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斯科特·斯洛維克生態學術思想探究

2015-05-30 21:16:53胡志紅趙琳
鄱陽湖學刊 2015年5期

胡志紅 趙琳

[摘 要]斯科特·斯洛維克是美國生態批評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也是當今國際生態批評界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的生態批評學者之一。他不僅著書立說,闡明自己的生態批評理念,致力于生態批評學科的理論建構,而且還為推動生態批評學術的國際化、多元化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總的來看,斯洛維克的生態批評學術之旅大體與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同步。本文試圖將斯洛維克迄今為止的生態批評學術活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抑或三個方面,即自然書寫研究、生態批評的理論建構和跨文化生態對話,并分別就這三個方面給予較為全面的闡釋,以期對西方生態批評發展的脈絡有個更為清晰、具體的認識。

[關鍵詞]斯洛維克;生態批評;自然書寫研究;生態理論建構;跨文化生態對話

[中圖分類號]I3/7-005;I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5)05-0021-17

[作者簡介]胡志紅(1966— ),男,四川成都人,文學博士,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西方文學、文化與生態批評研究;趙琳(1991— ),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歐美文化方向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化與生態批評的學習和研究(四川成都 61006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理論研究”(13BWW005)、國家留學基金委“2015年國家公派高級研究學者及訪問學者項目”(201508510025)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Scott Slovic on Ecocriticism: From Nature Writing Research to Cross-cultural Ecological Dialogues

By: Hu Zhihong & Zhao Lin

Abstract: Scott Slovic is one of the initiators of American ecocritical movement, and also the most dynamic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ecocritic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cocritical field. His academic writings aim at interpreting his ecocritical thought and engaging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criticism. Slovic has made an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iversity of ecocriticism. Generally speaking, Slovics academic journey roughly coincid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criticism. Therefore, we try to divide his academic activities of ecocriticism into three stages or three aspects, i.e. the nature writing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critical theories, and the cross-cultural ecological dialogues. Meanwhile, we offer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three aspects so that we cou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ecocriticism.

Key ?words: Slovic;Ecocriticism;nature writing research;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ecocriticism; cross-cultural ecological dialogue

斯科特·斯洛維克(Scott Slovic)是美國生態批評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也是當今國際生態批評界最具活力、最具影響力的生態批評學者之一。他不僅著書立說,發表學術演講,闡明自己的生態批評觀,致力于生態批評學科的理論建構,而且還積極從事跨文化生態批評學術活動,傳播生態理念,與非西方生態批評學者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對話,傾聽他們別樣的生態之聲,推動生態批評研究的國際化、多元化,為國際生態批評的發展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貢獻。斯洛維克個人的生態學術之旅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當代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走向。本文將概要介紹斯洛維克的生態學術之旅,并對其主要學術思想的發展狀況作較為詳細的梳理,以期窺視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脈絡及其未來趨勢。

一、斯洛維克生態批評學術之旅:知行合一

斯洛維克是美國愛達荷大學英語系文學與環境教授、作家與環境保護活動家,是當今生態批評領域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學術組織——文學與環境研究會(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SLE)的主要創立者之一,并擔任首任會長(1992—1995),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幫助非西方國家和地區的生態批評學者籌建文學與環境研究會分會。自1996以來,他一直擔任文學與環境研究會的旗艦刊物《文學與環境的跨學科研究》(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 ISLE)主編,出版專著《美國自然書寫中的意識探尋》(Seeking Awareness in American Nature Writing:Henry Thoreau,Annie Dillard,Edward Abbey,Wendell Berry,Barry Lopez,1992)和《走出去思考》(Going Away to Think,2008)①,主編環境文學教材、生態批評學術文集等20多部,發表論文150余篇。

斯洛維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態學術行動主義者,其生態學術的最大特點是知行合一,也即生態意識的培養與環境行動主義實踐的結合,形而上生態中心主義理想追求與環境公正現實訴求的融合。為此,他積極從事生態學術的跨文化、甚至跨文明交流與對話,先后應邀在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事生態批評學術講座或在生態批評會議上作主旨演講,并以富布萊特教授或客座教授的身份先后在德國波恩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中國廣州外國語大學、清華大學、山東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臺北臺灣師范大學,以及法國、阿根廷、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講學。在過去近10年的時間里,斯洛維克多次訪問中國大陸和臺灣省,到過中國20多個學術機構,在我國多所高等院校開設并講授生態批評課程,與中國大陸許多生態批評學者都是好友并與他們保持著較為密切的學術交流,也有多位中國學者曾經、正在或即將到斯洛維克任教的大學進行學術訪問。

在進行跨越東西方文化的學術活動期間,斯洛維克不僅主動友好地與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從事不同職業、關心生態問題的人士真誠平等地交流,探討生態問題,廣泛匯集不同國家和地區學者、作家對環境問題的看法,傾聽來自不同文化的生態之聲,而且還對青年學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學術指導與幫助。在他看來,多元的、有時甚至沖突的生態觀,實際上反映的是生態系統的生態限制,其最終結果不是強者吃掉或消滅弱者,抑或各種沖突勢力的消亡,而是各物種力量間利益的相互妥協,求得互利共存的局面,或曰生態平衡。由此可見,斯洛維克的學術之旅顯示出生態謙卑與生態包容的精神。

當然,如果我們要梳理斯洛維克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筆者認為,其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自然書寫研究為重心,視生態意識的提升為解決環境危機的關鍵文化對策,這與西方生態批評第一階段生態中心主義型生態批評的思想基礎與文化策略大體是一致的②,帶有烏托邦色彩,這種觀點反映在其多部早期的編著之中,當然最為集中地體現在《美國自然寫作中的意識探尋》一書中。第二階段:生態批評理論建構。在此期間,他提出了以敘事學術為重心的生態批評策略,也對生態批評概念、內涵及研究范圍給予了高度的概括與指導性的描述。第三階段:他提出了生態批評第三階段理論,強調生態批評的多種族視野,即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研究,凸顯生態批評的政治屬性。重要的是,斯洛維克將其寬地域、寬視界的跨文化生態學術之旅轉化為生態學術成果,集中凝煉在其與印度學者合作編著并分別于2014年、2015年問世的兩部作品之中,即《生態多義性、社群及發展》(Ecoambiguity, Community, and Development,2014)和《全球南方生態批評》(Ecocriticism of the Global Souths,2015)。這兩部著作試圖站在環境公正的立場,透過多文化視角探討文學、文化與生態議題之間的糾葛,揭示引發環境危機及其日益惡化的歷史與現實根源,譴責國際環境種族主義與環境殖民主義行徑,彰顯因文化多元性而衍生出的環境經驗的多樣性,進而說明解決環境問題的對話性與艱巨性。

二、斯洛維克學術發展的第一階段:視生態意識的提升為應對環境危機的關鍵文化策略

大約在20世紀最后10年和21世紀頭10年中期這段時間里,深處環境焦慮漩渦中的斯洛維克也像其他生態學術界同仁一樣,對人類中心主義充滿了仇恨,視其為導致環境危機的最大的罪魁禍首,疾呼以人與自然萬物共棲的生態意識或曰生態中心主義意識取而代之,進而迅速扭轉生態惡化之態勢。在此期間,其學術思想浸染了濃烈的烏托邦色彩,其學術著作自然大多也在此思想指導下完成的。

在此期間,斯洛維克出版了第一部專著《美國自然書寫中的意識探尋》,主編或合作編輯了多部有一定學術影響的著作/(文集),包括《閱讀大地:文學與環境研究的新方向》(Reading the Earth: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1998)、《超越綠色:當代西南部環境文學》(Getting Over the Color Green: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 of the Southwest,2001)、《文學研究的綠化:文學、理論與環境》(The Greening of Literary Scholarship: Literature, Theory and the Environment,2002)、《文學與環境的跨學科研究讀本:生態批評,1993—2003》(The ISLE Reader:Ecocriticism,2003)、《何謂自然的價值?環境價值的敘事表達》(Whats Nature Worth?Narrative Expressions of Environmental Values,2004)等。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文學與環境的跨學科研究讀本:生態批評,1993—2003》,該著是對美國生態批評10年發展的理論概括,由斯洛維克與邁克爾·P.布蘭奇(Michael P. Branch)合作編輯。文集從1993—2003年間的《文學與環境的跨學科研究》中精選了19篇文章,并在導言中精要地總結了以美國生態批評學術組織“文學與環境研究學會”為龍頭的美國或西方生態批評運動興起的背景、10年來的發展歷程及其“繁茂蕪雜的現狀”①。

斯洛維克還與他人合作主編了多部自然書寫教材,其中產生了較大學術影響的有兩部,即《立足世界:環境寫作讀本》(Being in the World: An Environmental Reader for Writers,1993)與《文學與環境:自然與文化讀本》(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 Reader on Nature and Culture,1999)。前者是他與美國特雷爾·迪克森(Terrell Dixon)教授合作編寫的一部非小說環境寫作文集,也是一部廣為流行的生態寫作教材,進而開辟了生態寫作新領域;后者是他與安德森(Lorraine Anderson)和奧格雷迪(John P. OGrady) 合作編寫的教材,該文集成了美國最為暢銷的學習環境主題文學的入門教材之一。

當然,《探尋美國自然書寫中的覺醒意識》最為集中地反映了斯洛維克在此階段的生態批評理念,那就是:自然書寫文本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意識或曰生態中心主義意識,因而研讀自然書寫作品是提高生態意識的關鍵文化策略。該著主要研究了五位美國著名非小說自然作家,即亨利·戴維·梭羅、安妮·迪拉德、愛德華·阿比、溫德爾·貝利和巴里·洛佩茲,因為他們特別關注意識的心理現象,尤其是人類心靈如何意識到自身及外部世界。在斯洛維克看來,這些自然作家不僅對自然而且也對人性(或曰人性自然 / human nature)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五位作家成了美國生態批評研究的經典,成了不少博士論文研究的課題,甚至也成了一些生態中心主義觀點的文學源頭。比如梭羅就是布伊爾《環境想象》一著中“放棄美學”的基礎,書中同時也有大量對其他四位作家進行生態探討的精彩片段??偟膩砜?,斯洛維克在該著中試圖透過生態中心主義的視野,運用普遍聯系的觀點探討作家心靈與自然間的一種對應關系,從自然中探尋指導人類精神生活的食糧,以建構應對環境危機的文化策略。更為精彩的是,斯洛維克的研究路徑與布依爾的相似,在研究過程中,他們都將梭羅看成美國自然書寫的一個參照點,在此基礎上對其他自然作家進行考察。斯洛維克認為,梭羅表達了回應自然的兩個極端:“疏離自然與融入自然”,其他的自然作家對自然的反應就在這個兩個極端的意識之間滑動①。他與許多第一波生態批評學者都認為,自然書寫可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而意識的提高是解決環境危機的關鍵文化策略。

梭羅研究學者卡梅倫(Sharon Cameron)對梭羅這樣評價道:他“書寫自然實際上是書寫心靈如何看待自然,有時是書寫心靈如何看待自身”②。斯洛維克認為這一評價對梭羅的許多追隨者也同樣適用。迪拉德、阿比、貝利及洛佩茲等自然作家不僅是自然的研究者、欣賞者,而且還是“人類心靈的研究者與文學心理學家”,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意識的心理現象”③。自然作家不斷地“探索、折磨、刺激與安撫”他們自己的心靈,進而,也影響讀者的心靈,他們追求的不只是意識本身,而且也理解意識,這樣能讓自己的心靈常處于“蘇醒”“意識”或“警覺”狀態④,隨時高度關注自己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關注自己的存在,不至于因為閑散懶惰、意志衰退或麻痹大意而忘卻自然、忘卻自我、忘卻生活的真諦,從而導致精神生態失衡以及隨之導致自然生態失衡。

至于自然書寫作家如何達到一種“清醒的意識”常態,根據斯洛維克的分析,“從梭羅到現在的多數自然作家都走一條窄路,或更準確地說,他們都在陶醉與獨立、審美欣賞與科學解釋之間搖擺不定”⑤,旨在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一種既親近自然又疏離自然的適當平衡,從而導致一種可貴的意識張力。這些自然書寫作家甚至將遭遇自然的“他者性”看成是自我及自我與被體驗為他者的自然之間關系發展變化的可能路徑。換句話說,在自然書寫文學中,人與自然的遭遇成了作家理解自我、變革自我,甚至調整自我與自然關系的有效路徑,這種心理意識層次上的變化進而就可影響讀者,以實現生態批評所倡導的文化變革的生態療效,這正是斯洛維克反復強調的生態批評的生態漣漪效應。

在分析梭羅如何保持意識的蘇醒狀態時,斯洛維克主要分析了梭羅的日記。根據他的研究,對當代所有美國自然作家來說,梭羅的日記是文學研究自然與心靈之間關系的原型,梭羅的日記與其在世時出版的作品相比,“絕非藝術貧乏或平淡無奇,恰好相反,是最為純粹的自然書寫佳作”,因為它沒有刻意表現“遮蔽與神秘化”強烈親近自然或疏離自然的意圖,似乎一切皆來得自然而然。在梭羅的日記中,“梭羅對自然的親近更為頻繁、更為具體,也更為明確地試驗自我與自然他者世界的邊界”①。梭羅明確地表達了回應自然的兩個極端的方式,即“斷裂與連續”②。在斯洛維克看來,梭羅以后的所有自然作家幾乎都傳承了他同時醉心于內在意識與外在自然的心理機制,他選擇迪拉德、阿比、貝利及洛佩茲等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他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清楚地再現了梭羅的“兩個極端方式”。準確地說,迪拉德與阿比在努力刺激我們關注自然、關注我們自己心靈的弱點與我們對確定性的幻想時,也竭力喚起、攪渾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機制,以獲得不確定帶來的興奮。因而,他們特別強調自然世界那令人驚奇、有時甚至讓人絕望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效果:“讓人生厭、讓人恐懼、讓人憤怒、令人驚奇,也真讓人(至少在回味的時候)過癮?!雹?/p>

在談到迪拉德時,斯洛維克認為,迪拉德的《廷克灣的朝圣者》(Pilgrim at Tinker Creek)中惹眼的時髦語言常常讓批評家感到措手不及,大出所料。她是一位非常自覺、細心的觀察者,能平中見奇,能欣賞世界的新奇與他者性?!巴ㄟ^與自然的遭遇和藝術地運用語言,她能明白自己親身參與或遠離有機世界,明白自己的心靈狀況”④。

至于阿比,斯洛維也發現他常被那些希望從其作品中尋找支撐的讀者誤解,其原因在于阿比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非小說都難以歸類,其語言也撲朔迷離,難以準確把握。斯洛維克在分析了阿比的名篇《孤獨的沙漠》(Desert Solitaire)與《故意破壞幫》(The Monkey Wrench Gang)之后指出,批評家及廣大讀者對這兩部作品的解讀常常都不夠準確。前者常常被許多讀者理解為純粹的敘事詩,或正在消逝的原始野性的挽歌;而后者常常被解讀為呼吁環境主義者,尤其是激進的資源保護主義團體——像“地球第一者們!”(Earth Firsters!)直接行動的宣言書,甚至被他們奉為環境行動主義的“圣經”。實際上,阿比的真正意圖是要告訴我們,環境意識的提高取決于純美學與復雜多變的道德問題(荒野、私有財產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公有土地的適當運用)的結合。這種美學與道德沖突之間的張力在阿比作品中比比皆是,在這兩部作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阿比的“小說通過呈現讓人不安的兩個極端——土地保護與土地開發之間的沖突,提升了我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鮮有明顯的說教,與此同時,在文學語境中也讓人快樂”⑤。也就是說,阿比的小說融審美快樂與道德問題于一體,真可謂寓教于樂之審美原則的現實表達。《故意破壞幫》是一部小說,不能算是日記,然而,“它大膽拓展、延伸了《孤獨的沙漠》對人的意識的探索,是對梭羅的心理日記的一次直接的回應”①。

在分析貝利與洛佩茲的作品②時,斯洛維克指出,“如果說迪拉德與阿比在試圖提升意識的時候,習慣強調斷裂與不可預測性,那么貝利與洛佩茲則采取相反的觀點,試圖反映梭羅精神中人與自然一致的一面”③。迪拉德與阿比試圖通過變幻莫測、驚險出奇、打破常規,給人以強烈刺激,從而讓人保持高度的警覺。然而,貝利與洛佩茲首先佯裝無知或認識有限,然后逐漸、甚至幾乎是直線式地深化意識,他們追求對外在世界的明確認識,注重精神的成長過程,而與迪拉德和阿比令人炫目的乖謬相悖。

在貝利看來,地方將其秘密透露給人類觀察者,但需要長時間的接觸,“唯一的條件是人要在那兒,還要留心觀察”。對貝利來說,“意識或留心”確是一個高層次的精神狀態,不是一個天真爛漫的極樂世界,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方能做到“留心”,這樣才能從觀察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地方中獲得快樂。在斯洛維克看來,“自然作家反映問題未必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激發自己及讀者的意識是第一步,關鍵的第一步”④。也就是說,生態文學喚醒或提升我們沉睡或衰退的生態意識,激發我們對環境的關注,這是文化變革的首要任務,更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首要任務,沒有生態意識的覺醒,一切皆為空談。由此可見,在該著中斯洛維克的生態觀帶有濃郁的生態烏托邦色彩。

斯洛維克在分析洛佩茲的名篇《北極夢》(Arctic Dreams,1986)時指出:“他真正要做的是將學術思考的片段凝聚在生動形象的經驗核心周圍,以表明他深層介入地方,由此也引導讀者的想象介入,這是走向積極關注的第一步?!雹萋迮迤澥紫韧ㄟ^探索自己意識的變化過程,進而影響讀者意識的變革,這是自然作家發動文化變革的文學策略。其次,斯洛維克也探討了洛佩茲的另一個重要策略,即學術思考與實踐行動的結合,或者說“學術的出世”與“行動的入世”的結合是自然作家、評論家履行其社會責任的有效策略。就洛佩茲而言,他遠走異國他鄉,到人跡罕至的地方探險,描寫他鄉的風土人情、奇花異草、飛禽走獸,然后,懷著敬畏之情,以講故事的方式詳細地將所見所聞回報給他的北美讀者,旨在激發讀者對敘述的特有題材的關注,以及對讀者自身周圍環境的關注,這不僅是個行動的過程,而且是個思想的過程,一個意識傳遞、影響甚至轉變的過程?!侗睒O夢》冷峻客觀、注重事實、冷靜預測的章節中,洛佩茲常常在忽然在冰天雪地的風景中呈現出跳動火熱的心,讓理解超越數學與智力的藩籬。該著描寫了不安、孤獨,甚而令人瞠目結舌的驚奇。與此同時,也對地方表達了深沉的敬意,既意識到地方及其居民的脆弱,也意識到其自身的力量。斯洛維克認為:“通過糅合學術研究與個人對北極的他者性及其獨立的非人類現實的親身體驗,洛佩茲終于對其了然于心。他講述個人的軼聞趣事,栩栩如生地再現真情實景,讓讀者產生共鳴,由此引導他們完成意識轉變。”①洛佩茲的這種社會生態責任觀從多個層面深刻地影響了斯洛維克,影響了他的學術觀點,如敘事學術觀,出世與入世的責任意識等,其集中體現在2008年出版的《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態批評的職責》一書中。

作家、生態批評家要成功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就必須走出去,方有助于自身和讀者了解異域風情及自己熟悉的家園,這就要求讀者發掘自己的聯想能力,將自己的風景與作家的風景相聯系,將自己的語言和觀念模式與故事相聯系。在《北極夢》及其他作品中,洛佩茲將多學科、多文化的視野與萬花筒般的物理環境編織在一起,旨在讓我們認識到靜態觀點的局限。

簡言之,在《探尋美國自然書寫中的覺醒意識》中,斯洛維克闡明了梭羅以來美國自然書寫中“留心”的目的及其過程,闡明了關注自然的物理機制、心理機制及社會生態價值,并將梭羅看成美國自然書寫的基點。因為,在記錄梭羅意識成長的心理日記中,已經呈現了人之心靈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兩層主要關系,即一致或相通(correspondence)與他者性。以后的自然作家們,包括當代作家,繼續以不同的方式探討這種“一致與他者性”之間的張力,為此,斯洛維克“將梭羅的日記看成是開啟美國自然書寫心理傳統的起點,因為它記錄了作者親身體驗其對世界的內在反映”②。盡管梭羅、迪拉德、阿比、貝利及洛佩茲中有人提出了政治議程,但斯洛維克認為,他們主要是認識論者、人類心理的研究者,而不是行動主義者。由此看來,他們更是理想主義,他們深信“意識的提升可以引起健康的政治變革”。斯洛維克認為,“自然書寫文學涉及,也許主要涉及內在風景,即心靈本身”,因此,“自然書寫是希望的文學”③。該著中探討的五位自然作家所倡導的文學體驗與親身的感性體驗相得益彰的做法,深刻影響了斯洛維克,就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作為批評家的斯洛維克不僅提出了一系列生態批評觀,而且也親身踐行他的學術主張,以期實現從意識到行動的過渡,這種轉變體現在《走出去思考》一書中。

從總體上看,以上探討的著作大體都是站在生態中心主義的立場,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深入探討文學與環境之間關系的議題,揭露文學中人類中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倡導以生態中心主義范式取而代之,拒斥人類中心主義,意味著承認自然萬物本身的固有價值,拒絕按人的標準、人的尺度來判定自然內在價值或自然風景之美,而倡導應該從生態學的角度來審視自然萬物獨特的魅力與價值。

三、斯洛維克學術發展的第二階段:生態批評理論建構

斯洛維克不是一個待在象牙塔里的學者,而是一個游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生態主義者,他倡導生態理想、生態學術及生態責任相結合的原則,或者說“知行合一”的原則。這是一種生態學術行動主義原則,集中體現在2008年出版的著作《走出去思考》之中,下文將對該著作作較為詳細的探討。

《走出去思考》是斯洛維克的一部精彩的生態批評學術文集,充分體現了其生態敘事學術原則。在他看來,所謂敘事學術,是指生態批評旨在將個人的生存經驗、故事、感受融入學術研究之中,賦予學術以生命力,拒斥遠離自然、死氣沉沉、枯燥無味、玩弄文字、經院哲學式的學術研究。每篇文章幾乎都由他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開啟學術話題,娓娓道來,讓玄奧的學術不再高深,讓活生生的個人經驗融入抽象的學術探討,讓海市蜃樓般的學術殿堂變成了海邊的小屋,讓冷冰冰的學術顯得“平易近人”,簡潔明了,情真意切,極富感染力。在該著中,斯洛維克透過生態批評視角,采取了敘事手法探討了很多嚴峻的環境話題,也提出不少應對危機的文學文化對策與實踐策略。斯洛維克倡導的生態批評責任,就是“入世”的積極介入與“出世”的深沉思考的融合。具體來說,作為一個負責人的社會公民,生態批評家要介入社會,既要品味生活、欣賞豐富的自然、體驗多彩的文化,還要拯救瀕危的自然、呵護衰退的文化;另一方面,生態批評家也要遠離塵囂,或融入自然,或進行深層的學術探討。下文對其中的幾個話題作簡要介紹。

在該著的頭兩篇文章《品味、拯救及踐行生態批評的責任》與《走出去思考——旅行、居家及學術生活》中①,斯洛維克主要闡明了“品味、拯救、生態批評責任的內涵”及其與“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關系,揭示了當代一批重要的環境批評家和文學活動家對環境問題的深層思索。斯洛維克描述了自己生活中兩種相輔相成的動力:投身社會做有益于世界的事;享受生活并品味其最為濃情的時刻。再簡單一點說,生態批評家的職責就是如何平衡好“品味生活與拯救生活”②的兩種沖動,檢視為平衡這二者所產生的張力。與此同時,在該著中,他也綜合了“入世與出世的敘事”,既探討了諸如城市的擴張、干細胞研究、全球化等現實社會問題,也對主要的環境作家、批評家的作品開展評論,更多的是從理論上探討生態批評、環境文學、公共政策及環境文學中的敘事話語之間的關聯,以克服數據化世界對人之情感的麻痹作用。

在斯洛維克看來,作為一位自覺的生態批評學者,他的生活方式——入世和出世——與他的學術觀點——敘事學術,是密切相關的?!拔蚁矚g在入世與出世及認認真真地生活與離群索居地思考之間進退自如的生活過程。這種節奏——親近與出走——的魅力在于吸引我既能寫個人化的隨筆,也能從事正規的、探討性的學術寫作,有時將它們合二為一,融合在所謂的‘敘事學術中,也許這種節奏與‘走出去思考,然后返回家園以新眼光看習以為常事物的過程是并行不悖的”③。由此可見,斯洛維克的生活方式是互為補充的,“出世”是為了深化學術思考,“入世”是為了踐行學術理念,品味生活,拯救生命。

《做最壞打算:愛戀、可能的失落及環境價值》一文是斯洛維克的“敘事學術”觀在生態學術方面的最佳運用,在該文中,斯洛維克成功地將個人的故事、廣泛的哲學思考及文學評論編織在一起,較為深入地探討了“親人之愛、愛之失落、懷舊、環境退化、美學、拯救、環境公正、環境行動主義”等諸多議題及其相互關系,娓娓道來,推己及人,推及環境,真切感人,催人行動。在此,僅簡要地分析斯洛維克對雷納托·羅薩爾多(Renato Rosaldo)在《文化與真理》(Culture and Truth)一書中所提出的“帝國主義鄉愁”的環境闡釋。羅薩爾多將帝國主義鄉愁界定為:“指人們對他們親手破壞了的一切的哀嘆”,或是對已遭自己破壞了的事物的一種“天真的向往”。就環境而言,“人們破壞了它們,然后開始崇拜自然”。不管何種版本的帝國主義鄉愁,“它們都是用一種天真向往的姿態,既刺激人們的想象,也掩蓋其常常粗暴統治的共謀”④。斯洛維克認為,帝國主義鄉愁的概念既適用于文化,也適用于環境,其中隱含了一個悖論,潛藏著危險,那就是將環境之罪“從自我推卸給無名的罪人”,常常用“他們干的”開脫,“將道德的憤怒轉化成消極審美快樂”,企圖常常用“難道不傷感美麗嗎?”取而代之。了解了“鄉愁”隱喻中可能存在的這種帝國主義懷舊情結,就能將其提升為強大的社會改革動力,拒斥帝國主義鄉愁的逃避主義,甚至生態東方主義傾向。斯洛維克的這番分析帶有深刻的環境公正訴求。在分析約翰·尼科爾斯(John Nichols)和里克·巴斯(Rick Bass)的環境作品以后,斯洛維克指出了鄉愁隱喻的環境價值。在尼科爾斯的作品中哀怨憂傷的“鄉愁語言背后隱藏著行動主義與環境責任”①;而在巴斯的作品中表現出“審美交換”的訴求,也就是,他渴求用“語言交換地方,藝術之美交換野性之美,這種交換最終也許能導致政治的重構,從而實現藝術與行動,荒野與伐木共存??傮w上來說,人類經驗必須涵蓋生與死,新生與失落。有鑒于此,鄉愁的語言與情緒對藝術家表達切膚之痛就顯得至關重要”②。

在《墨西哥城市宣言》一文中,斯洛維克談到,盡管作家、批評家與科學家都關注環境問題,但是在如何應對環境問題時難以達成共識,不可能發表一個統一的“宣言”,從而說明環境問題之復雜。因為,在“環境”一詞上聚集了太多的分歧、利益、權利、權力,這些差異有的是主觀的、有的是客觀的、有的是文化的、有的是學科的,有的差異也許是可以調和的,然而不少差異間的鴻溝是難以填平的。比如,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學家認為,應該首先考慮社會公正和環境公正,而自然科學家和一些美國作家認為環境問題是首要問題,因此解決環境危機是艱難的③。這進一步說明了作為一種革命性綠色文化思潮的生態批評進行創造性文化變革的必要性、必然性及長期性。

在《“9·11”之際及其后的生態批評》一文中,斯洛維克簡要探討了“9·11”事件以后生態批評的社會轉向議題,甚至更廣泛地說,探討環境書寫在應對社會問題中的作用與價值。生態批評家與環境作家不是在歷史與政治的真空中工作,因此不可能置身于可怕的充滿恐怖主義與動蕩不安的社會語境之外。“9·11”恐怖事件已經戳穿了所有隱逸田園的夢想,為此,生態批評家必須考量生態學術的社會維度,必須介入社會,必須有“入世”的勇氣、語言與行動?!吧鷳B批評與環境文學必須存在于社會語境中,這意味著這些活動、思維方式與交流方式必須存在于‘9·11事件及其后的語境中,并有這種自覺的意識”④。也就是說,“9·11”后的生態批評盡管還得繼續探討其自然維度,但必須具有社會維度,必須考量社會公正、戰爭及全球化等社會關切的議題。生態批評家要發掘文學中的生態內涵以提供處理社會問題的思想方法。斯洛維克在分析了美國奇卡諾作家魯道夫·阿納亞(Rudolfo Anaya)的半自傳體小說的《保佑我,烏勒蒂瑪》(Bless Me,Ultima,1972)之后指出該小說所傳達的信息:“我們必須敏銳地認識到不同的、甚至沖突的世界觀的存在,我們必須學會寬容,不要讓憤怒、恐懼、絕望演變成仇恨。而環境文學和生態批評主要就是培養對他者的敏感性與欣賞他者?!雹輳倪@個層面上看,生態批評本身就具有社會維度的指向,具有社會價值與功能。而從導致“9·11”事件的原因以及世界尤其是美國對其后續反應來看,都有悖于對“他者”的寬容與欣賞,因此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恐怖”的根源。由此看來,斯洛維克的生態建議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有價值的?!?·11”后的生態批評與環境書寫必須兼容“希望與恐懼”,沒有它們,我們的生活難以為繼。因為胸懷“恐懼”,“我們會更關切、更努力、更充分地介入形形色色的世界不公問題。但是,如果不愛戀我們的血肉之軀穿行大地的感受,生態批評還有何意義?黑暗中滿懷希望,生活有滋有味,也有風險,人之想象既向往生命,也不忘卻死亡。品味與拯救,這就是‘9·11后的生態批評狀況”①。

在《氣候變化的故事》一文中,斯洛維克提出并嘗試了運用敘事語言。他以講故事的方式探討諸如氣候變化、人口爆炸、物種滅絕及生物多樣性等抽象復雜的議題②。在他看來,“語言在探討甚至形成我們個人價值觀以及傳播這些價值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語言在傳播不斷演變的科學思想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有些科學知識對理解諸如全球氣候變暖等現象尤為必要。不密切關注語言,我們不可能完全認識到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何以由某些話語所建構——也有人說是操控??茖W界主要靠純統計數據或量化的方式發布其科學發現和科學理論,而政府官員及公眾對這些技術行話難以理解,因此,他們對這些新思想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其惡果是我們一同踏上環境災難之路”③。

與此同時,斯洛維克也分析了幾部對氣候變化現象持不同立場的小說或作品,以說明“氣候變化的故事”的復雜性,其間凝聚了各種利益、力量、話語、文化之間的糾葛與較量。在講述氣候變化故事時,斯洛維克反對西方強勢文化借科學話語之名對各種弱勢文化、邊緣文化的排斥與打擊,反對科學話語壟斷氣候變化客觀現實的闡釋權利?!叭驓夂蜃兣碚撔Q自己是普遍的科學真理,其他的氣候闡釋,像森密諾爾人的或華利利部落(Wariri)的,被看成是地方信仰系統,或至多是種族氣象學”。因此,“全球氣候理論的興起實際上代表西方科學的權利運作”,反映的是“白色科學”與其他文化或土著文化之間在理解自然方面不平等的“知識/權利關系”,從而進一步邊緣了理解自然的其他方式④。但是,斯洛維克也并不認為所有的氣候闡釋是等效的,而是認為在雜語叢生、眾聲喧嘩的氣候故事中,“全世界人民應該探尋一種帶有懷疑精神的開明與包容,不要苛求一勞永逸的信仰,還應該不斷收集信息,以求得可靠、實際的理解”⑤。總之,氣候變化的故事不能由科學壟斷,必須有人文學科的參與,正如唐納德·沃斯特所言,盡管科學家能精確界定碳的物理來源,但不能解釋為什么我們會有制造碳的社會以及促使這些社會生產碳的道德力量,而這些問題“就植根于文化之中,也就是說,植根于我們的倫理信仰中”⑥。為此,這就必須有人文學科的廣泛參與,必須有生態批評進行深度闡釋,必須傾聽生態批評學者的吶喊:“社會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地球要可持續地生存,經濟體系必須照地球生態系統確定的規則運行——也需要即刻行動?!雹?/p>

生態批評追求的是人類文化綠化的系統工程,為此,我們還應該找到恰當的語言講述棘手的、極富爭議性的環境關注問題,找到新的討論環境問題的詞匯或方法,旨在幫助各行業,尤其是“幫助在政治、經濟、法律及公共政策等領域的人士超越各自領域的話語限制,理解承載豐富價值內涵的故事與意象的語言”⑧,提高整個公眾,尤其是官員們的自覺的生態意識。對此,斯洛維克在《你的話里有種我聽不見的東西——環境文學、公共政策及生態批評》一文中較為深入地探討了生態批評、環境文學及公共政策之間的關系,旨在闡釋通過實施語言的綠化工程進而綠化法律、政治及政府等領域的可能文化路徑。在斯洛維克看來,“將那些曾經冷冰冰的、契約般的法律、經濟及政府等部門官樣條文的語言轉變成帶著同情并能從田鼠的視角看待森林之豐饒的故事,確實需要不凡的雄心與高超的語言藝術,然而這也許一直就是探討自然與文化關系的作家與批評家的終極追求,至少在美國是這樣的”。美國環境文學家洛佩茲甚至寄予環境書寫更高的希望,他認為,“總有一天,環境書寫不僅能產生一類主要的、具有永久價值的美國文學,而且也能提供重組美國政治思想的基礎”①。接著,斯洛維克列舉了生態批評界在推動非生態批評學界語言綠化轉變的諸多嘗試,讓更多生態批評學術走近經濟學家、法律人士及政策專家,甚至直接為政府官員寫作,參與環境組織,直接面向廣大受眾。與此同時,斯洛維克也對那種忽視環境現實的當代美國通俗小說中的非自然傾向給予了揭露與譴責。用環境作家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的話說,就是:“無論它(文學)多么準確地反映了我們時代的表面,不超越人的領域的文學就是虛假的,因此是病態的。因為,無論我們的經驗多么地城市化,也無論我們對自然多么地不在乎,我們永遠是動物,是由兩條腿、血肉與骨頭構成的軀體,要靠整個活生生的星球而生存?!雹?/p>

在斯洛維克看來,“我們需要文學,或更廣泛的意義上說,需要藝術,這有助于更充分、更強烈地使用我們的感覺器官。我們需要克服抽象的生態意識,學會體驗這種意識,感覺我們在世界的存在……密切關注環境文學與環境藝術必然將我們納入感性生態學領域——理解我們在物質世界的存在與其他存在之間的聯系”③。環境文學對個體親身感性經驗的重視有助于理解龐大的生態過程,最終以關系的話語將我們自己的地方與其他的地方,我們所處的歷史時刻與其他時代,過去與未來聯系在一起;甚至通過密切關注“家園”(我們在任何時候的所在地),我們還能將“生物圈也帶回家”,能理解生物圈的廣闊圖景,這是一種“生物圈認識”。“生物圈認識”強調的是關注日常經驗,通過故事與形象理解,探索記憶與想象,密集的感性關注,與不同民族的交往,吸納標準科學理論以及現象學與存在問題的深層追問等④。在斯洛維克看來,以上生物圈認識過程的各種要素也是環境文學的主要特征。如果我們從生態學的意義上來看,這種生物圈認識有幾分中國文化中的“家、國、天下”的意蘊,更與老子論“身、家、鄉、邦及天下”之間的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⑤老子以上的探討無非是從整體主義的立場看待“身、家、鄉、邦及天下”之間密不可分、相互關系及和諧共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個體經驗、家的感受、鄉的認識對正確理解、處理與普天下或曰生物圈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性。

環境文學對綠化公共政策領域如此重要,其根本原因在于,環境文學的敘事話語浸透了誕生于具體風景、具體家園的價值,因而它在世界各處的平凡生活中起著關鍵的作用。生態學術的關鍵作用之一就是將源于經驗與希望的環境故事轉變成“權力殿堂能聽懂”⑥的故事。由此可見,斯洛維克的生態策略具有較強的生態政治屬性,是一種“入世”的生態思想行動主義。

在《在數據世界里探尋環境敏感性話語》①一文中,斯洛維克繼續進行他的文化綠化之旅,具體來說,就是走出學術象牙之塔,面對廣闊的現實世界,發動生態批評學者、環境文學家進行環境學術行動主義。斯洛維克解釋了環境作家如何在理性化數據泛濫成災、使人精神麻木、甚至萎縮的世界里培養我們的環境敏感性,以緩解或阻止世界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實現“拯救”之目的。在該文中,斯洛維克主要以兩位當代美國環境作家——約翰·亞洛維(John Janovy)和比爾·邁克吉本(Bill Mckibben)為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環境作家們如何苦心孤詣,創造一種“環境敏感性話語”,以講故事的方式對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甚至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簡明扼要、風趣幽默地解釋龐雜、緩慢、不確定的環境現象,向他們傳播重要的科學和倫理信息,以喚醒或刺激他們沉睡的環境敏感性,這就是環境文學對當代社會的重要貢獻。

面對無處不在的讓人神經麻木的數據話語、令人炫目的新聞圖片強塞給我們的環境災難,我們變得麻木不仁、無能為力,甚至淪為聽之任之、消極無為、坐以待斃的弱智者,或干脆卷入到這種世界末日前的絕望狂歡盛宴中,加速災難的來臨。但這不是我們的最后選擇,我們要以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狂傲與勇氣克服令人窒息的麻木、軟弱與無能。為此,生態批評家、環境文學家們一直在進行創造性的嘗試,以積極的、建設性的方式回應危機,主動出擊,與各學科領域專家溝通對話,力爭達成某些共識,“探索新的話語模式——描寫經驗的新方式、將統計數據轉變成故事的新策略”②,以便能讓大眾了解真實的生態狀況,接受環境教育,獲得一種新層次的環境敏感性,這種嘗試可稱為“生態批評行動主義”。

至于當今社會患上“集體環境神經麻痹癥”的原因,有環境作家們分析認為,這是由于“我們遠離了一種簡單、直接、未中介化的現實感,接納了一種全面中介化、浸透了信息與潛在信息的意識……我們已經用虛擬現實取代了真實的現實”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獲得一種新的環境敏感性,以取代我們祖先那種簡單、直接的、手到擒來的環境敏感,重新想象人與自然那種親密的關系,克服恐懼感與疏離感。那么,如何獲得這種環境敏感性呢?這就要借助環境文學或自然書寫。斯洛維克較為詳細地分析了亞洛維的《10分鐘速成生態學家:為忙碌的人解答20個環境問題》與邁克吉本的《也許只生一個:支持獨生子女家庭的環境思考》④,旨在說明作家如何運用形象化的語言,以講故事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向普通的人群闡明復雜的環境問題,其中既接納了復雜的數據信息,也解釋了信息的語境,可以“幫助讀者獲得一種新的地方敏感性,這種敏感性超越了死氣沉沉的信息的單純堆砌”⑤。

在斯洛維克看來,“環境作家、學者及教師的挑戰性工作就是跨越文學與科學之間的鴻溝,激發讀者對自然之興趣,并讓人與星球長期共存的理念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⑥。

斯洛維克最具環境學術行動主義特征的文章還是最后一篇《比真的還要好》⑦,該文主要由斯洛維克給北美可口可樂公司寫的兩封信與該公司的兩封回信及由此所觸發的斯洛維克的思考組成。其背景是斯洛維克在印度學術之行過程中,遭遇到可口可樂公司及其他相關的飲料公司與當地農民和居民之間關于水資源權利及水的私有化問題的沖突。在了解情況以后,斯洛維克拿起手中的筆,開始了他為這些受害的弱勢群體爭取水資源權利的斗爭,甚至更廣泛來說,是關于生存權的斗爭。斯洛維克的信所涉及的人,不只是受到可口可樂公司及其他飲料公司直接侵害的印度當地居民,還提到了生活在拉美、南亞、非洲及其他地區的弱勢群體,竭力呼吁環境公正。他警告可口可樂公司,如果它不履行該公司的環境責任和關注它所處社群的生存狀況,作為一位負責任的公民,他將無限期地抵制這些公司的產品,還將以“世界旅行”學者的身份宣傳這些公司的環境不道德行為,呼吁更多的學者、教師及學生進行抵制,發揮生態批評的漣漪效應作用。由此可見,斯洛維克的做法帶有很強的生態政治屬性。這篇文章既是他“入世”“拯救”等主張的具體落實,也是他“敘事學術”策略的具體運用,字里行間情真意切,極富感染力。

通過與可口可樂公司的多次交鋒,斯洛維克得出了這樣結論:“某些行動比真的還要好?!毙蕾p自然及文化之美與拯救“美”的行動有時一致,但并非一以貫之,“要過一種負責任的生活就要不斷地調整這種藝術(或學術)與行動主義間的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是補充、一致、呼應,是一種相得益彰的存在整體”。因此,一位具有社會責任的生態批評家,或任何一位學者,“必須始終如一地尋求恰當的方式協調審美意趣、情感需求與政治之間的平衡……這種平衡不斷變化,也一定因人而異,然而,追求這種平衡就是責任的內涵”①。斯洛維克的以上體會,實際上就是他所說的生態批評的責任需要“入世的參與和出世的深思”②。

四、寬泛的生態批評界定與開放的生態批評空間

1994年10月6日在鹽湖城召開的美國西部文學年會上,生態批評學者邁克爾·P.布蘭奇(Michael P. Branch)與肖恩·奧格雷迪(Sean OGrady)共同主持召開了一個圓桌會議,大約20位學者參加,其中既有老學者,也有研究生,會議主持者要求參會學者提供一頁簡要“界定生態批評的理論與實踐”的文字材料,最終有16位學者提供了材料以闡明自己的生態批評立場③。根據這些學者們所提供的材料來看,他們除了原則上都同意生態批評是一個研究某些具體藝術作品中的非人類世界的學術觀點以外,在其他方面則鮮有契合④。斯洛維克也是其中一位,他以《生態批評:講故事、價值觀、溝通與接觸》⑤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生態批評觀點,并提出了相應的批評策略。

首先,斯洛維克提出了一個非常寬泛的生態批評概念。在他看來,“生態批評要么指運用任何學術觀點研究自然書寫,要么指考察任何文學文本,抑或乍一看似乎指與非人類世界無關的文本中的生態內涵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種新的文學與環境研究的批評熱潮不僅是對引人注目的美國自然書寫審美成就的回應,而且也表明了當代社會逐漸認識到非人類世界的價值與脆弱”⑥。1999年,《美國現代語言學會會刊》(PMLA)邀請了10多個生態批評學者就《環境文學論壇》為題發表自己的生態批評觀點,斯洛維克也在其文中進一步豐富與拓展了其生態批評的內涵⑦。在他看來,“沒有一個主導性的世界觀指導生態批評實踐——在生態批評學術與教學中,無單一的策略統攝一切”,“假如一個學術研究方法可用于某些類型的文學作品,那么它也可為生態批評所用。另一方面,沒有一部完全不能從生態批評視角進行闡釋的文學作品,也無作品處于綠色閱讀范圍之外”①。簡而言之,生態批評的領域不僅要研究文學中明確涉及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而且還要閱讀任何類型的文學作品,以發掘其環境內涵,甚至“每部文學作品都可透過綠色視野進行解讀,任何非文學學科所提出的語言的、觀念的及分析的框架都可納入生態批評闡釋的范圍”②。由此可見,斯洛維克對生態批評的界定是極其寬泛的,它為生態批評開拓了極為廣闊的空間,并為生機勃勃的生態批評學術實踐所證明。

要賦予生態批評活力與意義,斯洛維克提出了幾個批評原則或策略:

第一,生態批評學者應該講故事,應該將敘事當成一個常用的文學批評策略,其旨在闡明或理解閱讀的背景,也就是將文學文本看成有助于我們在外部世界生活的語言。而不應該將學術研究還原成為“無色無味、脫離現實經驗、索然無味的超智力游戲”。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解析文學可以表明,我們與世界的接觸方式如何影響我們對文本的反應。

第二,價值觀問題。也就是說,價值問題是文學研究的分內之事,從根本的層面上講,文學研究及文學本身就是涉及人的價值與態度,因而對待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生態批評家不應該持所謂中立的態度,更不能回避,而應該擔負生態責任,“應該考量文學表現如何激勵、引導讀者裁定人世間何謂有意義/有價值之事”。

第三,溝通。生態批評家的學術要務之一就是用優美流暢、明晰易懂的語言傳達生態理念,感染讀者。

第四,接觸。也就是說,生態批評不僅要接觸文學,要相互交流,而且還要親近自然,傾聽自然的聲音,感覺自然的呼吸。千萬不要待在象牙之塔,浸泡在文山會海之中,而忘卻活生生的自然本身。

第五,“生態敘事學術”觀。在1995年10月11—14日召開的美國西部文學學會年會期間,斯洛維克與伊恩·馬歇爾(Ian Marshall)組織19位生態批評學者召開了一個圓桌會議,就“敘事學術:生態批評中的講故事”議題各抒己見。斯洛維克也以《有無敘事的生態批評:有意識體驗的語言與無意識的語言》③為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在該文中,他率先將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融入生態批評學術活動中,闡明敘事對生態批評的價值。在他看來,“如果生態批評家要做真正有意義的事,也就是要超越為支撐自己的學術職業而對那些明白易懂的文學文本作一些不必要的評論,就必須對沉浸在個體敘事中的作家有所超越,以更廣泛、更深刻、更明了的方式向讀者闡釋環境文學的內涵。生態批評卓有成效地整合思想觀念、文本及作者于一體的關鍵是認識到我們的身份與位置,也就是我們在世界的何處及為何要寫作。通過講故事,再配以明晰的闡釋,批評家就會寫出最具感染力、最為生動犀利的學術論文”④。

“敘事”對于生態批評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因而成功的生態批評學者總是善用個人所經歷的關于人與地方的故事及其相互關系,讓它們進入文本闡釋過程之中,融入生態批評學術,讓“閱讀活動”語境化,讓那些宏大、崇高、抽象的生態理念變得平易近人,明白易懂,真切感人,從而達到“真實的交流”,讓生態批評真正成為推動文化變革的重要策略。

簡言之,生機勃勃、具有感染力與說服力的生態學術研究必須融合批評家個人對自然世界的親身體驗及其對自然世界的關注。為此,他必須用適當的基于大地的、有意識的語言;而故事的語言,因其飽含深情與身體的感覺,所以是我們最佳的選擇。

五、斯洛維克學術發展的第三階段:提出生態批評第三波理論

2010年斯洛維克在其《生態批評第三波:北美對該學科現階段的思考》(“The Third Wave of Ecocriticism:North American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Phase of the Discipline”)一文中提出了生態批評第三波或第三階段的理論,并對其主要特征進行了界定,這是他對生態批評理論建構的另一個主要貢獻。該文是對亞當森(Joni Adamson)和斯洛維克二人于2009年為《多種族美國文學》(Multiethnic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 MELUS)雜志的生態批評特輯《種族性與生態批評》(Ethnicity and Ecocriticism)①共同撰寫的導言《我們站在別人的肩上:種族性與生態批評導言》(“The Shoulders We Stand on:An Introduction to Ethnicity and Ecocriticism”)的進一步發展,該特輯由亞當森與斯洛維克做客座編輯。他們在導言中這樣寫道:

該特輯基于這樣的前提:長期以來在美國及世界其他地區,多元化的聲音有助于人們理解人與星球的關系。當然,像其他寫作類型一樣,文學對環境經驗的表達也是多種多樣的。然而,直到最近,生態批評界相對來說就不是多樣化的,也許是受限于過分狹隘地將“白種人”與“非白種人”看成主要的種族性范疇建構,因此,該特輯將探討似乎可稱為新的第三波的生態批評,它將承認種族與民族特征,然而也超越種族與民族的邊界。第三波生態批評將從環境的視角探討人類經驗的所有方面。②

在該導言中,亞當森和斯洛維克已提及第三波生態批評,并特別強調新一波生態批評研究的多種族性與跨種族性問題,還列舉了一系列多種族生態批評的研究成果,其中,亞當森等主編的《環境公正讀本:政治、詩學和教育》(2002)、德里斯(Donelle N. Dreese)的專著《生態批評: 在環境和美洲印第安文學中的自我與地方的建構》(2002)、杰弗里·邁爾斯(Jeffrey Myers)的《故事會:種族、生態學及美國文學中的環境公正》(2005)及芬塞思(Ian Frederick Finseth)的《綠之色彩:在美國奴隸制文學中的多自然視野》(2009)都是研究種族性與環境關系的代表之作。當然,在該文中,兩位作者并未明確界定第三波生態批評的特征。直到2010年,斯洛維克才明確地提出了第三波生態批評的概念,并較為明晰地勾勒出其研究范圍。

2010年,西班牙生態批評研究社(Group for Research on Ecocriticism in Spain / GIECO)與歐洲文學、文化及環境研究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Culture and Environment/EASLCE)聯合創辦了歐洲文學、文化及環境網絡生態批評雜志Ecozon@,每年兩期,即春、秋季各發行一期。在其發刊的第一期第一卷《生態批評新視野:歐洲與跨國生態批評》(New Ecocritical Perspectives: European and Transnational Ecocriticism)上刊登了28篇生態批評論文,重點突出了歐洲生態批評。這些論文大多出自生態批評名家之手,主要用英語寫成,當然也有一些用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寫成。作為知名生態批評家,斯洛維克也在該刊第一期第一卷的開篇以《生態批評第三波:北美對該學科現階段的思考》為題,簡要總結了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歷程,提出了第三波(第三階段)的理論,并對其主要特征進行了界定,指出環境文學中種族性的研究是第三波生態批評的一個重要維度,甚至可以說,種族性研究是第三波生態批評的顯著特征。

布伊爾在描述西方生態批評發展狀況時采用了“波”(wave)的隱喻,并認為西方生態批評經歷了兩波,第一波和第二波。1978年,美國生態批評家魯克爾特(William Rueckert)在他的《文學與生態學:一次生態批評實踐》(“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生態批評”(ecocriticism)這個批評術語,明確提倡“將文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強調批評家“必須具有生態學視野”,認為文藝理論家應當“建構出一個生態詩學體系”①。生態批評界通常認為該文標志著生態批評第一階段的開始,其時間大約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參與的學者也主要集中在北美,研究重心主要包括非小說自然書寫,非人類自然和荒野體驗,英美文學,“話語”生態女性主義(即女性和非人類自然具有特殊的關系)。第二波生態批評大約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英語世界生態批評中出現了一些特征明顯的新現象、新趨勢,諸如突破了非小說重心的研究,開始對多文學文類的研究;提出了“綠色文化研究”,超越了文學本身的界限;關注藝術再現環境條件和世界范圍內不同文化社群的環境體驗,像日本文學與墨西哥文學對自然的書寫;環境公正生態批評的出現;不只是贊美荒野,也開始關注城市及郊區的環境新體驗等。其中,英國批評家勞倫斯·庫普(Laurence Coupe)的生態批評文集《綠色研究讀本:從浪漫主義到生態批評》(2000)、卡拉·安布魯斯特(Karla Armbruster)和凱思林·R.華萊士(Kathleen R. Wallace)共同編輯出版的《超越自然書寫:擴大生態批評的邊界》(2001)及亞當森等主編的《環境公正讀本:政治、詩學和教育》(2002)都是第二波的代表之作。在此基礎上,斯洛維克借用了布伊爾關于“波的隱喻”,并對其進一步推進,認為千禧年之初,即2000年之初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已經進入第三波,其主要特征是:探討全球地方概念與基于具體地方的新區域主義情結之間富有成效的緊張關系,也生發出諸如“新全球主義”“植根大地的全球主義”“全球靈魂”及“跨地方性”等新詞匯;對跨文化、甚至跨文明視野的強烈渴求,探求建構人類環境經驗的后民族、后種族視野的可能性。與此同時,也有學者試圖將種族經驗置于廣闊的比較語境的前提下,考量保持種族身份的重要意義;前期生態女性主義的個別派別已發展為“物質性的”新生態女性主義;生態批評中的性別研究也得到進一步拓展,從生態男性主義(eco-masculinism)研究發展到綠色怪異理論(green queer theory)研究;環境公正范圍進一步拓展,以至于涵蓋非人類物種及其權利;生態批評的“內部的批評”,也就是生態批評學者對生態批評理論與實踐的檢視,指出其成敗得失。最后,第三波生態批評中存在一種被稱為“多元行動主義”傾向,也就是說,生態批評學者和教師運用新、舊方法將學術、教學與社會統一起來,致力于生活、學術及社會變革的一體化建構。墨菲2000年出版的專著《自然取向的文學研究之廣闊天地》可謂是第三波生態批評的杰作,因為該書不僅探討了有色族女性文學、少數族裔文學與環境的關系,而且還試圖將環境文學置入國際比較視野下進行研究。

2010年以后,斯洛維克為了踐行他的第三階段理論,他更為頻繁地穿梭于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在這些地方舉辦的大型生態學術會議常常都能聽到斯洛維克的聲音。與此同時,他與更多的第三世界學者開展對話與合作,并與他們合作編寫了反映第三世界生態批評理念的學術著作,其集中凝練于與印度學者合作編輯,分別于2014、2015年出版的兩部學術著作《生態多義性、社群及發展》和《全球南方生態批評》。這兩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國際環境公正視野和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生態對話性。前一部作品凸顯生態問題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問題,比較文學視野(跨學科、跨文化)是該書的指導思想,論文所涉內容不僅包括南非、中國、印度、日本的生態問題,而且還包括對前蘇聯境內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及其衍生出的切爾諾貝利文類的種種思考;對環境災難的生態反思讓人痛心疾首,對環境殖民主義的揭露令人義憤填膺,因為環境殖民主義不僅表現在對第三世界自然資源的掠奪和對生存環境的破壞,而且還表現在對第三世界人民身體的殖民與身體器官的消費,也稱之為生物殖民主義,讓第三世界人民的身體器官也成為第一世界有錢人消費的商品①。第二部作品大膽突破生態批評第一世界專屬的藩籬,讓遠離世界中心(發達國家和地區)、被邊緣化、被淡忘的國家和地區的學者暢談自己的生態問題,回擊來自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中心的聲音,闡發不發達地區的自然與文化的關系,凸顯“生態與生存政治”的重要性,譴責國際環境殖民主義②。

總而言之,第三波生態批評特別強調跨文化、甚至跨文明視野與生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和環境公正生態批評的行動主義宗旨的結合,是生態烏托邦主義與生態現實主義的結合,其視野更寬廣、現實基礎更扎實、行動主義熱情更濃烈,因而,更能激發、凝聚多層次、多種族、多文化的潛力,將解決生態問題作為真實旨歸的文化力量。

六、結語

總之,通過對斯洛維克的學術專著、學術論文、學術旅行,以及他主編或與其他生態批評學者合作編寫的多部生態批評文集或相關生態文集的分析可知,他廣泛參與了生態批評的理論探討、理論建構、學術研究,生態理念的傳播及跨文化、甚至跨文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世界文化的綠化工程,在多元文化的對話中探尋應對環境危機的生態文化對策,這是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慣性思維的超越。因而,我們可以說,斯洛維克的生態批評學術之旅在某種程度上大致反映了美國乃至西方生態批評的發展態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 蜜芽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久久99国产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区|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国产大片黄在线观看|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第二区| 亚洲黄网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成人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丝袜亚洲综合|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欧美人人干|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久视频免费精品6| 色成人综合| 免费无码在线观看|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无码丝袜人妻| 福利在线不卡|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99视频免费观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找国产毛片看| a色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国产JIZzJIzz视频全部免费| 天天爽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福利视频99|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97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 天堂在线亚洲|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亚洲va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1福利免费|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在线欧美日韩| 2021国产精品自拍| 色婷婷在线播放|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欧美色视频日本|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1国内在线观看|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青青草91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