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老大”意識決定了美國無法在南海方向“示弱”,不能丟了面子。無論對內對外而言,美國都亟須在南海上演一場好萊塢式的大戲。
早在今年5月上旬,就有美國媒體透露,“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已經要求他的部下考慮介入南海的選項,其中就包括派遣軍艦和偵察機進入到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島礁12海里以內范圍。”美國《紐約時報》10月12日報道,美國已知會其亞洲盟友該國軍艦駛入南海進行巡邏的具體計劃。隨著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日漸對中國有些無計可施,國內外某些壓力日益增大,美軍進入12海里的可能性正在不斷增大。
美“航行自由”是什么
自2015年以來,圍繞中國南沙島礁擴建工程,美國已撇下在南海問題上“不選邊、不站隊”的“虛偽中立的外衣”,從幕后走向前臺,動用外交、輿論、國際法及軍事等手段直接向中國發難。其中,最過火的莫過于宣稱美國海軍艦機將進入中國控制島礁的12海里內進行“航行自由”宣示。
近日,美國國防部的匿名官員透露,美國海軍預計將在2周內進入中國最近在南海實施建設工程的島礁的12海里以內,并聲稱此項行動或即將得到白宮的授權。
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到底是什么?它在多大程度上是針對中國而來,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國整體軍事戰略的體現?
其實,“航行自由”行動是美國軍事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美軍已經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幾十年。只要美國認為某個國家或地區作出了“過分”的海洋權益聲索,它就要對這個國家進行“航行自由”宣示,而這一宣示的“受害國”既包括與美國關系不佳的國家或地區,也包括美國的盟友。
例如,根據美國國防部信息,2013-2014年度,美國針對以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航行自由”宣示:阿根廷、巴西、中國、厄瓜多爾、印度,印尼、伊朗、利比亞、馬來西亞、馬爾代夫、尼加拉瓜、阿曼、秘魯、菲律賓、韓國、斯里蘭卡、中國臺灣、委內瑞拉、越南。其中,菲律賓和韓國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盟友。可見,“航行自由”是美國軍事霸權戰略的體現,是其揮之不去的“霸權習慣”。
就美軍這次的南海“航行自由”宣示,涉及兩個關鍵問題。首先,這次行動是屬于美軍常態的“航行自由”范疇,還是專門羞辱中國的“炮艦外交”?其次,這次行動只是針對中國的島礁擴建,還是針對所有南海聲索國的島礁擴建?美軍打著國際法(具體說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旗號而來,但如果針對的只是中國,而繞過比中國更早進行島礁擴建的越南、菲律賓和馬來西亞,那它就明顯喪失了在南海爭端上的中立立場,與其“維持中立”的官方立場不符。
專家認為,美國最有可能以常規“航行自由”宣示的方式進行這次行動。在中東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在亞太軍事挑釁中國只會無謂消耗美國本就捉襟見肘的戰略資源。
美“進入12海里”實屬霸權訴求
事實上,美軍“進入12海里”有三大霸權訴求:
首先,是為了鞏固其在南海地區霸權的地位。近年來,中國依然致力于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奉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但更注重“維穩”與“維權”的平衡,在主權相關問題上立場愈發堅定。而美國將南海當成是與中國“掰手腕”的重要區域,極不愿意看到中國在南海有所作為,認為中國的終極目標是在亞太地區取美國而代之。中國南沙島礁擴建工程更是被美國視為改變游戲規則和力量平衡的重大動作,美國采取“航行自由”宣示行動在內一切措施,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就是為了阻止中國在南沙島礁的進一步軍事化,特別是要確保中國不在島礁上部署先進武器。
其次,是為了捍衛美國例外式海洋霸權的規則。美國國會尚未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但卻經常對其他國家是否遵守《公約》指手畫腳,在航行自由問題上,美國有個“航行自由宣示計劃”,意在通過軍事和外交行動打壓其他沿海國的“過分海洋主張”,該計劃并不符合國際法,完全是美國在《公約》制度之外另起爐灶的產物,其實質是希望弱化或削弱各沿海國的主權主張以擴大公共海洋空間,為美軍在他國周邊進行測量、監聽、偵察等非法活動提供便利。具體到南海,該地區的航行自由一直不存在任何問題,中國島礁擴建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為該地區提供包括航行自由在內的國際公共物品。美國醉翁之意并不在航行自由問題,而是希望通過炒作該問題,推動航行自由行動來削弱中國在南沙島礁附近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歷史性海洋權益主張。
另外,也是為了維護其作為海洋霸權的臉面。美國的國內國際環境、長期的“老大”意識決定了美國無法在南海方向“示弱”,不能丟了面子。無論對內對外而言,美國都亟須在南海上演一場好萊塢式的大戲。
美軍常規“航行自由”行動的國際法基礎是《公約》中的“無害通過”原則,即船舶(包括軍艦)通過沿海國家12海里領海不能威脅到這些國家的和平、良好秩序與安全。用“無害通過”原則處理美軍“航行自由”宣示,我們是否吃虧了呢?的確,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要求外國軍用船舶進入中國領海須經中國政府批準。
但如今,中國實力的快速增長,中國具體的軍事政策似乎正在向國際通行的“無害通過”原則靠攏,即“無害通過”無需相關國家的批準。中國軍方變得更加自信,也有膽氣進入到美國海域還以顏色。因此,對于應用國際通行的“無害通過”原則處理南海事宜,我們也不必覺得吃虧。
若美軍逼近南海島礁,中國如何接招
就力量對比來看,中美各有優勢。在海上,南沙島礁附近海域水文條件復雜,并不適合大型船只巡航。若美軍通過臨時部署的方式執行該任務,難以逃脫中方的監控,中國必然會相應增加在相關海域的力量存在。
空中的形勢有所不同。一方面,由于南沙島礁上的機場還未建成,中國海南島附近的機場遠不如美軍在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地區的機場近便,一旦有事,中國飛機的馳援效率不如美國;另一方面,飛越南沙島礁的時間很短,應對窗口期有限,除非中國有飛機恰好在附近空域巡航,否則,遠處空域或機場上的中國空中力量幾乎無法對此做出快速反應。
對美國而言,海上進入與空中進入各有利弊。海上進入遭到攔截的可能性高,但勝在持續時間長,“演出效果”更好。空中進入容易實現,但滯留時間短,效果很可能達不到預期,而且風險更高。軍事專家尹卓表示,美國瀕海戰斗艦只有3000多噸,在碰到中國在南海維權的執法船或艦艇時,其噸位上不占優勢,若遭遇撞擊,其艦艇會嚴重損壞。從安全角度考慮,美國可能會派大型艦艇,如8000-9000噸級的阿利伯克級“宙斯盾”艦進入到中國南海島礁12海里范圍內。
為了應對美軍可能的進入,中國無疑應加強對南沙島礁及附近海空的日常巡航和管控,適當強化力量部署,嚴密監視美海空兵力的動向,并視情況采取針對性措施。
若美軍艦機真的進來了,中國的臨場反應應視情況而定。如果對方只是偷偷地來,或是打擦邊球式快進快出,沒有其他挑釁性動作,那么斗爭的重點實際上在輿論及外交層面,中方的主要任務是監視取證,以警告威懾為主。
若美國艦機大張旗鼓地逼近相關海域,中國可以采取音頻警告、航向管制、緊貼跟隨等強制性措施進行驅離,并根據美方的反應籌劃進一步行動。
只是,既然美國人是為了宣示,第一種進入方式的象征色彩多少會讓他們有些底氣不足,有違美軍行動的初衷,意義不大。因此,美軍采取第二種方式進入的可能性更大。
在此過程中,可以確定的是,無論是美國的進入還是中國的反進入,都會非常克制,因為雙方都不希望因此導致對抗升級。問題是,雙方軍事力量在保持克制的同時,還得向世界展示堅強的決心和意志,這就使得對局勢的掌控變得困難。鑒于中美南海摩擦已經演變成一場涉及雙方權利、規則和榮譽在內的綜合博弈,雙方都很難讓步,美軍進入南沙島礁12海里恐將引發中美對抗升級。即便美軍成功在中國來不及有實質反應的情況下完成了“航行自由”宣示行動,結果也絕非美國所愿。美軍的此類行動必然激發中國強化在南沙島礁及附近海域的力量部署,加強對美軍艦機的反制,由此,雙方可能在南海進行長期對峙。
(《國際先驅導報》2015.10.16、澎湃新聞網2015.1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