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平獎”令文化部乃至中國的名義卻被悄然綁架,它代表著一種落后而幼稚的世界觀,夾帶著民粹主義的私貨。這樣的鬧劇,該收場了。
日前,“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宣布將2015年第六屆“孔子和平獎”頒給津巴布韋總統穆加貝,以表彰他推動非洲的和平事業。同期入圍人選還有比爾·蓋茨和韓國總統樸槿惠等人。現年91歲的穆加貝從1987年接任津巴布韋總統一職,至今已執政28年。20世紀60年代,他曾作為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領袖,與白人統治政權進行游擊戰,被當時的非洲人視為英雄。但其執政期間,經濟癱瘓,反對派被鎮壓,歐美各國紛紛對其進行制裁,這位終身領袖飽受爭議。
不過穆加貝因該獎“微不足道”拒不領獎的新聞,更是將這出鬧劇推向了高潮。
屢被獲獎人拒領背后
津巴布韋總統發言人喬治·查拉姆巴確認,穆加貝拒絕接受“孔子和平獎”,因該獎項公信力存疑,且與中國政府并無關聯。查閱“孔子和平獎”歷屆的頒獎情況發現,拒領“孔子和平獎”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從2010年該獎項被設立后,到今年12月已舉辦至第6屆,卻只有一人愿意領獎。
前5屆“孔子和平獎”獲獎者分別是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俄羅斯總統普京、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一誠法師以及前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
其中,首屆獲獎者連戰對該獎并不知情,也未出席頒獎儀式,主辦方安排了一名小女孩代連戰領取獎項;第二屆獲獎者普京也對此保持沉默,當時該獎項還被俄羅斯媒體認為“一文不值”,最終主辦方安排了俄羅斯留學生代為領取。其余的獲獎者除了一誠法師外,均拒絕領獎。
從眾多獲獎者不愿意領取“孔子和平獎”的表現來看,該獎并不受人歡迎。但是,如此神秘的獎項到底是由誰設立?主辦方又有什么背景?
根據公開資料,“孔子和平獎”最初在2010年由“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傳統文化保護部”打著文化部的旗號創辦,創始人是一個被介紹為詩人名為譙達摩的人。而在此之前,《環球時報》曾發表一篇評論《中國要設立“孔子和平獎”》,有人猜測譙達摩創立“孔子和平獎”的靈感來源于該文章。
該主辦機構稱,“孔子和平獎”評選對象為“停止正在發生的戰爭或暴力行為,對將要發生的戰爭危機或暴力行為進行斡旋化解、為裁減和銷毀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做出杰出貢獻的世界各國的機構和個人”。
“孔子和平獎”的評委主要是由國內部分大學學者、藝術和文學界人士,以及商界人士擔任,其中第六屆“孔子和平獎”的評委共有76人,而每一屆的獲獎者均由這批評委投票產生。
實際上,“孔子和平獎”從首屆開始評選以來便一直備受爭議。2011年9月,第二屆的評選開啟后,“孔子和平獎”被文化部叫停,稱評獎活動“正在籌備尚未報批”。戲劇性的是,同年10月,該獎主辦權轉給在香港注冊成立的“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這家公司正是由譙達摩注冊,譙達摩真名為“譙偉”,“孔子和平獎”的評選得以繼續進行。
文化部乃至中國的名義被綁架
據了解,譙達摩是“文化部中國鄉土藝術傳統文化保護部”“副部長”。有人曾稱,這個“副部長”是譙達摩花3萬塊錢“買”來的,譙達摩坦然承認,“我給這三萬元人民幣是應該的,因為我要用這塊牌子做一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事業。”
曲線攀扯上文化部的好處是明顯的:“在邀請外國媒體出席孔子和平獎頒獎典禮的時候,他們問是什么單位主辦的,我說是孔子和平獎評委會,他們幾乎都說不方便出席,然后我說是中國鄉土藝術傳統文化保護部主辦,該機構是文化部主管的國家一級協會,這樣一說,所有問題就解決了。”
“孔子和平獎”得了便利,文化部乃至中國的名義卻被悄然綁架,之后中國官方不得不多次表態與“孔子和平獎”切割。
“孔子和平獎”這樣一個披著官方名字的民間獎項,不僅處處遭人詬病,還利用了西方面對中國的矛盾心理,對中國的國際形象有百害而無一利,但為什么沒有被關停?
其實,早在這個獎項剛出現不久,官方就進行了警告與辟謠。可令人遺憾的是,《新京報》一篇題為 《孔子世界和平獎被叫停主管稱活動沒了項目在》的文章披露,衛生部官員、身兼文化部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監事、“孔子世界和平獎”公益基金管委會副主任的羊滌生竟聲稱,“這次聲明也沒有說要撤消這個基金,只是不要活動了,但這個項目還是存在的”。
也就是說,政府僅僅是不許他們打著官方的旗號辦活動。并不是“孔子和平獎”打不死,而是目前沒有任何機構對其進行監督與管理,而任憑私人利益集團興風作浪。
有著商業性質嫌疑的一場鬧劇
此外,有民眾開始關注到“孔子和平獎”背后的評選機構有著商業性質的嫌疑。
每一屆“孔子和平獎”的評選,除了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主辦方之外,承辦方則由其他企業擔任,記者發現,自從2013年開始,頻繁出現在承辦方位置的是“北京和為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全國工商注冊備案資料顯示,北京和為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經營范圍包括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承辦展覽展示、市場營銷策劃等。值得關注的是,該公司投資人名為“譙偉”,正好與譙達摩的本名一樣。此外,該公司與中國國際和平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關系尤為“親密”,很多活動都是由該公司承辦。
《新京報》10月28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指出,“孔子和平獎”評選過程和評委都是草臺班子、江湖氣十足。而最后不僅圍觀者不“買單”,獲獎者也不情愿。饒是如此尷尬,“孔子和平獎”今年一起搭售的還有所謂“第三屆孔子藝術獎”。看來在這個追名逐利的時代,“過街老鼠”也能找到盈利模式。
在中國,僅在2006年至2009年間,獎項達14.8萬個!“消腫”措施出臺后,已有97%的獎項被撤銷。還有讓人納悶的是,有媒體報道過,第一屆孔子和平獎曾募集到24萬元的資金,但獲獎者連戰根本沒來領獎,獎金至今仍然留在創辦人手里。不知這次穆加貝的獎金,是不是也要落到評委會手里去了?
處在輿論漩渦中心的“孔子和平獎”背后是否有著商業利益,這個謎團只有等時間來解開。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和平獎”娛樂價值也將遞減以至歸零。
(《新京報》2015.10.28、人民網2015.10.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