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一輩來說,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時代悲劇和信仰破滅,又是徹底被耽誤的一代,因此孩子成為他們唯一的信仰與希望。但這種觀念并不代表正確的教育,也不代表代際和諧。
“紅衛兵一代”又被稱為“被耽誤的一代”,他們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政治運動,在最應該好好讀書的年紀,陷入了集體狂熱。在那個沒有底線的時代,人性中最惡的一面也被激發出來,一個人可以批斗自己的父母師長,夫妻會互相舉報壓根沒影的事情以求自保。
與40后和50后“紅衛兵一代”相對的另一個世代,應該是70后和80后,即俗稱的“改革開放一代”,其中,70年代后期出生的那批人又可算是“第一代獨生子女”。
這代人非常復雜,經歷過物質匱乏和上山下鄉的父母對他們極為呵護,但也將自己未能實現的人生目標寄托在他們身上。他們享受了改革開放的各種好處,比如物質的極大豐富和資訊的高度發達,但同時因為所謂的“鐵飯碗”被打破,他們也面臨著比父輩更加殘酷的人生和職業競爭。他們是深受全球消費文化影響的一代人,更具獨立性和多元化的價值觀,但又與中國社會的某些現實格格不入。
如今的代際沖突,恰恰集中在變老的“紅衛兵一代”和他們的子女之間。
廣場舞為何爭議巨大
如果選擇一個代際沖突的最典型案例,當屬廣場舞。
近年來,關于廣場舞的沖突從未停息。許多人認為廣場舞噪音擾民,影響民眾生活,廣場舞大媽們也心懷委屈,認為健身是自身權利。
不過,基本沒有接受過公德教育的老人們很難明白,盡管自己放松身心鍛煉身體頤養天年的權利確實存在,但世界上并沒有那種權利可以無視他人權利,或者說權利自有邊界。
相比跳舞權,休息權和免于被噪音打擾的權利更應被保護,在發達國家的居民區,人們對噪音甚至是零容忍。但在中國,這種權利的邊界往往被忽視,甚至有人因為不堪其擾而賣樓搬家。
還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那便是廣場舞背后的集體意識,以及年輕時代對這種集體意識的反感甚至警惕。
老人們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方式進行鍛煉,而這種熟悉的方式恰恰來自他們年輕時代,即紅衛兵時代的表達方式。比如廣場舞習慣使用高音喇叭,這代人本身就有著諸多關于高音喇叭的記憶。“文革”十年,全國大大小小的機關、學校、工廠和農村都布滿了高音喇叭,并且強制播放,習慣了批斗會的他們也崇尚“誰大聲誰有理”,潛意識里有音量崇拜。
另外,紅衛兵習慣在公共場合集體活動,廣場舞也傳承了這一點。至于無視他人休息,甚至通過大字報方式強行占領停車區域或者其他公共區域,進而為了“搶地盤”大打出手,某種程度上也有當年的武斗遺風。
廣場舞更體現了老一輩對整齊劃一的迷戀。在他們的成長經歷中,個體性被完全忽視,人都被作為“集體一份子”存在,個性不被允許,甚至是異端。
另一個屢屢成為代際沖突焦點的則是倒地老人訛詐救助者,甚至引申成了“如今家里沒點存款的都不敢亂扶老人”的段子。
公交車也是代際沖突高發領域。天津曾有一位老人,因坐過站要求中途下車,遭拒后暴怒,拉扯司機,導致車輛失控,最終九車相撞。至于因讓座引發的沖突,更是屢見不鮮。
這些代際沖突的本質,其實是話語權的爭奪。不管成長過程中曾經遇到什么,每一代人都會有掌握社會話語權的一天,當他們老去時,也會對話語權盡力捍衛。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莫不如此。很多人都曾說父母年紀越長,便越固執,其實這就是對自身權威受到威脅的感知。
不可否認的是,在歷經政治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這代人,掌握社會話語權的過程簡單而迅速。因為成長期的物質教育缺失匱乏,他們對成果極為看重,對其維護也不遺余力,即使是廣場舞、公交車乃至超市排隊這種看起來極微小的領域。
家庭中的代際沖突
而除了社會上的沖突之外,在家庭中的沖突也愈發激烈。從普遍性上來說,40后和50后對孩子極為重視,幾乎傾注了所有的愛與精力,在物質上盡其所能。也正因此,面對下一代的質疑時,他們常常充滿委屈,認為自己付出了這么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回報。
這也可算是時代的悲哀,兩代人之間有愛卻不知如何去愛。對于老一輩來說,因為他們經歷了太多時代悲劇和信仰破滅,又是徹底被耽誤的一代,因此孩子成為他們唯一的信仰與希望。
他們盡力為子女提供物質資源,窮怕了的他們也無比重視物質,甚至有些貪官的腐化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子女。但這種觀念并不代表正確的教育,也不代表代際和諧。
兩代人之間的另一個巨大沖突是人生觀的差異。在叢林法則中成長起來的老一輩人,人生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因此對金錢、地位和鐵飯碗都極為重視,穩定和向上爬是兩大人生信條。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也從這種理念出發,強調功利主義。
但對于年輕一代來說,他們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盡管還遠遠不如西方開明,但人生選擇已經明顯多于以往。
但他們的人生選擇往往被老一輩視為不夠現實,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沖突。
逼婚也是家庭代際沖突中常見的一種,甚至成為逢年過節的保留話題。在這件事上,兩代人都自覺委屈。
老一輩認為關心子女婚姻天經地義,而且在他們眼中,婚姻是穩定生活的一大保障,年輕一代或者認為自己還年輕,一個人生活也很好,或者不愿將就,希望找到合適的。
因為歷史原因,中國人的普遍婚姻幸福度其實很低,許多人一輩子都不懂得何為愛,一輩子都不知道該如何營造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一輩子都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但當他們對下一輩談起婚姻時,卻如專家一般,可以講起結婚的千萬個好處,不結婚的千萬個壞處。
這說到底還是骨子里的控制欲作祟,一方面將結婚生子作為人生的某種目標追求甚至唯一追求,另一方面強制子女服從。當無法為自己生活做出選擇的子女表示不滿時,又會被指控為不孝,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了大量家庭沖突。
兩代人如何和解
“和解”是個流行詞,既然代際沖突存在,那么尋求和解也是應有之道。但問題是,如何和解?
談和解的文章很多,可惜多數都有和稀泥之嫌。還有一篇文章,將矛頭對準了批評老人者,認為因為某些老人的惡行,將所有老人都稱為壞人是不對的,進而指出代際之間的指責其實是一種年齡歧視。這些說法看似“理中客”,其實又犯了偷換概念和和稀泥的毛病。
如擾人廣場舞、公交搶座之類的老人惡行,確實不是所有老人所為。但我們更應看到,如功利主義、肆意干涉他人私權、無敬畏之心、不尊重知識等,在這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總或多或少存在。別的不說,那些一天到晚逼婚,使得年輕人過年都不敢回家的父母們,不就暴露了“非黑即白”(結婚才正常,不結就不正常)、肆意干涉他人的毛病嗎?
許多老人面對批評時,也會持此看法:“我們已經老了,你們年輕人不要挑剔我們,難道尊老是不應該的嗎?”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這類忽視對錯、一味和稀泥的思維始終是主流,這其實也是中國一度被動挨打的重要原因。
面對老人存在的問題,該糾正的還是要糾正。即使老人的價值觀和處事方式很難更改,我們也有必要告訴社會,某些行為是錯的。
這看似與和解矛盾,但卻是和解的第一前提。比如吐痰、插隊、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不走人行道等行為,是不是應該呼吁全社會的譴責,或者以適當手段懲處?
至于那些訛詐救人者的倒地老人,能否針對性進行立法?
和解的第二步是對話。根據我的了解,面對當下中國的代際沖突,很少有人采取對話態度。尤其是老人,往往認為自己應該無條件得到年輕人的尊重,如果是家庭間的代際沖突,更是認為子女不孝。
但代際關系的最理想狀態本就應該是對話和交流,雖然因為知識結構和觀念差異,溝通并不容易,但能正視代際沖突的存在,就是一個好開始,也是內省的前提。老人們應該放下架子,打破“年輕人不靠譜”、“年輕人是異類”的偏見,視對方為值得學習與合作的對象。
年輕人也應該正視老人的優點,并理解老人的缺陷。也只有平等對話,才能有效消弭代際之間的沖突。(文中內容和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騰訊·大家2015.10.22 葉克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