料,我準備好,交上去就行了”。
以前創業辦個手續,要給政府交稅、交費、審核,在部門之間跑來跑去,重復的材料交來交去,還沒創業熱情先磨沒了一半。現在,政府千方百計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簡化手續,減免稅費,“我們心里踏實了。”孫立升說。
民營經濟、小微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小微企業活躍,經濟自然就活起來了。政府給市場主體鋪平創業的道路,孫立升們自然就多起來。2014年,山東市場主體出現井噴式增長,新登記市場主體戶數、注冊資本同比分別增長81.2%和100.2%。
農民工的“市民夢”成真
皮膚黝黑,個頭挺高,35歲的賈鵬看起來成熟老練。1998年初中畢業后,賈鵬走出村子,跟著別人進城打工。“那時候一天20多元工錢,其他啥也沒有”。2009年,賈鵬只身來到濟南干裝修工,雖然日工資逐漸漲到80元、100元,但沒有保險。“老覺得自己是個外地人,沒有歸屬感,因為這個城市不屬于你。”賈鵬說。
經過幾年奮斗,前年,賈鵬成立了自己的裝修包工隊,并擔任經理。同時,賈鵬感受到這幾年國家對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政策越來越好:工人勞動條件大幅改善,每天工作8小時,日工資200多元,比一些城市白領都高;自己掛靠的公司給他們上繳“五險”;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可以在濟南入學,等等。
賈鵬感受到的正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的城鎮化改革紅利。在山東,政府出臺政策把農民工納入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實現同工同酬,免學費政策延伸到中等職業教育,農民工基本享受隨遷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多項市民權益。
如今,賈鵬在濟南繁華地段買了房,成了家,落了戶,還報名上了山東大學的成人繼續教育學院,學習建筑學。對未來,這位“新市民”充滿信心。
家庭農場主吃了“定心丸”
記者見到壽光市家庭農場主王洪亮的時候,他正在茄子苗愈合室擺弄他的茄子苗。“這個愈合室占地一畝多,茄子苗嫁接成活率可以提升15%,純收入能提高20%”。自從茄子苗愈合室建成之后,王洪亮一有空就鉆在里面,比待在家里的時間還要多。
王洪亮經營的浩宇家庭農場于前年10月注冊登記,流轉土地82畝,主要從事蔬菜種苗種植和銷售。“農場創辦以來,不愁銷路,一直為錢不夠發愁”。
去年初,浩宇家庭農場所在的壽光市紀臺鎮鐵匠村完成土地確權工作,王洪亮流轉的21名村民的土地取得確權證。王洪亮和村民簽訂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沒想到,更大的驚喜還在后面。
同年3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壽光支行工作人員找到王洪亮,了解其資金需求。很快,50萬元貸款發放到他的手中,這是這家銀行在全國系統內發放的第一筆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為擔保方式的貸款。王洪亮用這50萬元,再加上個人資金共100萬元,建了茄子苗愈合室。
新年伊始,王洪亮的農場又擴大50畝土地規模。“土地確權后,農民對土地所有權安心了,流轉土地更順利;土地承包經營權經過抵押評估后還能貸款,農場主也吃上了定心丸。”王洪亮說。
(邱寶珊薦自2015年3月3日《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