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人在聯合國的職員比例少,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聯合國機構中的中國事務和中國元素逐漸增多,很多部門主動希望接收中國人,以幫助協調中國與機構間的關系。
中國人“只占聯合國職員的1%”
2013年8月13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任命來自中國的徐浩良為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由此,徐浩良成為目前非中國政府委派的最高級別的聯合國中國籍官員。
1993年,徐浩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讀書時,在UNDP一個部門找到了一個實習崗位。實習結束后,他獲得了一份15天的聘用合同,之后續了15天,后來又延長到30天,再延長到3個月。通過不斷續簽短期合同,逐漸在聯合國站住了腳。
徐浩良說,當時選擇這條發展道路的中國人非常少。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負責教育事務的助理總干事唐虔說:“我去教科文組織之前,那里幾乎沒有中國籍官員,都是翻譯和打字員。”
正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籍聯合國職員一直是以政府委派為主。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一位官員說,2006年前,就設在教育部的中國教科文全委會所知,主要有兩種途徑成為聯合國國際職員,一是參加國際應聘,基本上是中高級職位,另一種是青年專業人員選拔,但這兩種途徑“成功率非常低”。
在中國籍聯合國職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借調的方式在工作——中國出錢派人赴聯合國機構工作,不占用聯合國編制與費用。
由于既能增加中國職員,又能為聯合國節省經費,因此,以這種方式在聯合國工作的中國職員比例可謂不小。前聯合國高級政務官萬經章曾對他在聯合國時的這一數據作了統計:當時中國占用聯合國地域分配員額的60多人中,中國政府借調人員達到10人左右。
趙毅的聯合國初體驗,便是以借調形式進行的。2013年10月,趙毅成為世衛組織辦公廳負責中國事務的職員,并負責為總干事提供相應的政策建議——相當于總干事顧問。但在聯合國組織內,像趙毅這樣的中國籍職員,如今依然是少數。中國在聯合國官員人數總體偏少,“大概只占聯合國職員的1%”。
聯合國開始主動希望接收中國人
不過,近些年,隨著中國影響力的增強,聯合國機構中的中國事務和中國元素逐漸增多,很多部門主動希望接收中國人,以幫助協調中國與機構間的關系。
聯合國對中國職員有需求,與此同時,為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工作,也開始成為諸多年輕人的職業選擇。
徐浩良說,他們招的實習生中,中國學生非常多。
一位在聯合國工作的中國職員說,聯合國的工作競爭很激烈,她有幾位在英文媒體工作的朋友想去,但苦于一職難求。
以2012年的“青年專業人才計劃”報考情況為例。當年,聯合國共收到來自79個國家、4.1萬人的簡歷,經過篩選,向其中5500人發放了準考證。而最終筆試、面試均合格,進入聯合國初級業務官員待聘名單的人數不足100人。與報考人數相比,錄取比例大約為410:1。
“中國專家專業上沒有問題,但語言上與國際接軌存在一些問題。”趙毅說。
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是英語和法語,因此,即便像趙毅這樣外語底子深厚的中國人,在表達的“藝術”上,和其他國家人員比還是有較大差距。
在美國讀過碩士、在原衛生部國際司工作了十年的趙毅自視“英語還可以”,但2009年來到世衛組織后才發現,工作中很多的細微問題,需要“意會”。這種“意會”,“要是跟不上,不主動接茬,就過去了”。
除了語言外,聯合國的工作方式和國內比,也有明顯差異。
在世衛組織,司長起草一個文件,所有人都可以提意見,“改得到處都是”。這與國內的情形太不一樣了。
但是,這些國際機構的工作匯報程序也很多,加之不同國家的人要慶祝節日、要休假,所以,難免出現輪流放假沒人管事的情況。
曾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工作的劉穎經常要跟中國的一些政府部門溝通。她發現,有時候中國政府做的比聯合國機構還快。
在此工作需要極好的“平衡術”
聯合國的工作經歷,顯然對這些中國籍雇員的思維有很大影響。
從教育部借調到教科文組織總部之前,余小華對非洲的印象基本就是“落后”,但后來接觸多了便發現非洲也大有不同。比如,非洲受不同的殖民文化影響,有法語區、有英語區。之前,她認為殖民者對非洲主要是物質侵略、掠奪。但后來她發現,殖民者對非洲影響最大的還是思維。
“法語非洲的國家精英都是法國人培養出來的,他們都是在法國接受的高等教育。”余小華說。
在不少中國人的想象中,非洲人對殖民者“應該是恨的”,但后來她發現并非如此,“當然,老派的非洲精英會告訴我造成這種現狀的其實是殖民者,但是他們卻不會對歐洲人說這些。”
在這個極為多元的平臺上工作,需要極好的“平衡術”,因為工作中隨時可能會觸及國家利益。過去三年,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先后迎來了20多個國家的90多位實習生。
在教科文組織非洲處,余小華發現,一些會議免不了涉及非洲的不穩定國家,甚至一個國家會有兩個聲稱自己才是主權代表的組織,像這樣的國家一般“就不要安排在一起”,或者“不邀請有爭議的人到會場”。(《瞭望東方周刊》齊岳峰、姜天晨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