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成效評價研究

2015-05-30 21:16:53孔凡斌李志萌馬回
鄱陽湖學刊 2015年5期

孔凡斌 李志萌 馬回

[摘 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國家戰略實施五年來,在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成效。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客觀評價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成效,找出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工作方向,對進一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意義重大。本文基于自《規劃》實施以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交通運輸及社會發展五個方面的實施成效進行定量評價,就進一步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規劃;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F062.2;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5)05-0079-18

[作者簡介]孔凡斌(1967— ),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江西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主要從事生態經濟、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李志萌(1965— ),女,湖南醴陵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應用對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生態經濟、農業經濟研究;馬回(1986—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應用對策研究室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新模式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例”(12&ZD213)、國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報告”(13JBGP028)與江西省普通高校科技落地計劃科學前沿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土地利用與生物多樣性變化及優化技術”(KJLD12065)的階段性成果。

Title: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By: Kong Fanbin,Li Zhimeng & Ma Hui

Abstract: During it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economic strateg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has been active in exploring new models of a harmonious co-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cology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the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It is significa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planning.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Planning, 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i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some rela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Key words: Poyang Lake Eco-economic Zon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自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以來,經過近五年的實施與努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項建設順利展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鄱陽湖區生態經濟區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轉型升級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未來發展中,鄱陽湖地區既肩負著保護“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載著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功能。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從國家戰略全局和長遠發展出發,不僅要積極探索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模式,而且要在打造全國生態文明江西樣板、引領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面提供良好示范①。開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成效評價研究,回顧過去,總結經驗,找出問題和差距,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國家戰略背景

(一)自然地理與生態環境條件

鄱陽湖位于北緯28°22—29°45,東經115°47—116°45,它承納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河以及環湖區間來水,經湖盆調蓄后由湖口注入長江,是長江的重要調節器,年均入江水量達1450億立方米,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水質長年保持在Ⅲ類以上。鄱陽湖水量、水質是否持續穩定,直接關系到鄱陽湖周邊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用水安全。鄱陽湖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擁有豐富的魚類、鳥類等物種資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鶴棲息地,在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是我國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網成員,在我國乃至全球生態格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社會經濟條件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范圍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國土面積5.12萬平方公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江西省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其位于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會點,是連接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毗鄰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該區域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②。按照國務院批復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功能分區的要求,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數量及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劃分為湖體核心保護區、濱湖控制開發帶、高效集約發展區三個功能分區③。

(三)規劃的定位及目標要求

根據《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四個定位: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率先探索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模式,為全國其他湖區綜合開發和治理發揮示范作用;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發揮保障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的重要作用,構筑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以生態產業建設為核心,建成全國糧食安全戰略核心區和生態高效農業示范區,建成區域性的先進制造業、商貿和物流中心,建設國際知名的生態旅游區和休閑度假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積極借鑒國際生態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模式,充分發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自身特色,探索建立國際生態經濟合作新機制。圍繞上述定位,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分階段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2009—2015年為先行先試、強基固本階段,主要任務是創新體制機制,夯實發展基礎,壯大生態經濟實力,初步形成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模式。生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生態文明社會初步構建①。

目前,鄱陽湖生態經濟建設挑戰與機遇并存。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重要時期,能源資源需求大幅增加,鄱陽湖水體污染呈日益加重趨勢,保護“一湖清水”的壓力不斷增大。與我國周邊發達地區相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綜合經濟實力不強,區域競爭力較弱。因此,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江西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將助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探索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路徑,引領江西綠色崛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措施及成效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建設措施及成效分析

1.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成效明顯,濕地面積顯著增加②

圖1反映出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促進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恢復和發展。2009年,濕地面積為46937.5公頃,到2013年末濕地面積為78830.22公頃,較2009年增長約31892.72公頃,增長幅度達67.94%。但是受到上游來水減少、湖區水位嚴重下降等因素影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濕地面積2011年后的增長幅度出現明顯回落,不僅低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2012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這對區內濕地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2.森林資源保護有效,封山育林面積波動上升

如圖2所示,2009—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封山育林面積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到2013年末,區域內封山育林面積達到311.18千公頃,較2009年增長約42.97%。但相對于全省的增長情況來看,區內增長的速度及比例相對較低,需要加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封山育林工作,促進封山育林面積的增長,實現全省森林覆蓋率63%的總體目標。

3.綠色屏障建設顯效,森林覆蓋率直追總目標

圖3反映出了2009—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綠化覆蓋率的變化趨勢,可以得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2009—2013年綠化覆蓋率勻速增長的狀態,森林覆蓋率不斷增長,從2009年的44.62%增長至2013年的45.26%。隨著各項工程的開展,區域內森林覆蓋率有持續增長的趨勢,且增長幅度將會提高。

4.綠化工作顯效,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穩步增長

從圖4可以看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2009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1.88平方米,到2013年末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到14.86平方米,約增長25.08%。對比2009—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綠化覆蓋率變化圖(圖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同綠化覆蓋率的增長趨勢一致,增長幅度比例相似。可見,隨著綠化覆蓋率的增長,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也會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全省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2012年前均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2年開始逐步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到2013年末已超過全省平均水平0.5平方米,可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綠化工作成效十分顯著。

總體來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建設的各項措施實施成效比較明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方向符合生態經濟區的實際,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生態經濟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措施及成效分析

1.水環境狀況改善,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增強

截至2013年末,鄱陽湖流域內的85座縣(市)級污水處理廠已經全部建成并陸續投入使用,提前完成建設任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38個縣(市、區)城區全部具備生活污水處理能力,污水處理管網工程正在完善,區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正加緊推進,新增建設生活垃圾處理能力6000噸/日,完成規劃目標的40%,區內各縣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進一步加強。

(1)水環境改善

根據圖5所示,2013年全省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污水處理率呈現增長狀態,城鎮污水處理工程效果明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污水處理率始終高于全省水平,區內污水處理設施實現38個縣市區全覆蓋,廢水處理能力不斷加強。

水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行,區內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水污染防治工作,推進實施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年末,鄱陽湖水質狀況整體穩定,鄱陽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得到改善,水體總氮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如表1所示,從全省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廢水中氨氮排放量對比可以看出,排放總量占全省比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到2013年末僅占全省的36.27%。依據表2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全省比重波動變化,到2013年末變化明顯,下降至全省總量的40.89%,水環境狀況改善明顯。

(2)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增強

加快建設城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收集系統,區內所有市縣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如圖6所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垃圾無害化處理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到2013年末,鄱陽湖上生態經濟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2.82%,高出全省約12個百分點,區內垃圾無害化處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不斷向實現區內所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目標靠近。

2.大氣環境逐步優化,固體永生綜合利用率不斷提升

大氣環境保護治理以加強工業污染防治為重點。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所有工業企業必須按照國家要求做到持證排污和達標排放,防止產業承接中的污染轉移。淘汰工藝落后、污染嚴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生產能力,污染排放不達標或對當地環境影響嚴重的企業必須實行“關停并轉”。鼓勵工業企業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潔生產。推進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硫和粉塵防治。加快重點污染企業排污在線實時監測體系和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加強高污染、高危險物品和放射源安全監管和應急體系建設,加快危險廢棄物處置設施建設。

(1)大氣環境逐步優化

如圖7所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二氧化硫排放量比較穩定,從2011年開始略有持續下降。相對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第二產業產值和第三產業產值的逐步提升,二氧化硫排放的情況呈現不斷好轉的趨勢。

如圖8所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現持續下降情況,氮氧化物排放具有良好的控制,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工業產值的不斷提升,工業環境污染控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進展。

從圖9可以看到,全省煙塵排放量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且2013年相對于2009年具有明顯的下降幅度,約下降84000噸。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煙塵排放量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相對于全省的不斷下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煙塵排放上面的工作開展出現較明顯的問題。針對煙塵排放問題,需要加強監管力度,或者尋求其他更加有效的方法開展工作,降低煙塵排放量。

(2)固體永生綜合利用率不斷提升

在固體廢棄物、永生物綜合治理方面,一是農業方面大力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加強農膜、地膜回收利用,推廣使用可降解材料,推廣畜禽排泄物收集與再利用模式,加大畜禽養殖場改造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加強污水和糞便無害化處理,禁止未處理排放;二是工業方面治理重金屬污染,加強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區域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重點防控鉛、汞、鉻、鎘和類金屬砷等重金屬污染物,加快建立比較完善的重金屬污染防治體系、事故應急體系和環境與健康風險評估體系;三是城市廢棄物方面加快推進全國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建設餐廚垃圾收集系統和處理設施,建立和完善餐廚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

如圖10所示,2009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固體永生利用率接近80%,2010—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固體永生綜合利用率始終保持在80%以上,同全省固體永生綜合利用率相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固體永生綜合利用率總體保持較高水準,且具有不斷增長的趨勢。

總體來說,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環境保護工作開展成效明顯,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各項環境保護治理工程及技術改造工作順利進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3年,各項主要指標均顯示出環境保護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區內污水處理實現38個區縣市全覆蓋,垃圾運轉能力不斷增強,立即無害化處理率不斷提高。工業污染物、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煙塵排放方面工作出現問題,需要改進和加強煙塵排放監管方面的工作,不斷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文明建設。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發展措施及成效分析

1.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2009—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指標增速較快,如表3所示,地區生產總值由2009年4491.39億元增長至2013年8452.6億元,年均增長12.1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3.49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9個百分點。2009年以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第一、二、三次產業產值增長迅速,第一產業由2009年459.51億元增長到2013年697.44億元,年增長率分別為10.2%、18.3%、5.1%和10.8%;第二產業2013年達到4947.71億元,是2009年的2.02倍,4年來翻了一番;第三產業2009年為1580億元,2013年達2807.45億元,年平均增長19.4%。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五年三產比重分別為10.2∶54.6∶35.2、9.1∶57.2∶33.7、8.7∶56.5∶34.8、8.3∶58∶33.7、8.2∶58.5∶33.3,三產中第一產業比重在絕對值持續增長的情況下比重進一步縮小。由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工業投入,使第二產業無論是生產總值還是比重上都呈現上漲趨勢,第三產業則在持續增長的過程中產值比重較為平穩。

2.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加快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堅持用現代手段裝備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鞏固和加強糧食主產區地位,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內動力明顯增加,發展速度明顯加快,規模明顯提高。

2013年區內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達到1192.06億元,比2009年增長53.1%,比全省增速高12個百分點,占全省的比重為44.2%。

2009年以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進一步強化國家糧食主產區地位,明確安全責任,執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2009—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建高標準良田90萬畝,建設高產示范片共計436片;啟動建設了一批良種繁育基地、高產創建示范片、機插育秧與推廣示范基地,糧食生產科技水平和防災減災能力提高;啟動建設了多個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病蟲災害監測預警與防控區域站及監測網點、水稻新品種和新技術集中展示區,生態農業服務體系建設穩步推進。2013年區內糧食總產達217.44億斤,比2009年增長15.91%,增速比全省高10.31個百分點,占全省的比重為51.38%,比2009年提高3.39個百分點。全省47個商品糧基地中,區內有19個;前8名產糧大縣全部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分別為豐城市、鄱陽縣、南昌縣、余干縣、高安市、新建區、臨川區和樟樹市;其中,豐城市、鄱陽縣、南昌縣糧食總產量超過20億斤。

綠色有機農產品開發穩步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依托山水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優勢,大力推廣“豬(牛)—沼—果(糧、魚、油、菜)”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優質油菜基地建設工程、鄱陽湖水產品生產能力建設工程、生態柑橘基地建設工程、生態茶園建設工程、優質蔬菜基地建設工程等重點工程實施進度良好,共建設油菜高產創建示范片130個,新建設高標準菜園121個,面積11.43萬畝,新建育苗中心25個,年出苗量25000萬株,創建蔬菜標準園67個,面積8.46萬畝,建成優質蔬菜基地100萬畝。2013年區內油料總產達74.23萬噸,比2009年增長21.6%,增速比全省高1.9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為60.76%,比2009年提高0.92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穩步發展。經濟區著力推進以“企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不斷完善企農利益聯結機制。依托鄱陽湖生態優勢和重點龍頭企業技術優勢,建設綠色食用菌生產及深加工基地3個,配套建設相應研究開發中心1個、生態農業觀光園2個,推進了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延長了產業鏈條,實現了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的轉化增值,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如表4、圖11所示,區內肉類產品由2009年的135.67萬噸增長到2013年的149.46萬噸,年平均增長為2.54%,占全省比重為43%。生豬出欄:2013年為1498.24萬頭,比2009年的1341.72萬頭增加156.52萬頭,增長11.67%,占全省比重為46.03%。園區內水產品:2013年達149.44萬噸,比2009年增加25.72萬噸,年平均增長5.19%,占全省比重為60.09%。

3.新型工業驅動力增強

《規劃》實施以來,通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工業化推進工作成效顯著,工業經濟主要指標保持平穩增長,重點產業發展壯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龍頭企業持續做大做強,產業集群逐步形成,重大項目進展順利,工業發展后勁明顯增加。工業已經成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壯大生態經濟的主要支撐力、實現綠色崛起的主要保障力。

如表5、圖12所示,2013年區內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442.3億元,同比增長22.46%,占全省比重為56.15%;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計為4826.6億元,2013年增長到9296.70億元,增長了92.61%,占全省比重為69.42%;主營業務收入及利稅總額2013年分別為16741.92億元、1337.1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4.45%、19.12%,占全省比重則分別為60%、51.7%。

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效果明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傳統產業信息化工程,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堅持全面提升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突出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規劃》提出的光電產業基地建設工程、新能源產業基地建設工程、生物產業基地建設工程、航空產業基地建設工程等重點工程主要工程任務進展順利。如表6所示,2013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技術產業企業單位數達702個,比2009年增加108個,占全省高技術產業企業單位數的46.63%;高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為776.34億元,是2009年的2.13倍,占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57.59%(見圖13);高新技術產業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總額分別為3306.9億元、194.91億元,分別是2009年的2.86倍、3.08倍,占全省高技術產業比重分別為54.82%、50.85%。

4.現代服務業規模化擴展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從體制機制、政策法規、資金投入和改善環境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推動現代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加快節能環保服務業、旅游業、特色文化產業、商貿旅游業、金融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推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

2009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第三產業增加值為1580.00億元,2010年為1865.89億元,同比增長18.09%,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2011年達到2392.73億元,同比增長28.23%,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0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2570.94億元,同比增長7.45%;2013年為2807.45億元,比上年增長9.2%,占全省第三產業比重為56.78%(見圖14)。

旅游業穩步發展。隨著《鄱陽湖生態旅游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旅游發展戰略,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產品開發力度持續加大,旅游要素配套和便民服務建設不斷加強,旅游產業競爭力穩步提升。鄉村旅游、溫泉莊旅游、森林旅游等生態旅游迅速升溫,以鄱陽湖為中心的大旅游網絡基本形成。區域內部分國家4A級以上精品景區旅游基礎市井進行了升級改造,建設了一批鄱陽湖生態碼頭和環湖旅游公路網,重點打造了一批示范點、生態旅游名鎮(名村),南昌、九江、鷹潭、撫州等地的環鄱陽湖生態旅游商品研發基地建設主要工程任務順利推進。2013年,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25009.83萬人次,同比增長22%;旅游總收入1896.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18%。國內旅游人數24846.22萬人次,同比增長22.11%;國內旅游收入1863.55億元人民幣,入境過夜旅游者163.6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76%。其中接待外國人53.1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5.49%;香港同胞56.4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19%;澳門同胞24.4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57%;臺灣同胞29.59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4.70%。旅游外匯收入52508.38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33%。

商貿物流業穩步發展。區域內物流的組織化、集約化程度不斷加強,行業經營連鎖化、物流配送化、管理網絡化、企業規模化、業態新型化、服務系列化、設施現代化逐漸凸顯,商貿物流現代化水平穩步提高。如表7、圖15所示,2013年,區內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49.27億元,同比增長18.46%,占全省比重達58.52%,比2009年提高2.3個百分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1297.70億元,同比增長35.3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2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達69.41%;限額以下批發零售法人企業銷售額2597.71億元,是2009年的2.32倍,占全省比重為69.7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法人企業營業額63億元,比上年增長8.62%,是2009年的1.52倍,占全省比重為58.66%;2013年區內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56個,年成交額達1073.42億元,占全省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年成交額的69.85%;與上年相比增長7.06%,增速比全省高1.0個百分點。

拓展金融服務效果顯著。信貸力度支持不斷加大,2009年年末,區內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563.2億元,經過四年的發展,到2013年年末,區內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增至9072.9億元,增速高達98.83%。使用金融市場融資取得明顯突破,2009—2013年,區內企業通過IPO融資合計32.26億元,上市公司再融資合計374.57億元,區內企業通過銀行間市場發行各種債券融資94.51億元,發行企業債合計160億元。保險產業的保障水平逐步提升,區域內保費總收入由2009年的96.74億元增至2013年的180.61億元,增幅達86.7%;區內保險賠付金額由2009年的24.87億元增至2013年的64.31億元,增幅達158.59%。金融體系日趨完善,《規劃》實施以來,鄱陽湖生態區大力引進境內外銀行和股份制金融機構,發展地方性金融機構,支持中小銀行跨區域設立金融機構,2010年到2013年,引進境內外金融機構38家,銀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16家,金融體系逐步完善,金融業聚焦效應逐步凸顯。財政補貼對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加,2009年,區內政策性保險的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分別為226萬元和1470萬元,截至2013年末,中央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分別為10892萬元和7257萬元。

(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交通運輸設施建設措施及成效分析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依托近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的區位優勢,不斷加快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

1.鐵路設施建設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鐵路事業發展迅速,初步構建了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快速鐵路網以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周邊重要經濟區之間的快速鐵路通道,為與長三角、珠三角和閩東南等區域的聯系奠定了更為優良的區位基礎,也使省內各地市聯系更為緊密。

全區7項鐵路干線項目已完成4項,完成率達到57.1%。如表8和圖16所示,除2011和2012年外,全區的營運里程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增幅,且全區2009—2013年鐵路營運里程年均增長率為4.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9個百分點。昌九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實行了高速鐵路零的突破。向莆、衡茶吉鐵、九景衢、京九向塘以南段電氣化改造進展順利,形成了京九、浙贛、皖贛鐵路聯系本地各中心城市的運輸網絡,使江西省與周邊主要城市聯系更為緊密,基本形成南昌至省內各設區市1小時、至周邊主要城市3小時、進京6小時高鐵交通圈。

2.公路設施建設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周邊地區及全國重要地區的公路通行能力穩步提升,公路建設里程穩步增長。省會城市南昌到各地級市,以及九江、景德鎮、鷹潭等相鄰城市之間早已互通高速,鷹瑞、石吉、澎湖、九瑞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都極大地促進了各個地區信息、人員的快速流動及經濟的高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公路總里程達5922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1548公里,新增367公里;公路通車里程達57681公里,新增5057公里。公路網密度為115.68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通往周邊省的出省主通道全部建成高速公路,縣縣通高速公路,所有縣(市、區)半小時進入高速公路網絡的目標。區域內普通國省干線二級及以上公路達2634公里,公路路面優良率達到85%以上;區域內縣鄉道公路等級進一步提高,縣道50%達到三級以上公路水平,鄉道90%達到四級以上公路水平。另外,鄉鎮和行政村100%通水泥(油)路。

3.水路設施建設

鄱陽湖水系高等級航道建設順利推進,基本形成了聯系緊密、運行高效、環境良好的生態水運體系。在內河航運建設方面,如表9和圖17所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全省內河里程在2013年具有一定增長,2009—2013年全區內河航運里程年均增長率為0.4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6個百分比。

4.民航設施建設

截至2013年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擁有4個民航機場,占全省民用機場總數的66.67%。其中,宜春的明月山機場已經建成并開始營運,南昌昌北國際機場和景德鎮機場正在加緊擴建,民用機場年均增速約為5%,高于全省3.33%的年均增速。初步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鎮、宜春、上饒為主要樞紐,達到聯通全國主要城市和聯系全球的機場網絡系統,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38個縣(市、區)在100公里半徑內享受到航空運輸服務提供支撐。

總體而言,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綜合交通體系,使區域內各城市之間人員、貨物、信息便捷往來,形成了以昌九景為中心、通江達海的4小時環鄱陽湖區發展經濟圈,為促進本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社會發展措施及成效分析

《規劃》實施以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尤其是在生態城鎮、城市建設、招商引資、消費品市場、社會保障建設等方面。

1.生態城鎮創建和城市建設均穩步推進

宜居環境進一步改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各縣市綠化凈化美化工程成效顯著,居住環境明顯趨好。

如表10和圖18所示,2009年全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1.88平方米,到2013年增長到14.86平方米,累計增加25.08%;2009年至2013年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年均增長5.7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8個百分點。

如圖19所示,2009年全區建成區綠地化覆蓋率為43.2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1個百分點;2013年全區建成區綠地化覆蓋率為46.30%,比同期增長2.6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0個百分點。

2.招商引資勢頭強勁

江西省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為龍頭,用足、用活國家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努力打造環境品牌,把擴大投資與擴大開放、全民創業結合起來,大力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破除制約民間投資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平等準入、公開競爭的市場環境,成為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①。如香港理文集團在瑞昌投資3億美元的理文化工項目、香港華南城控股有限公司在南昌投資2.74億美元的華南城項目、四川金天集團在湖口投資50億元的硅錳合金新材料生產項目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正在成為招商引資、項目落戶的熱門地帶。

如表11和圖20所示,2009年全區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26.49億美元,在全省所占比重達65.84%;2013年,全區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增長到63.64億美元,占全省總額的80.59%。2009—2013年,全區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累計增加37.15億美元,累計增長約140%。2009年區內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進資金額695.36億元,在全省所占比重達50.86%;2013年區內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進資金額增長到2219.30億元,占全省總額的52.39%。2009—2013年,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進資金額累計增加219.16億元,累計增長約219%。

3.消費市場穩中趨旺

《規劃》實施以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多方籌劃,積極應對,改善消費環境,開拓消費市場,刺激消費增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消費品市場運行活躍、穩中趨旺,運行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

如表12和圖21所示,2009年區內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6.25億元,占全省比重達56.20%。2013年,區內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49.27元,同比增長18.46%,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2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達58.52%。2009—2013年,區內社會消費品總額累計增加1353.02億元,年均增長19.38%,比全省平均累計增長高1.56個百分點。2009年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387.91億元,占全省比重達66.96%。2013年,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1297.70億元,同比增長35.3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3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達69.41%。2009—2013年,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總額累計增加909.79億元,年均增長46.91%,比全省平均累計增長高2.36個百分點。

4.社會保障力度不斷加強

《規劃》實施以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不斷加強社會保障力度,尤其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如表13和圖22所示,2009年區內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233.64萬人,占全省比重達40.2%;2013年區內農村合作醫療人數1351.56萬人,同比增長2.31%,占全省比重達40.09%。2009至2013年,區內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累計增加117.91萬人,累計增長9.56個百分比,年均增長2.39個百分點,但低于全省平均增長速率0.07個百分點。2009年全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61.08萬人,占全省比重達39.99%。2013年全區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60.56萬人,同期增長0.16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達40.23%。2009至2013年,城鎮化進程加快,一部分農民進入城市生活,故區內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累計減少0.53萬人,年均減少0.21個百分點,但高于全省平均速率0.15個百分點。

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各縣市的調研及統計分析,國務院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近五年來,生態經濟區規劃實施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推進過程來看,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任務艱巨

江西經濟基礎薄弱,產業層次不高,產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社會事業相對滯后,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十分艱巨,正處于加速發展的爬坡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生態建設的提升期,既面臨加快發展、做大總量、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又肩負著保護好青山綠水、鞏固好生態優勢、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使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任務艱巨①。由于江西地方財力有限,相對于繁重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任務,投入能力不足的矛盾已經顯現,持續保持和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難度很大。

(二)水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

近十年多來,受長江上游干支流水庫群汛后蓄水以及近年來鄱陽湖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影響,鄱陽湖枯水期延長、水位超低的問題十分突出,枯水位天數平均延長51天。這種常態化、趨勢性的枯水期低水位,給全區生態、民生、經濟等方面帶來嚴重影響。一是嚴重威脅鄱陽湖的水生態安全,主要是濕地面積萎縮,候鳥生存環境變差,各類魚類資源衰減,枯水期劣Ⅲ類水質比例明顯上升。二是嚴重影響湖區生產生活,主要是灌溉水源不足,居民飲水困難,湖區血吸蟲病呈上升趨勢②。

(三)體制機制創新力度不夠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力度還不夠,許多體制機制創新要么沒有實施,要么實施力度不強。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投融資體制改革目前仍然進展緩慢,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條件較好的城市建立區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標仍遙遙無期,鄱陽湖銀行尚未籌建,國外金融機構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設立分支機構也沒有動靜。績效評價考核體制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綠色GDP制度目前仍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離真正實施困難重重,使得鄱陽湖生態資本價值難以真正體現。市場調節機制創新、政府引導機制創新、社會參與機制創新、綠色消費機制創新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如社會參與機制方面,許多項目仍然沒有改變政府直接投資、建設和運營的傳統模式,未能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以兼并、收購、參股、合作、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還剛剛起步,非政府組織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機制創新不足。另外,利益補償機制也不完善,有關生態補償的標準、補償對象和補償者等關鍵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生態補償的重點領域、農業節水補償、養殖業退出補償、重點污染企業退出補償仍停留在理論層面,未實質開展。

(四)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力度不夠

雖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從目前來看,在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一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生態經濟區內部發展不平衡。大城市尤其是南昌這樣的省會城市,相對其他地區而言,既對流動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同時又有更好的容納城市人口的能力,因此,城鎮人口所占比重最高①。南昌、景德鎮等幾個大城市的城鎮化率遠高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他縣市。二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城鎮規模結構不合理,集聚和輻射功能較弱。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范圍內,城區面積超過2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南昌1個;2014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鎮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也只有南昌,超過200萬的只有南昌和九江。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缺乏,小城鎮發展能力不足,城鎮規模結構極不均衡,難以發揮超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三是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城鎮化和工業化不協調。按照錢納里發展模型,城市化與工業化表現出明顯的正相關,在城市發展初期階段和中期階段,城鎮化率明顯高于工業化率。自2000—2012年,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工業化一直超前于城市化,城市化率滯后工業化率6個百分點以上②。

(五)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

水陸空全面發展的立體交通網絡尚未形成,特別是高鐵和港口建設落后,與兄弟省市差距較大。江西高鐵建設嚴重滯后,2014年9月16日才開通第一條高鐵—滬昆高鐵江西段,北上南下的高鐵尚處于前期工作階段;港口和水運發展緩慢,近年來國家支持力度不大,內河水運優勢未能有效發揮;省道、縣道、鄉道建設相對滯后,國家投入少,補助標準低,尚不能滿足縣域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四、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對策建議

(一)加強污染治理,保護生態環境

根據控總量、減存量、壓增量的原則,進一步加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環境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一是加強環境保護力度。要加大污染物減排力度,在嚴格執行新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同時,建立電力、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上項目與當地節能減排指標完成進度掛鉤、與落后和過剩產能退出相結合的機制;積極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實現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從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減少生產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二是加強自然生態修復。加強水生態建設,鞏固“五河一湖”及其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確保水質的穩定提高。加大自然保護區保護力度,改善自然生態平衡,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加強濕地資源保護,提高環境修復能力,鞏固退田還湖、還澤、還灘成果①。同時,加強生物多樣性維護,積極推進瀕危野生動物繁育及放歸自然,促進其野外種群的恢復與增長。

(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經濟

依托江西省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通過加快培育和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進一步優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產業結構布局。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轉化效率,確保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農業產出量;提升區內農產品深加工能力,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力打造品牌效應。充分利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打造出在國內農產品中的領導品牌。二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范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不斷提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爭力,力爭將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先進裝備制造、光伏產業、生物制藥等產業培育成區內新興支柱產業。大力發展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術密集型行業,推進鋼鐵、有色、煤炭、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②,實現工業經濟發展方式從“黑色”轉向“綠色”。三是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充分利用江西省旅游資源,規劃建設好生態旅游景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競爭力;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文化等現代服務業,切實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三)建立體現責任、價值、公平與監管的體制機制

建立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體制機制。一是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干部考評機制,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通過推行分類考核辦法,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并有利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績效評價體系,增加開發強度、節能減排、耕地保有量、生態建設、環境質量和水資源管理等評價指標。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在領導干部離任時,對自然資源資產進行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明確問責對象、問責主體、問責內容和追責范圍、追責方式、追責程序。二是建立嚴格的自然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構建統一的自然資源資產監管協調機制。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深化主要自然資源利用制度、農村土地利用制度和礦業權制度改革,推動森林資源利用制度改革,設立中國南方(江西)森林碳匯基金,推進碳匯造林和碳減排指標有償使用交易③。三是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重點領域的生態補償力度;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最終形成具有政策和法律保障的長效生態補償體制。四是建立環境資源監測預警機制。建立各項環境資源監測體系;完善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應急機制。構建多元、立體的社會監督監測網絡。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源頭控制制度,加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和執法力度④。

(四)構建布局科學、結構協調的新型城鎮化體系

提高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實力,發揮資源整體效應,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發揮出來,促進整個區域城鎮化建設。積極建設布局科學、結構協調、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產業支撐力強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鎮體系。發揮區域內大城市在經濟、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主導作用和輻射功能,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步伐,推動建立大中小城鎮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充分重視特色小城鎮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打造其優勢產業,促進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實現經濟區新型城鎮生態化建設,重點打造生態城鎮,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建設生態文明示范村鎮,走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五)形成優質、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建立布局協調、能力充分、運行高效、服務優質、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一是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建成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一環十通”綜合運輸通道,實現經濟區主通道與國家綜合運輸大通道和周邊省交通主通道相連通,區內中心城市群、城鎮帶互相連接,形成布局合理、通暢快捷、能力充足的運輸通道。二是湖區交通網建設。完善連通核心保護區的控制開發帶范圍內的旅游景點、居民點的公路網絡、湖區航道網、沿湖碼頭等設施,為濱湖區的旅游、居民出行和經濟活動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務,建成生態環境優良的交通體系。三是高效集約發展區交通網建設。建成縱貫南北、承東啟西、覆蓋全區的高速公路網絡,區內縣(市)半小時內進入高速公路。建成以縣道為骨干、鄉村公路為基礎的干支相連、布局合理、具有較高服務水平的農村公路網。建設連接干線鐵路的支線鐵路、產業集聚區鐵路專用線,建設區內綜合碼頭、產業專用碼頭及支流航道。實現客便其行、貨暢其流的運輸網絡。

(六)融入并共建長江經濟帶和長江中游城市群

隨著長江經濟帶重大國家戰略和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的實施,環鄱陽湖城市群將與長江中游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共同形成長江流域的特大型城市群,南昌將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長沙,依托沿江、滬昆和京廣、京九、二廣等重點軸線,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發展格局,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①;統籌推進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綜合保障和支撐能力,提升互聯互通和現代化水平②。建立城市群產業協調發展機制,聯手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產業協調發展;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加強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文化繁榮,聯合開發人力資源,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提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通過共建開放通道和平臺,推進國內外區域合作,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和發展動力③。探索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構建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控體系,加強對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共建長江中游城市群“生態共同體”,維護長江生態安全,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免费a视频|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欲色天天综合网| 一区二区自拍| 3344在线观看无码|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 亚洲无限乱码| 免费啪啪网址|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国产色伊人|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九色91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a级高清毛片|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日韩在线视频网| 婷婷伊人五月|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福利片91|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69视频国产|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后式a一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黄色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草草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亚洲人成网站色7777|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999福利激情视频| 青青国产视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污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