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常青



李鵬,1963年生,河北省鹽山縣人。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畢業。系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工業版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藏書票委員會會員、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美術家協會會員?,F任華北油田文聯副秘書長,華北油田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他早年研習油畫,精于版畫創作,擅長中國水墨。其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覽并獲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及個人收藏。
得識畫家李鵬于20世紀90年代初,后頻頻交往,喝酒談藝,成為多年的朋友。他儒雅英氣,溫和,矜厚,彬彬于文質。他涉丹青繪事,先主攻版畫,日臻高妙。在此之后,他沉默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我為之不解并多次相詢的時候,他為我們拿出了近百幅的水墨,這就是他的《荷》系列。
“白日依山,荷花入夢”。這是畫家李鵬說的,開始不甚理解,但閱讀了他的《荷》系列之后,就理解了,并開始喜歡了。他說他畫荷的緣由:“偏愛荷葉的那一方圓,偏愛荷梗的那一條線,偏愛荷花的那一點彩。”其實他的偏愛,無疑就是對由點、線、面構成的中國繪畫藝術的偏愛。他還說:“在荷中悟出了靜觀,不浮不躁,而能看得遠,在荷中悟出了淡泊,不名不利,而行得健,在荷中悟出了堅貞,不淫不畏,而做得正?!边@就歸結到一種精神了,如果融入到畫作里,那就是一種氣象,尤為難能可貴。顯然,“荷”之精神于他已融合于心胸之中,揮灑于紙頁之上,那近百幅的《荷》就是例證。
筆墨是畫家的語言,是用以表達內在情思的工具,這就要求語言暢達,不受傳統的約束,而又不脫離傳統的筆墨。因此畫家李鵬創作的《荷》系列,在捕捉對自然景色的瞬間感覺的同時,卻具有了印象主義的意蘊,在表現瞬間的筆墨中,更注意的是抒發內心的情思,因而他的《荷》系列較好地實現了借用自然的形態、表達最人為的內涵這一藝術目的,也就是說他在借自然之景,抒認為之“情”。李鵬之所以能夠實現這個藝術目的,在我看來他是解決了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借用自然的形態,就是首先要能夠具體地描繪出他所需要表現的自然景色。二是追求表達人為內涵的目的,也就是說這些自然形態要能夠激發畫家的情思,所表現出來的自然景象還要能引起讀者的相應聯想。這兩個層次解決了,才能達到傳輸所欲表達人為內涵的目的,才能借景抒情。比如他的《春滿荷塘》,清新、率意、獨特、異趣,一個局部的用筆,一小塊色彩的點染,無不充盈著一種生命的安靜、婉約、優雅、綿延。無疑,這幅作品不是純客觀地摹擬自然,而是首先對自然景色富有感情,能發現自然景色的蘊意,能寓主觀感情于客觀對象,從而使作品情景交融,有了一種詩意的境界。還有他的《靜界》《醉秋》《空濛》《荷塘雨》等作品能引起讀者那么大的觀賞熱情,正是作品能寓情于景,使讀者覺得風景是在訴說畫家所欲表達的內涵。
畫家李鵬抓住對景物的瞬間感受和自己的情思,放筆描繪,不拘于傳統筆墨,而服從于表現的需要,在自己的創意中揮灑筆墨意趣,使景色的表現并沒有拋棄筆墨傳統,而是把傳統融會在表現事物與情思的要求中。李鵬是以荷抒情,通過外在的荷之景象抒發內心的情思。從某種意義上說,荷之葉之花之梗之池塘并“無情”,而是畫家借其以抒發的情思,再通過讀者的聯想,從而感受到作者的寄托。李鵬的《荷》系列不是效仿古人的筆墨,而是在表達自己的情懷之中,形成自己的筆墨。因之個人風格明顯,時代性強烈。而之所以能感受到時代性強烈,也在于畫家在抒今日之情,在抒時代之感。
疏密簡繁,濃淡虛實,剛柔動靜,輕重急緩,明暗冷暖……對自然景物,對荷,這原是陰陽互動,相生相濟的內在邏輯,對于畫家李鵬,這卻是藝術傳達不可或缺的結構元素。他筆下“荷”的獨特,在于他既想闡釋這種“乾旋坤轉之義”,也盡力讓藝術與自然同構形諸筆墨,在細密繁茂處見天機虛靈,所以他的《荷》,前后掩映,層層相疊,勾皴至實像處求筆筆空靈,渲染到空濛渾然時追風骨俊逸,從而有了一種人格化的自然之美,有了一種元氣淋漓之象。
讀罷這近百幅《荷》的水墨,我仿佛看到了畫家李鵬身后的每一步,都會留下一個深刻、執著、堅實的水墨足跡,看到了一個令人期待的春天,在一點一點地燦爛起來,遼闊起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