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再宇

作為一個靠文字賺錢吃飯的人,我曾經無比熱衷于各種概念,制造概念、炒作概念以及解讀概念讓我們不至于沒有料可寫。經濟學家說:有錢存在的地方就可以征稅。我們要說:有概念的地方就可以忽悠。
互聯網領域尤其是概念重災區,這個領域甚至構成并養活了一個忽悠生態圈。蔣方舟有句話說得好:“別理那些貼標簽的,他們只不過是賣膠水的?!蹦承<覀円M概念,創業者們把概念套在產品上,投資者則炒作概念期待低買高拋。營銷圈變成一個靠嘴皮子打口水仗的自嗨大舞臺。長江后浪推前浪,概念一個個拍死在沙灘上,消費者則云里霧里,日益感嘆自己跟不上潮流。
輕則“思維”,重則“顛覆”,動輒“革命性創新”,文革類型的話語在互聯網營銷圈此起彼伏。我一直都不喜歡“顛覆”這個詞兒,革命豪情之外,總覺得里里外外透著一股緊張氣息。從大數據興起到大數據潮落,除了在淘寶搜“貓糧”于是整整一個月在各種網站貓糧廣告看到吐之外,誰也沒見到所謂高智能的大數據營銷到底是個什么鬼。哪怕給個高相關度的貓砂廣告也行啊——哦,當然不行,你并沒有輸入“貓砂”關鍵詞啊。
前幾天去做頭發,進門一個小妹硬塞給我個名片,原來是河貍家的上門美甲服務。據說是雕爺的新項目,美甲O2O。我沒有深入了解,但是想不明白為啥這就叫O2O,再說了,美甲小店到處都是,為什么我要冒讓陌生人進門的危險一定要在家做美甲呢?就像我搞不懂水果攤到處都是,為什么要在網上下單購買再等快遞送上門一樣。吃水果對于我來說是每天都要進行的常規項目,每次出門回家時順手就從樓下水果攤拎上來了。據說這類O2O項目在上海和廣州遭遇了運轉不靈的問題,有人分析說,是因為上海和廣州的便利店四處開花,使得“更先進”的O2O無法結果。好吧,你說網上賣的跟水果攤賣的水果不一樣,網上賣的水果有情懷!什么褚橙、倪蘋果、柳桃……可是,缺乏情懷是吃水果的痛點嗎?
營銷不要總想著我可以怎么忽悠,多想想怎么為消費者解決問題不好嗎?比如關于食品,其實真正的痛點不是情懷也不是幾小時內送上門,而是“安全問題”。如果你能做到讓每件食品從終端到源頭可追蹤,上網還可以實時收看生長和生產監控視頻,那它就比水果攤上不明來路的水果、以及僅僅在電視上見過廣告的牛奶更有價值。
汪丁丁在《盤旋的思想》里說:任何潛在的能改善雙方福利的行為都構成交易的機會。這個“改善雙方福利”就是指解決消費者真正的問題,同時,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解決這個問題帶來的收益要大于所需成本,這個模式才可持續。事實上,所謂的商業模式就是指解決問題所產生的利潤,而非以更多佶屈聱牙的概念解釋現有概念的幾十頁PPT。
一位做傳統零售幾十年的老總感嘆說:“我不覺得是電商打敗了我們,就算在‘舊時代,做得不好的零售店也一樣成批成批地倒閉?!斑@算是在忽悠大潮下頭腦比較清醒的,傳統零售大批倒下并不是因為傳統,而是以前做得不到位,但消費者不得不忍的地方,如今電商來補了位。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營銷亂象?我有一位做投資的朋友,他說選擇投資對象主要分兩種,一類是已經上市的公司,根據市盈率等財務數據考量投資價值,還有一類是目前還沒有上市也沒有盈利的創業型公司,那就要看它的團隊以及未來的發展預期。資本的耐心有限,它需要高增長來維持投資信心,沒有高增長就沒有高溢價,沒有高溢價為什么繼續投資?那么,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市場份額和用戶流量的高增長?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所謂的“營銷驅動“。
“營銷驅動”是個中性詞組,最近幾年被一批能忽悠的公司把這個詞給帶壞了。當企業為消費者提供的價值能夠達到先前承諾的程度時,”營銷驅動“是成功的。而當企業驅動營銷戰車只為撈一票就跑時,這不叫”營銷驅動“,這叫”忽悠“。
想用互聯網思維改造世界是好的,可是動輒說“顛覆“就有點不知天高地厚。事實上,互聯網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的前提,首先是要把傳統行業的根基做好。比如品控,比如供應鏈。想用營銷拉近與消費者之間距離也是好的,可是不要以為吸引到眼球就是目的,不能將噱頭等同于賣點,將概念與品牌混淆,直接導致消費者產生這樣的負面印象,即“擅長營銷=會忽悠”。
正如朋友圈里流傳的一段話:八卦小報改叫自媒體,忽悠改叫互聯網思維,做耳機的改叫可穿戴設備,辦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攪局的改叫顛覆性創新……左手造概念,右手講故事,營銷的性感世界里從來不乏這類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