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蜜糖罐般環境里長大的獨生子女將來某一天可能成為孤家寡人。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連日來新聞媒體對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有1.5億個獨生子女家庭出現了贍養累,被贍養難的現象。
“421”的家庭結構抗風險能力弱
據相關媒體報道,我國獨生子女政策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實施以來,大部分獨生子女進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當下他們面臨贍養4-6位老人、撫養孩子和激烈工作競爭的“三座大山”壓力。
國內有關組織發布調查報告說,當前我國15歲-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1.9億。其中,每年還新增“失獨家庭”7.6萬個,已有200萬老年人因無子女面臨巨大的養老、醫療、心理等方面的困難。
按照3人/家庭的規模計算,國內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的人口有4.5億多,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事實上,考慮到祖父母輩,獨生子女家庭涵蓋的人口比例更高。
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指出,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與多子女家庭相比更加脆弱,風險度更高。“421”的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在中年之后背負巨大的壓力。現實中,很多獨生子女的收入水平根本買不起房子,更不要說去贍養父母與負擔小孩的教育、生活等各種開支。一部分年輕人,除了沒日沒夜地工作外,別無選擇。
就獨生子女的父母來說,只有一個孩子,意味著更有可能更早“空巢”,老來孤獨居住。一旦出現傷病,一個孩子所能提供的資金和照料都相對有限。“421”的家庭結構將使年少時飽嘗寵愛的獨生子女們在中年之后背負巨大的養老壓力。
獨生子女本人,也存在一定的養老風險。一旦父母終老,自己再婚姻不幸,又沒有兄弟姐妹可以相扶持,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今天的年輕人將會“老不起”嗎?
調查顯示,作為“獨生子女”的一代,本該個體化意識最強的“80后”,卻遵循著傳統家庭代際關系的許多核心內容:比如在擇偶、就業和購買大件商品的決定權上,更愿意征求甚至聽從父母的意見;認為“子女要孝敬父母”的認同比例在各年齡組別中最高;和其余年齡組別相比,“80后”對父母的情感依賴性最強。
長期關注私人生活領域的人類學家閻云翔指出,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種全新的個體主義,以“80后”為代表,在這種道德變遷中,他們不再相信自己應該為保持傳統(如保持家庭血脈)而奮斗,卻會選擇傳統中可利用的部分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并且,隨著“80后”陸續為人父母,他們和父輩變得越來越像——前兩代人的一切努力就是為了讓第三代人接受最好的教育,找到最好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因為第三代的存在,使得前兩代人在情感上越來越近,甚至產生了傳統中國家庭生活中不受鼓勵甚至遭到壓抑的親密性。
“80后”為什么更“聽話”了?閻云翔認為,這是“80后”成年子女的“理性回歸”——公共生活沒有留給年輕人足夠空間,轉了一圈,發現還是父母靠得住,又回到了家庭當中。不難發現,“80后”缺少社會保障,也只能依靠父母。
在生育率低的國家,人們早就意識到,如果不是母愛爆棚,如果不是不期待回報,生育可不是什么自利的劃算的經濟投資,而是一次愛的旅行。那些高度自我或具有高度理性的人,就漸漸選擇了不生育。今天的生育率日益降低,這是“養兒防老”這一經濟功能從生育行為中撤退之后,人類真實生育意愿的體現。也就是說,人類的繁衍沖動和愛的富余能力,并沒有我們此前設想的那么“人皆有之”,沒有做好為人父母準備的人,將不再勉為其難地跳入“養兒防老”陷阱。
至此,可以看出來,“孝道”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是在掩護“養兒防老”的經濟功能。而婚姻呢,則主要是服務于女性的生育職能——只不過,人類無限延長了生育職能的任期,成為女性的“終身職業”,并且以愛情的名義剝奪不會親自懷孕的男性的性愛自由。可以想見,人類為經濟保障及繁衍后代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犧牲自由。然而,被奪走的,終究會報復性增長,那些被犧牲掉的自由,最終以施恩的姿態向子女加倍索要精神補償(服從、順服且孝順)或經濟回報——這也是代際關系緊張的另一個根源。
怎么化解這些問題呢?看上去短期內無解。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在未來十年,還會進一步進入深度老齡社會,而中國未來的老年人卻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新問題。今天的這一批老年人,如錢理群還可能以房養老,但在未來二三十年,房子是否還養得起老,則是有疑問的。
應兌現“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
有一部分輿論認為,要是多生一個就好了,就不可能造成這么多沒有子女的家庭與社會嚴峻的養老問題。既然是獨生子女政策造成的,政府就應承擔這份責任,況且收了這么多年的社會撫養費去哪兒了,怎么就不拿出來破解社會問題?
有網民說,剛開始實施計劃生育時,不是說好了由政府來養老嗎,現在怎么政策變了?在互聯網上,還有17.6%的人認為這是政府不作為的表現,35.2%的人認為要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機制。
這回連專家也紛紛認同部分網民的觀點。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龔志文博士認為,獨生子女養老問題,其實質是養老制度的缺陷。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系主任許琳、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等專家建議,建立合理的養老制度體系。
對此,《重慶時報》、《江淮時報》等媒體建議,政府應主動承擔社會養老問題的責任,兌現“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口號與承諾。部分輿論還指出,獨生子女的父母當年是積極響應黨和政府 “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的號召。他們進入老年階段后,國家和政府應尊重他們的歷史貢獻,關注和重視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
為避免獨生子女養老困境代代持續,全面放開二胎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這個問題不是放開二胎就能全部解決的,需要經濟社會與保障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人口總量增長和結構失衡等問題,實現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的長治久安。
(《中國青年報》、《新京報》、澎湃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