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



孫紅光,又名弘光,1972年生。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學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藝術碩士?,F(xiàn)任華北油田少年宮主任。中國石油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華北石油美協(xié)常務理事。
作品榮獲第九屆全國法制宣傳暨廉政建設書畫展優(yōu)秀獎、《中國美術作品年鑒》優(yōu)秀獎、京師美術館藝術碩士作品學術展一等獎等國家級、省部級賽事獎項,并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弘光本名孫紅光,題畫常鈐篆印 “弘毅而光”,語出孔子的“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吧,故常署名“弘光”。
弘光善畫人物,刻畫細膩準確,很純的新古典主義。他捕捉表情與動態(tài)的能力極強,源于從未間斷的速寫功夫。我看到過他12歲時畫的一百單八將,那一摞厚厚的畫稿,竟然都是原創(chuàng),繁瑣的線條與場景,說明了他做事的專心與耐心。近年來展覽上看到他的作品卻多是山水畫,問他原因,他說畫山水更自由灑脫??墒茄凶x他的山水畫,卻絕非潑潑灑灑、寥寥涂抹,而是疊山復水,繁枝茂葉,端麗溫厚,寬放飽滿,深沉而細膩。他筆下的山水很靜、很潤,絕無狂乖與放浪。每一幅畫都需要反復地推敲和大量的繪制時間。這似乎與他所說的自由灑脫并不相符。
直至去年通州一次筆會,我全程地觀察了他畫畫,才發(fā)現(xiàn)他畫山水的確很輕松。他純以“寫”入畫,行筆流暢跳躍,疏緩有序,節(jié)奏分明,仿佛筆尖的舞蹈。章法、構(gòu)圖、皴染、點綴,一切都在旋律之中若符合節(jié),但一切又似率真任性、無拘無束。勾、挑、點、拉,隨山川與樹木的原生態(tài)勢跳動行進,實踐了中國畫“法為意用、意為主導”的理論。弘光執(zhí)筆頗高,幾乎在筆管頂端一寸處,不論寫壁還是寫案,都是高懸筆,指、腕、肘、肩連貫暢通,令觀者亦覺舒展灑脫。這也是畫得自由的一個原因吧。
弘光的山水畫基本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師法傳統(tǒng)為根基,屬于宿墨畫法的一種新嘗試。在樸素的筆墨中體現(xiàn)空靈,追求端莊與肅穆。充分發(fā)揮生宣紙的柔嫩性與蓄水性,以筆尖和鋒側(cè)略舔濃墨,以水沖墨,浸潤透紙,形成中空的線條和漫渙的墨暈。墨色多姿,但行筆結(jié)實肯定,筆觸清晰,追求以寫意為內(nèi)核和以文人學養(yǎng)為格調(diào)的傳統(tǒng)文人畫的意象營造。
另一類是他近年來的創(chuàng)新,反對把寫實與寫意徹底悖離,探索意向與具象的深度融合。既鐘情于宋元兩代山水畫的嚴謹與凝重,堅持“以寫入畫”傳統(tǒng),強調(diào)筆的韻律性與表現(xiàn)性,筆法近于行書,講究中國畫特有的韻味,又使用西畫法式的環(huán)境色,營造三維空間,中西合璧卻不著痕跡。其出眾之處是超越了單純的寫實性透視原則,在構(gòu)圖上以近景為軸心、中景為骨架、遠景為屏帷,呈扇面狀打開,層疊延展又錯落穿叉。遠中近三景的經(jīng)營依循古法,而層疊交織的放射狀山體的編排在中國傳統(tǒng)的散點透視法之中揉合了西畫的焦點透視規(guī)則。遠山煙雨迷濛、草木蔥蘢,近山云纏霧繞、絕壁巍峨,點景精致而富于文人意態(tài)。長空大野,巨壑幽深,鐵壁森嚴,飛云疾風,那山水間恢宏的氣勢與飛動激蕩的情懷撞擊著觀者的心靈。色彩或艷麗或素雅,行筆或嚴正或飄逸,都詮釋了北方山水的莊嚴廣博之美。
弘光的山水畫正是在意與象深度融合中做出了可貴的探索,這大概就是身歷與神游相和而鳴的山水情懷吧!
弘光是一個善良寬厚的書生,他有多愁善感、風花雪月的至情至性,也有“拍碎雙玉斗,慷慨一何多”的激昂自負,他的詩畫仿佛有著辛棄疾的影子:通篇的豪邁,卻總是在收尾的那一筆中留下無奈與蒼涼,隱藏著一腔出而濟世的真儒熱血和悲天憫人的釋道愁腸,流露出傳統(tǒng)文人內(nèi)心常見的隱忍與孤獨,我因此曾勸他應更超脫出山仁水智,“澄懷”而后應更“關照”自然的性靈??上驳氖?,最近幾年他的作品明顯的亮麗舒暢起來了,筆下更多的是一種蒼勁的力,一股浩然正氣躍然紙上,撼人心扉。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