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好的政策落實好,讓老百姓既能生得起,還能養得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日前,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這再次引發世界關注。
在更大的層面上,這種轉變,意味著中國政府,正在面臨一種更為深入的改革訴求;一種更為全面和制度化的政治改革:以人口為核心,輻射到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
可以生得出了
此次全面放開二孩生育的背景是,中國人口形勢已發生歷史性轉變。這些變化包括生育率進入超低水平,以及性別比失衡、老齡化和少子化等。其中,生育率過低成為談論最多的問題之一。
之前,國務院組織開展的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認為,中國人口總量峰值應控制在15億人左右,婦女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最新一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中國生育率已降至1.18的低水平,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和東亞鄰國。
老齡化也成為困擾中國的一個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人2.1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5.5%;65歲以上人口數為1.37億人,占比10.1%。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15歲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連續三年下降,僅2012年當年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就減少了345萬。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紅利是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今年前三季度及第三季度,中國GDP增幅均為6.9%。這是2009年6月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首次跌破7%。
“我國生育率已有20多年低于實現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即平均每對夫婦生育至少兩個孩子),多年處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國家行列。”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說,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已經開始減少,年輕勞動力出現急劇萎縮,同時養老負擔加大。
顧寶昌說,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有利于優化人口結構,增加勞動力供給,減緩人口老齡化壓力;有利于提高家庭抗風險能力,增加未來勞動力的供給和緩解老年扶養負擔;有利于擴大國內需求和經濟平穩增長,煥發社會活力和增強創新能力,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中央黨校經濟學者周天勇分析,人口和勞動力成本是中國目前出現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通過對中國1974年到1994年人口增長變動數據與1994年到2014年經濟增長數據的相關性分析,周天勇發現二者高度相關。“人口結構中嬰幼少青年等人口比例的快速下降,影響國內的投資消費,進而使經濟下行。”他指出。
人口出生率與股市、房地產市場、經濟繁榮度緊密相連。專家們認為,老齡化加速、少子化嚴重的當下中國,正需要這樣一次嬰兒潮,為未來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帶來持久動力。
生不生得起
普遍放開二孩之后每年新增加人口會怎樣變化?會否形成人口堆積?對此,北京大學社會系教授陸杰華指出,政策落地會從明年陸續開始。因此影響可能會集中產生在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期間。
“有數據估計增長在每年300萬到500萬。這只是某些年份可能會達到,生育意愿釋放以后,不會長期是這個數字。其中2017年的增長可能是峰值。”陸杰華指出,畢竟對于“70后”來說是最后一次機會,他們可能會比較急迫,盡快享受政策利好。“但實際上從總體、長遠來說,盡管個別年份會有一些出生堆積,比較難改變我們低生育率的現實。”
陸杰華估算,年出生人口峰值在2017年會達到2300萬左右,但這樣的水平預計只會持續一兩年,很快就會回歸走低。這是因為生育的主體是80后、90后,少生的觀念已經成為他們的主流思想,他們的生育更加理性。
2014年,“單獨二孩”政策在全國范圍落地,此前有關部門擔心的“新一輪嬰兒潮”并未出現,全年出生人口僅比上一年增加了47萬。
根據國家衛計委的統計,截止到2015年5月底,全國1100多萬單獨夫妻僅有145萬申請再生育。“全面二孩的放開,直接影響人口結構,但這其實是一個被動型政策,由民眾來決定是否要二孩。”中銀國際策略分析師張曉嬌說。
張曉嬌認為,育齡夫妻的經濟壓力,是放開“單獨二孩”卻未出現生育潮的重要原因。
有媒體曾統計出在城市中撫養一個孩子的賬本:
一個嬰兒每個月的奶粉錢支出將近1500元,尿不濕每個月要500元,再加上孩子的衣服或其他消費,每個月的支出在2500元左右。照此計算,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兩三年花費也得5萬元到8萬元。若是家里請了照看孩子的保姆,費用還不只這些。北京一個育兒嫂的月工資至少也得在4000元以上,一年差不多5萬元。
一項調查結果顯示,一個孩子的高中花費總額4萬元,大學的花費總額9萬元,碩士花費總額是6.6萬元,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學習生活費用總計少說也要30萬元。
在這本賬簿面前,許多想生二胎的年輕人都望而卻步了。
怎么生得好
“入園難”、“就業難”的現實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國很多家庭,只有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才能使生育政策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陸杰華指出,全面放開二孩政策出臺之后,相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必須盡快跟上。首先是公共衛生資源,其次是教育,再往后是就業。
一方面,加大人口再生產科學性、必要性、重要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宣傳教育力度,引導民眾顧全家庭發展、國家建設大局的需要,將不想生育孩子、只生一個孩子的不恰當態度和選擇,轉變到我要再生育、至少生兩個孩子正常意愿上來。
另一方面,加大以“優孕優育、優生優教”為核心內容,以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根本目的的科學育兒普及工作力度,持續不斷地解決好新生代身心健康、大腦正常的“孕生養育教”等難題;加大政府衛生計生公共服務力度,啟動中央和地方攜手扶持或獎勵再生育的政策,以此降低養育孩子成本,減輕家庭生育負擔。這些舉措,都是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題中應有之義,需要兼而顧之。
這其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的“全面二孩”政策的公布,教育可能面臨極大的挑戰。2008年前后,我國進入了第四個人口出生高峰,特別是在實施“單獨二孩”政策后每年增加近百萬新生兒。而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意味著新生兒數量還會在此基礎上繼續上升,隨之帶來的教育需求也會明顯增加,教育的提前布局成為一個戰略課題。
近年來,一些地方由于受到周期性生育高峰和外來人口持續增長雙重因素的影響,已經進入小學入學人數迅速增長期,教育承載能力不足問題開始顯現,保證孩子“有學上”一時間成為困擾地方政府的一件難事。如何在現有的教育資源配置基礎上新建和改擴建學校,是新的教育規劃布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教育的質量結構提出新的挑戰。應當看到,人們不會僅僅滿足于讓孩子“有學上”,讓孩子“上好學”才是一個最根本的訴求。因此,面對“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特別是在當前中小學“大班額”現象仍然非常突出的情況下,除了要通過新建和改擴建學校來保證學位,包括師資隊伍建設在內的內涵建設也要同步跟上,這是保證讓孩子“上好學”的一個關鍵要素。
“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隨遷子女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對于流入人口集中的地區而言,除了“二孩政策”可能帶來的戶籍人口出生率回升,還會面臨新型城鎮背景下隨遷子女就學需求的持續增長,多重因素疊加將使得這些地區教育資源不足問題更加突出。因為教育資源不足使得隨遷子女無法更好地在流入地接受教育,人們的這種擔心并非多余。而防患于未然的最好辦法,就是這些流入人口集中的地區在規劃教育布局時,將隨遷子女的教育需求納入其中。正如專家所說,“如何把好的政策落實好,讓老百姓既能生得起,還能養得起,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京華時報》2015.10.30、《南都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