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開會議,確定第十八屆五中全會將于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開。從明年開始到2020年,我國將進入“十三五”時期。“十三五”規劃到底跟普通老百姓有什么關系?它將會影響我們未來生活的哪些方面?
從明年開始到2020年,我國將進入“十三五”時期。2020年,這一年份可不普通。按照黨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這一年正是中國第一個百年夢想實現的時間節點。
“十三五”規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關鍵時期的關鍵規劃。它是中華民族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沖刺、奪取勝利的規劃;它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后,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軍——夯實基礎、順利銜接的規劃。
對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劃時代的規劃,執政黨寄望之重,人民殷盼之切,自不待言。
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定了多個五年計劃或規劃。十六大提出本世紀前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因此“十三五”規劃可以說是重要的節點規劃,是中國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階段性目標的藍圖。
2014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監測公報數,中國還有7017萬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僅剩六年時間要實現全部脫貧。近一段時間對這組數據進行了分解,六年時間7000萬,每年要減貧1170萬,平均每個月要減貧100萬。
距離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時間節點,只有5年時間。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就是沖刺收官階段。
對于咱百姓的生活,“十三五”也是至關重要。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要堅持“六個必須”。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的。而其中“第一個必須”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p>
發展:轉型升級唱主角
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中國經濟發展路徑也在發生轉變。近兩年來,轉型升級、調結構已成為與中國經濟匹配度最高的詞匯。
近日召開的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我國發展不斷提供強大動力和有效保障。
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的轉型壓力空前巨大,這是因為在過去十多年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內外雙重紅利——人口紅利和全球化紅利都開始衰竭,導致過去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變得不可持續。”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對本報表示。
章俊認為,要避免發展中國家普遍碰到的“中等收入陷阱”問題,中國經濟必須在“十三五”期間,在經濟轉型的同時維持中高速增長。在勞動力供給和資本邊際產出下降的背景下,通過加大改革力度來提高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將成為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
從高層表態來看,轉型調整將占據“十三五”規劃的大量篇幅。今年5月27日,習近平在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首次闡述“十三五”規劃總體框架,并提出“十大目標”。相比“十二五”規劃,“調結構”、“促創新”順位提前,對應的則是向服務業經濟轉型、工業升級、新經濟崛起的重要方向。
針對這些變化,劉培林表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必須在轉方式上取得重大進展,必須是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發展,是科技進步貢獻率大幅上升的發展,是“四化”同步、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的發展。概言之,發展必須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而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
影響:十大領域成突破點
保持經濟增長 ?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問題,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推動經濟總量上臺階。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著眼于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在穩定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產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改革體制機制 ?圍繞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的體制機制障礙,全面深化改革,增強改革意識,提高改革行動能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
推動協調發展 ?協調發展、綠色發展既是理念又是舉措,務必政策到位、落實到位。要采取有力措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加快欠發達地區發展,積極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解決好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推進扶貧開發 ?采取超常舉措,拿出過硬辦法,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用一套政策組合拳,確保在既定時間節點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
(《人民日報》2015.10.15、《環球時報》2015.10.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