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明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出臺后,對于改革的一項重頭戲——校園足球,一些地方和學校積極響應,但不好的苗頭也隨之出現,那便是用足球項目替代原有的其他體育項目。對此,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明確表示,開展足球活動,絕不是說不開展別的體育活動了,而只是讓足球起到一個引領作用。
應該說,足球替代其他體育項目的擔憂絕非是杞人憂天。隨著足球改革方案的出臺,一些地區又開始習慣性的大躍進。比如,河南計劃在三年內創建1500所至1800所足球特色學校;成都市計劃3年內完成“一條龍”足球梯隊建設,即小學建立足球興趣班,初中單列足球學生招生計劃,高中省級二級以上學校招收校園足球特色班。然而,中小學無論是師資力量,還是體育場地都相對有限。大力發展足球,必然會造成學習“厚此薄彼”,放棄原來的一些優勢項目。
那么該如何讓各種體育活動在校園內共同繁榮呢?筆者認為,發展校園足球,重中之重是做好“加法”。首先,足球課要單獨排列。目前我國首部中小學足球教材已編成,不久將進入校園,但倘若學校總的體育課時不增加,必然會擠占籃球、排球的授課時間。因此,要保證其它項目不被擠占,又保證足球的授課時間,只有單獨增設足球課一途。其次是師資力量要做加法,確保足球投入的同時保障各項目平衡、協調發展。
本欄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