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志喜
日前,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決定自6月1日起,對銀行卡清算機構實施準入管理,并全面放開境內企業法人和境外機構進入國內銀行卡清算業務市場
4月2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決定自6月1日起,對銀行卡清算機構實施準入管理,并全面放開境內企業法人和境外機構進入國內銀行卡清算業務市場。
銀聯卡壟斷時代將終結
銀行卡清算機構是銀行卡產業鏈條的樞紐。目前我國唯一的清算組織是2002年成立的中國銀聯。專門建設和運營全國統一的銀行卡交易處理和資金清算系統。截至2014年底,具有“銀聯”標志的銀行卡已達近50億張。按照WTO的裁定,中國應該在2015年8月29日前開放人民幣轉接清算市場,也即開放其他卡組織進入中國市場。
與此同時,美國的Visa、萬事達等境外銀行卡清算機構也已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近20年,通過國內的商業銀行和非金融支付機構廣泛參與中國銀行卡市場。但是他們并不能進行銀行卡的人民幣清算。
2014年全國共發生銀行卡業務595.73億筆,金額449.90萬億元,銀行卡消費金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持續增長,從2002年的4.7%提高至2014年的47.7%。今后,這樣一個巨大市場將不再由銀聯壟斷。
《國務院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的正式發布,意味著我國銀行卡清算市場即將打破中國銀聯“一家獨大”的局面,符合條件的國內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國際卡組織都可進入銀行卡清算市場。《決定》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文件對銀行卡清算市場實行準入管理、進行有序規范,是擴大金融開放、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
技術打破利益格局
唯有技術進步,才能打破行政壟斷所固化的利益格局。李克強總理曾說“互聯網+”是未知遠大于已知,未來空間無限。
在銀聯誕生之前,各家銀行自建受理網絡。2002年,銀聯的成立,把銀行連接了起來,不必考慮地區、銀行的不同,國內銀行“諸侯割據”時代結束。十年后,境內受理商戶、POS、ATM分別是銀聯成立前的17.2倍、17.5倍、7.6倍。
由于銀聯是當前國內唯一的支付清算組織,銀行要發行銀行卡只能找銀聯合作,銀行卡是否能順利發行自然也取決于銀聯。
在中國市場有一個特殊的卡片——雙幣卡,就是一張銀行卡上出現兩個卡組織的標志,在國內是走銀聯的清算渠道,在國外就是走VISA或者MASTERCARD的渠道,這是此前國際卡組織曲線分享中國市場的途徑。
但2010年銀聯很少再批新的雙幣卡。2010年時,銀聯曾向各家銀行下發文件:“銀聯要建國家品牌,需要各銀行支持,希望銀行新發卡中銀聯標準卡占到50%以上。”
國際卡組織的業務空間不斷壓縮,原來雙幣卡的客戶逐步被置換成銀聯的客戶。國際卡組織就采取延長銀行卡有效期的方式繼續維持著存量客戶。比如新申請的信用卡有效期從3年延長到5年。
支付清算開放后,銀行發卡可以跟多家機構合作,不只是銀聯一家,自主選擇交給了銀行,這對銀聯是最大的沖擊。
誰主沉浮?
對于打破銀聯的壟斷,外界實際呼吁已久。多位業內專家稱,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退而求其次,在金融內部解決問題,出路應是開放清算市場,或者拆分銀聯,或者增發清算牌照。
如果從移動支付層面來看,支付寶的優勢無疑更為明顯。
數據顯示,移動支付交易額份額方面,支付寶錢包占比79.55%、拉卡拉占比7.73%、財付通占比7.34%、錢袋寶占比1.43%、銀聯商務占比0.48%。其中,銀聯商務是中國銀聯控股的,專門從事銀行卡受理市場建設和提供綜合支付服務的機構。
至于支付寶能否就此成為真正的銀行卡組織,易觀國際分析師李燁表示,“雖然支付寶在線上與百余家銀行進行直聯,已經在進行轉接清算相關的業務,但真正成為一家轉接清算機構,并不像外界想的這么簡單,需要遵循一定程序和滿足相應條件。而支付寶也要面臨與傳統金融系統博弈、政策、股東結構調整等多重問題”。
銀行卡轉接清算平臺引入競爭機制,李燁認為,商家的手續費將有可能就此降低,從而也減輕消費者的負擔。在她看來,線下收單市場手續費分成,發卡行、收單公司和卡組織7:2:1的比例也可能有調整。
“二次創業”是銀聯近來提出的一個響亮口號。按照銀聯總裁時文朝對銀聯的定位,銀聯不但要成為高效、安全的轉接清算服務提供者,規則、標準的制定者和推廣者,新業務、新產品的創新者和引領者,境內支付產業各方利益的協調者,也要成為中國支付產業國際化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李燁認為,目前移動支付業務的蓬勃發展和應接不暇的創新支付方式的轉接清算問題,也讓專注于銀行卡收單的銀聯力不從心。銀聯必須加強自身的創新,尤其是在移動支付轉接清算市場的創新。
中金公司分析員陳健恒認為,移動支付市場目前主要被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機構所壟斷,但在未來隨著近端支付的發展還有較大變數,NFC支付使用的是中國銀聯的銀行卡收單系統,二維碼支付使用的是第三方機構的自建系統,兩者之間的競爭實質就是銀聯與第三方機構的利益之爭。
“從更深層面來看,隨著行業發展的深入,線上與線下支付、支付領域與其他行業領域都將不斷融合,對客戶支付信息的大數據應用直接決定了第三方支付能否在未來更大的增值市場有所作為,因此支付方式、支付系統的競爭就顯得更加重要。”陳健恒稱。
而根據平安證券預計,第三方支付行業未來三年增速將在30%以上,移動支付是行業發展的藍海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