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在“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豐富中美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內容和機制建設,防范美國利用中國與鄰國的矛盾來惡化我國周邊環境的企圖。
10月10日,朝鮮舉行隆重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活動,紀念勞動黨成立70周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9日一天之內,國家主席習近平給朝鮮勞動黨第一書記金正恩發去賀電,還委托轉交親署函;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率中共代表團出席慶祝活動,并對朝鮮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專程到朝鮮駐華使館出席慶祝活動,引發極大關注。
隨后的10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東京會見了出席中日第二次高級別政治對話的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雙方在會見中均表達了希望即將舉行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取得成果的意愿。分析人士認為,東北亞國家加強溝通與合作不僅有利于本國,更對東北亞乃至世界的安定、繁榮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中朝關系的“變”與“不變”
在外界和媒體并不看好中朝關系走向之際,中朝卻開展了如此高規格的外交互動,意義重大。
首先,中朝最高領導人再次強調要繼承中朝傳統友好關系。習近平在親署函和賀電中分別說道,“我們愿同朝鮮同志共同努力,把中朝友誼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為維護地區乃至世界和平穩定發揮積極的建設性作用”。金正恩在會見劉云山時說:“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總書記留給我們的最大外交遺產就是朝中友好。把這一寶貴財富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是朝鮮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立場。”可見,中朝傳統友誼是非常牢固的,雙方都不會輕易拋棄。
其二,標志著中朝關系已經走出所謂的“低潮”期。所謂的“低潮”發生在金正日去世后,特別是2013年2月朝鮮第三次核試驗之后,所謂的“戰略負資產”論、“棄朝”論等在這一時段集中爆發。當然,上述毫無戰略遠見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此次中朝高規格的外交互動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中國是不會“棄朝”的。
其三,發展中朝關系是中國黨和政府長期的戰略方針。習近平在給金正恩的親署函中說:“中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朝關系,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把握中朝關系發展,堅持維護好、鞏固好、發展好兩國關系。”金正恩在會見劉云山時說:“朝方愿同中方繼續保持高層密切交往,加強各領域交流和務實合作。”
其四,中朝能管控好分歧,朝核問題不會影響中朝關系大局。雖然,朝鮮已將“實行經濟建設和核武力建設并舉”的方針寫入黨章和憲法,但是,金正恩在當日閱兵儀式上的講話中并沒有要加強核武力建設的內容,這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其五,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豐功偉績是見證和傳承中朝友誼的重要載體。10日上午,劉云山參觀了朝鮮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展廳,深切緬懷65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歷盡艱辛,贏得勝利的光輝歷史。11日上午,劉云山專程趕赴安州祭掃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陵園,并在祭掃活動上發表講話,向長眠在朝鮮大地上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英烈致以沉痛悼念。劉云山說:“在朝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紀念設施,記錄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生死相依、浴血奮戰的卓絕歷史,是見證和傳承中朝友誼的重要載體。”
總之,中朝關系的“變”是指在中朝傳統友好關系中匯入時代的元素,如合作、發展、共贏等理念,也不回避雙方的分歧。中朝關系的“不變”是指中朝友誼的基石牢固,發展中朝友好關系的共識不變,大局不變,方向不變。
中日韓的結與解
之后的10月14日至15日,2015年東北亞和平與發展濱海論壇在天津召開。眾多關注東北亞地區形勢的政商學界人士為戰爭陰影時隱時現的東北亞地區的發展路徑出謀劃策。
與到會的許多同行一樣,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對當前局勢有贊有彈。他提到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上裁軍30萬的宣告,“我認為這一決定值得贊賞,近鄰各國都應該向習主席的這一理念學習”。
與此同時,鳩山由紀夫對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提出了嚴厲批評。他說,安倍政權正在修改憲法解釋,推行新的安保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加大了卷入戰爭的風險。日本不應該把自己的目標定位于一個能夠發動戰爭的國家,而是成為一個不去參與戰爭的國家。
就在同一天,安倍晉三在日本首相官邸會見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時,表示會努力使近期將在首爾舉行的日中韓三國領導人會議取得重要成果。
如何趨利避害,使中日韓三國在健康的軌道上持續發展?韓國NEAR財團理事長鄭德龜10月15日在韓國《中央日報》網站上發表文章,分析了中日韓三國國民心中存在“疙瘩”的原因。在過去數十年間,東北亞三國的經濟關系的緊密性逐漸提高,生存關系和產業關系的互補性深化。各個產業附加價值的鏈接結構也彼此復雜地纏繞在一起,且地區內的文化和藝術交流、旅游和教育等交流和社會之間的交流也變得更加活躍,知識生態界也正在加速融合。
鄭德龜認為,雖然經濟和社會如此緊密相聯,東北亞的安保矛盾卻更加高漲,國民感情之間的鴻溝也在逐漸加深,這是因為各國未能形成地區共同的價值觀。從歷史上來看,三個國家既沒有為對抗共同的敵人而戰,也沒有地區內部的聯合防衛意識。并且由于對不幸的近代史的深刻記憶,歷史問題的政治化等傾向非常明顯。
新形勢下中國的戰略選擇
東北亞地區是我國周邊外交和大國外交的交匯之地。如何經營好東北亞地區的周邊環境,實現與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是我國外交必須面對的課題。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主持召開的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為我國如何在新時期開展有效的周邊外交指明方向。我國在對外交往中應時刻秉持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東北亞地區匯聚著中日韓等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的經濟體,隨著俄羅斯發展戰略重心的東移以及朝鮮國內經濟政策的變化,這一地區正迎來實現區域合作快速發展的新機遇。我們所實施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不但能夠使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更加充實,也能夠加速中韓自貿區建設,加強中朝、中日關系,為我國營造穩定的周邊環境。同時,我國所提出的“一路一帶”戰略構想也能為東北亞國家加強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新的路徑。東北亞在地理位置上扼守著“環日本海經濟圈”以及通向北極新航路的鄂霍次克海。中俄日韓等國都是海洋大國,通過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務實合作,加快圖們江流域的國際開發,我們可以將東北亞地區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隨著2014年美國經濟逐漸走向復蘇以及奧巴馬總統失去對參眾兩院的控制,美國未來必然會在這一地區投入更大的精力,這也將給中國帶來更大的戰略壓力。為此,中國應在“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豐富中美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內容和機制建設,防止因美國國內政治、經濟形勢變化而給中美關系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同時也要防范美國利用中國與鄰國的矛盾來惡化我國周邊環境的企圖。
二戰之后形成的國際秩序是東北亞地區和平發展的基石。隨著日本逐步解禁集體自衛權和國內政治勢力日趨“右傾化”,這一秩序正在遭受嚴峻的挑戰。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中俄美朝韓在這一問題上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我們應當利用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與相關東北亞國家共同維護二戰之后形成的地區秩序,推進東北亞地區安全環境建設,以此彰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與作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中國夢”的實現搭建一個有利的平臺。
這些清醒的戰略判斷,錨定了戰略大趨勢的發展方向,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決心不會動搖,中國堅持共同發展的理念不會動搖,中國堅持促進亞太合作發展的政策不會動搖。
(《中國青年報》2015.10.16、新華網2015.1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