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生 康立軍
開放式的數學教學,是針對封閉性教學提出的。開放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開放教學思想,促進個性體現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首先要有與時代發展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對活潑好動的學生。同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基本的教學目標出發,從根本上改革課堂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1.教師沉下去。
教師沉下去將學生托起來成為課題的主角。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轉換角色,變教師為主的“獨奏”為以學生為主的“伴奏”,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教學“9+n”時,讓學生通過擺小棒自學。算“9+2”時,學生自己完全能創造性地想出從2根小棒里拿出1根放到9根里面捆成一捆,再將一捆與剩下的1根合起來。算“9+3”時,學生從3根里取出1根與9根合起來捆成一捆,再將一捆與剩下的2根合起來。通過幾次操作,學生漸漸地借助表象,概括出“湊十法”的計算法則,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跳躍。
教師沉下去,為學生架好“梯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努力自己發現知識,獲取成功。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我指導學生運用轉化思想,讓學生利用學具,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割補成一個面積大小不變的長方形,探究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之間的關系。通過引導學生經歷動手發現、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索精神,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
2.學生動起來。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創造活動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獲取知識、增長智慧、發展能力。如在教學“步測”一課時,我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課堂搬到課外,沿操場跑道量出一段50米長的距離,讓學生利用這段距離測算自己的步長。這時學生興趣盎然,急于嘗試,在經過幾次步測并求出自己的步長后,我又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步長測量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這樣,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享受成功的喜悅,使求知之情得到升華,探索之志得到激發。
3.個性顯出來。
素質教育要以尊重學生個性為前提,只有充分發展個性,學生才能迸發出自己的創造火花,增強創新意識。
如教學“連乘應用題”一課時,例題是“一個商店進了5箱熱水瓶,每箱12個,每個熱水瓶賣11元,一共賣了多少元”。絕大多數同學認為只有兩種算法,即(1)11×12×5,先算出每箱賣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賣多少元; (2)11×(12×5),先算5箱有多少個熱水瓶,再算一共可以賣多少元。但有一個學生卻提出另一種算法:11×5×12,有的學生說這種解法雖然結果正確,但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確。到底正不正確呢?我并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耐心地鼓勵這位學生大膽地說出解題思路。原來這位學生用了“假設法”,假設從每箱中拿出一個熱水瓶,共5個,可賣55元,像這樣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賣55×12=660(元),列出綜合算式11×5×12=660(元)。他講完后,大家茅塞頓開,這種解法完全正確,并非只是結果偶然的巧合。這個意想不到的新解法,正是這位同學思維個性張揚、創新思維的顯現。
教師應該多一點耐心,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珍惜和愛護學生的創新萌芽,哪怕是稚嫩的,也要精心呵護。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個性飛揚在自主型的課堂中。
二、開放練習形式,促進素質內化
練習是鞏固知識、促進素質內化的重要手段,練習的開放性主要是針對一定的教學目標,設計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具有一定實踐性、活動性、求異性、多樣性的練習題,引導學生運用已經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從不同角度,采取不同形式,探索解答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開放性的練習設計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練習的實踐性。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要創造性地理解教學目標,設計具有一定實踐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和方法運用到數學實踐中,在不斷動手、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
例如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我讓學生每人制作一個火柴盒,并計算制作這個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紙板。在學生制作的過程中,了解了火柴盒的構造;給解決問題架起了橋梁,然后通過觀察、思考、相互討論研究,得到了如下的解題思路:
(1)外殼四面抽盒的紙板面積加上內盒5個面的紙板面積; (2)求4個a面加3個b面再加2個c面的面積之和; (3)表面積(6個面)加上2個a面,再加上一個b面的面積之和。
練習的實踐性,使學生在抽象的數學問題面前,通過操作實踐,化抽象為直觀,既解決了表面積問題,又解決了通風管問題,還解決了無蓋問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練習的生活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最容易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教師把數學問題的生活化,把枯燥無味的數學問題與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練習效果,提高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時效性。如在學習“行程問題”后,教師設計“小明和小剛同時從家到學校,小明每分鐘走5O米,小剛每分鐘走60米,經過15分鐘,兩人同時到校,問小明和小剛家相距多遠”的練習題,同學們在解決問題時,得出兩家和學校位置關系有如下幾種情況:
(1) 小明家 學校 小剛家
兩家相距: 50×15+60×15〓(50+60)×15=1650(米)
(2) 學校 小明家 小剛家
兩家相距:60×15-50×15〓(60-50)×15=150(米)
(3) 學校
小明家 小剛家
兩家相距小于1650米,大于150米。
通過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培養了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創造性,提高了創新學習的時效性。
3.練習的求異性。
這種練習是讓學生對教材中某一知識點的形成進行再思考,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求異、求新,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如學習了“梯形面積”后,讓學生用不同于教材的方法,來推導梯形面積公式。于是有學生另辟蹊徑,把一個梯形件剪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殊途同歸,學生在進行求異性練習的過程中,增強了創造意識,提高了創新能力。
4.練習的聯想性。
其目的是要求學生在思考、解題的過程申,根據題目產生知識間的聯想,從不同的角度尋找不同的解題方法。
如學習了“比例”的知識后,可設計這樣一道練習:某廠職工780人,已知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男女職工各有多少人?
做這道題,學生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對“男工人數是女工人數的■作出了“女工人數是男工人數■”、“男工人數與女工人數的比是5:8”、“男工人數與男女職工人數的比是5:13”等聯想式理解。由于考慮角度不同,解法也就各不相同。
5.練習的多解性。
這種練習主要特點在于解題結果不是唯一的,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大膽設想,尋求不同答案。
如:已知長方體木箱長1.2米,寬0.8米,高0.6米,它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這道題中,沒有說明長方體木箱是如何擺放的,所以不同的擺放形式可導致不同的計算結果。數學教學中有的放矢地開放,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教師必須做到教學思想開放,教學行為開放,方能有效地為學生創造新的空間,激發學生劍新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市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