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推動民生不斷改善的重要時期。“十二五”期間,我國在民生領域推進了哪些重大改革?帶來了哪些實效?
教育:力求一碗水端平
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十二五”時期,我國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首先關注的是農村義務教育。2011年11月,國務院正式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財政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3元、全年600元,一年中央財政支出約160億元。2014年11月起,中央財政加大投入將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地區補助標準從3元提高到4元,達到每生每年800元。計劃實施以來,已有29個省(區、市)開展營養改善計劃試點,13.3萬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3160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每天4元的營養膳食補助。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的相關文件,要求各地在因地制宜前提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當年年底前出臺。各地紛紛出臺方案,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公平受教育的權利。
2013年是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教育改革方向。招生制度改革力度“最強”,與學生減負令“最嚴”相疊加,“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將逐步取代“一考定終身”制度,深化教育改革的措施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陜西師范大學教育評價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劉天才認為,系列改革政策有助于促進教育合乎規律、富有內涵的發展。
一項著眼于教育結構中長期戰略調整,并將惠及千萬家庭的教育改革在2014年啟動。2014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形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唯學歷憑能力”的觀點正成為社會共識。
“十二五”期間我國的教育改革正向所有人群“普惠”。2015年,教育部、中國殘聯聯合印發的《殘疾人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管理規定(暫行)》明確,從2015年高考開始,招生考試機構應在保證考試安全和考場秩序的前提下,根據殘疾考生的殘疾情況和需要以及各地實際,提供一種或幾種必要條件和合理便利。今年全國共有6個省(區、市)的8名盲生參加高考,其中7人被普通高校錄取(6名本科、1名專科)。
醫療:迎來全民“保基本”時代
“十二五”期間,我國醫療事業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增加財政投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2011年2月,全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部署推進醫改五項重點任務,努力實現全民基本醫保,建立健全基本藥物制度,拓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逐步達到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是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對大病患者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給予進一步保障的一項新的制度性安排。自2012年以來,各地相繼啟動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工作,目前已經覆蓋約7億人口,大病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支付的基礎上提高了10至15個百分點,有效解決了群眾因大病致貧或返貧問題。
2013年12月28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并表決通過了關于調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決議。單獨兩孩政策依法啟動實施。截至2015年5月底,全國有145萬對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139萬多對辦理了手續。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是支撐醫療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柱。2014年醫改重點工作任務提出,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阿里巴巴將支付寶系統引入醫院,“春雨掌上醫生”APP下載火爆,多家醫院開通微信預約掛號,有統計顯示,國內移動醫療相關軟件已達2000多款,覆蓋尋醫問診、預約掛號、購買醫藥等領域。相關專家表示,在好醫院、好醫生緊缺的情況下,包括醫療網站、醫療APP在內的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有利于優化醫療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提高醫療效率和患者就醫感受。
大醫院“一號難求”,小醫院“門庭冷落”,這情形隨著改革的深化有望得到改善。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要大于等于65%;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擁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城市全科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大于等于30%;居民2周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大于等于70%等。
養老:確保“老有所養”
當前,“老齡化”已成為我國未來發展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據統計,目前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億,同時每年有3%的人口進入老年人行列,老齡化高峰將在十到二十年后來臨。到本世紀中葉,每3個中國人中就會有1位老人。
“十二五”初期,我國政府先后制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規劃在“十二五”期間新增各類養老床位342萬張,鼓勵基層醫療機構為老年人提供衛生服務并監測65歲及以上老人的健康狀況,發展老齡化產業以滿足老年人的衛生保健需要。
與此同時,國家啟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只有從依靠家庭養老或儲蓄養老逐步轉向“制度養老”,才能切實減輕未來中國的養老負擔。
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十二五”期間,醫養結合模式發展迅速,業內人士認為,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模式解決了養老院沒有醫療服務,醫院無法滿足長期康復看護問題,或成破解老齡化中國“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突破口。
今年1月,《國務院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正式公布。這份決定的醒目之處,在于它的改革目標:逐步建立獨立于機關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層次、管理服務社會化的養老保險體系。
就業:創業創新雙輪驅動
“十二五”時期,我國堅持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健全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相結合的機制,創造平等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努力實現充分就業。“十二五”期間,我國的就業市場仍然是供大于求,就業形勢嚴峻。
在社會普遍關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從14個方面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扶持力度,精心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啟動新一輪“三支一扶”計劃,實施三年百萬就業見習計劃,進一步加強了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成為2012年以來的“主線”。我國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上升。各地將鼓勵創業納入就業方針,引導勞動者轉變就業觀念,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尤其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同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財政、貨幣、產業結構等多方面對小微企業發展予以扶持,小微企業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說,“中國一人創業平均可以帶動三人就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是就業工作的新增長點”。
2014年5月,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通過實施引領計劃,使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進一步增強,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制度和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大學生勇于創業的機制基本形成,大學生創業的規模、比例繼續得到擴大和提高。
從簡政放權、創新驅動到扶持小微企業,再到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國家層面促進“雙創”的舉措改善著創業創新的土壤。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后,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認為,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就是要把就業創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優先、更加突出的位置,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半月談》201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