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世界經濟面臨的棘手問題是多重復雜因素綜合導致的,中國經濟下行和金融市場波動固然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不能把當前世界經濟的波動都歸罪于中國。
世界經濟似乎又進入了一輪動蕩周期。在國際經濟界極力呼吁的“強大的政策組合”當中,中國所應作出的貢獻不容低估。
世界經濟分化波動,中國難辭其咎?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勻速增長的“新常態”。
由于中國經濟保增長的壓力顯著增大,“中國經濟崩潰論”在國際上再度甚囂塵上。但事實上,中國經濟增長仍然處于合理區間。這樣講的主要根據,一是中國政府可用于宏觀調控的政策工具還很多,財政、貨幣政策仍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二是中國的就業狀況并沒有出現惡化,勞動力成本還在繼續攀升,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沒有結束。三是中國經濟仍然擁有不少增長亮點,比如,外商直接投資(FDI)仍是正增長,顯示國際資本仍然看好中國市場。這些都說明,經過前一階段連串的保增長措施,中國經濟的企穩跡象在不斷增多。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業不興那業興”,“一旦超出合理區間的跡象出現,將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這不是空話”。
中國仍不失為負責任的經濟大國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經濟降速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就沒那么高了,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如今,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到30%左右,每年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突破10萬億美元規模,是世界經濟增長當之無愧的最重要火車頭。
數據表明,目前中國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全球體系中的資源能源和原材料提供者是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中東、非洲國家,消費的主力軍則是西歐、美國和日本。在這樣一個結構中,消費是最終拉動力,這是全球經濟波動的總體格局。
今天世界經濟面臨的棘手問題是多重復雜因素綜合導致的,中國經濟下行和金融市場波動固然產生了一定影響,但并不是決定性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都有責任、都有問題,不能把當前世界經濟的波動都歸罪于中國。中國的股市、匯市再怎么波動,但由于引入或設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等制度和方式的時間并不長,且人民幣尚不可完全自由兌換,因此中國股市、匯市對國際市場的影響終歸有限。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前些日子是發生了明顯貶值,但相較于過去十年累積50%的升值幅度還很狹窄,較之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的表現仍是好的。總體而言,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在經濟政策上的表現稱得上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中國必須“背水一戰”
當前世界經濟的復雜性也表現為規則之爭加劇。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完成以及美歐之間的“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和日歐自貿協定談判也在加緊進行,將意味著發達國家地區將在全球率先進入經濟一體化的實質狀態,這將對中國等大型發展中經濟體產生很大的競爭壓力。
面對新形勢下全球貿易與投資體系變革、國際金融治理結構調整等方面蘊涵的巨大不確定性,中國必須加快新一輪改革開放步伐,加快構筑開放型的經濟體系,以贏得主動。
中國要以更加積極主動、包容理性的態勢參與世界經濟事務,影響國際規則的制訂和演變。面對西方國家壟斷國際經濟規則制訂權的企圖,要推動發展中國家加強聯合與協作,提升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發言權,這是一個需要不斷加大投入的基本方向。
(《世界知識》201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