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道金斯
黑頭鷗集群筑巢,巢同巢之間相距僅幾英尺,雛鷗剛出殼,嬌嫩幼小無防衛能力,易被吞食。一個黑頭鷗等到它的鄰居轉過身去,或許趁它去捉魚時,便撲上前去將鄰居的一個雛鷗一口囫圇吞下去。這種情況相當普遍。就這樣它吃了一頓營養豐富的飯,而不必再費神去捉魚,也不必離開它的巢,使幼鳥失去保護。
雌螳螂那種喜食同類的可怕習性,更是人們所熟知的。螳螂是食肉的大昆蟲,它們一般吞食比它們小的昆蟲,如蒼蠅等,但它們會襲擊幾乎一切活的東西。交配時,雄螳螂小心翼翼地爬到雌螳螂背上。雌螳螂一有機會就會把雄螳螂吃掉。首先把頭咬掉,這發生在雄螳螂接近時,或在剛一爬上去之后,或在分開之后。
按理說,雌螳螂似乎應等到交配完之后,再開始吃雄螳螂。但腦袋的丟失,似乎并不會打亂雄螳螂身體其余部分進行交配的進程。的確,由于某些神經抑制中心位于昆蟲的頭部,把頭吃掉可能反而會改善雄性的性活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倒不失為一種額外收獲,主要的收獲是雌螳螂飽餐了一頓。
雖然這些同類相食的極端例子同我們的定義很契合,但是,“自私”這個詞就未免有點輕描淡寫。對于南極洲企鵝的那種所謂膽怯的行為,我們也許更能直接地寄予同情。可以看到它們佇立在水邊,由于有被海豹吃掉的危險,在潛入水中之前躊躇猶疑。只要有一只先潛入水中,其余的就會知道水中是否有海豹。自然沒有哪一個肯當試驗品,所以大家都在等,有時甚至相互往水中推。
更為常見的自私行為,可能只不過是拒絕分享某些珍視的東西,如食物、地盤或配偶等。現在舉一些明顯的利他性行為的例子。
工蜂的刺螫行為是抵御蜂蜜掠奪者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執行刺螫的工蜂是一些敢死隊隊員。在刺螫這一行動中,一些生命攸關的內臟通常要被拖出體外,工蜂很快就會死去。它的這種自殺性使命可能就把蜂群儲存的重要食物保存下來,而它們自己卻不能活著受益。
為朋友獻身顯然是一種利他性行為。但為朋友冒點兒風險,也是一種利他性行為。有許多小鳥在看到捕食類飛禽,如鷹飛近時,會發出一種特有的警告聲。鳥群一聽到這種警告聲,就采取適當的逃避行動。非直接的證據表明,發出這種警告聲的鳥使自己處于特別危險的境地,因為它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了自己身上。這種額外風險并不算大,然而按照我們的定義,乍看之下至少還稱得上是一種利他性行為。
動物利他行為中,最普通明顯的例子是父母,尤其母親對其子女所表現的利他性行為。它們或在巢內,或在體內孕育這些小生命,付出巨大代價去喂養它們,冒很大風險去保護它們免受捕食者之害。舉一個具體例子,許多地面筑巢的鳥類,當捕食動物,如狐貍等接近時,會上演一出“調虎離山計”。母鳥一瘸一拐地離開巢穴,同時把一邊的翅膀展開,好像已經折斷。捕食者認為獵物就要到口,便舍棄那個有雛鳥安臥其中的鳥巢。在狐貍的爪子就要抓到母鳥時,它終于放棄偽裝,騰空而起。這樣,一窩雛鳥就可能安然無恙,它自己卻要冒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