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摘要】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若想讓勞動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成為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育教學的研究范圍可大可小,內容寬闊廣泛,形式豐富多元,都能從根本上程度不同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全面成長,更好地符合現代學生的發展需求。本文立足校本研修的角度,試對此作出拋磚引玉之論,期望收獲一些商榷之言。
【關鍵詞】新課程教育 教師專業發展 校本研修 實踐與思考
社會對于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集中地體現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八字箴言。在素質教育發展形勢下,“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努力促進教師成長”,既是個體教師的自身需要,又是提升學校發展內涵的動力之源,更是促進學校事業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如何切實提升教師的專業化素養呢?理論和實踐表明:堅持以人為本,以新課程理念為支撐,以解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校本研修為有效載體和活動平臺,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康莊大道。
一、校本研修活動的內涵、意義和作用
學校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主要場所,教學是無可替代的重要渠道,校本研修則是引領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形式。校本研修呢又稱校本培訓,就是為了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以預定目標和發展規劃為基本方向,以實際問題為切入口和抓手,以自身優勢資源為主要依托,在教師發展共同體作用下開展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其內涵和基本特征可概括為三句話,即“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基于學校和教師的發展”“通過學校和教師的發展”。構成要素有“教師反思—小組互助—專家引領”三大方面。作用和意義體現在:①面向校園,切實解決學校和教師工作中的實際問題。②高度自主,學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權,行政主管部門、教師研修機構與校本研修之間是一種指導與合作的關系,不存在任何約束性。③求真務實,滿足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需要,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健康持續發展,兩者和諧共榮。④激勵導向,校本研修與校內活動緊密相聯,既可有效調動再學習、再實踐和再創造的激情,又能從根本上不斷提升教師的教科研能力。
二、如何在校本研修中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1、重抓工學互促,不斷積淀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物質元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校工作對象是個性鮮明、生動活潑的學生群體,他們不僅變數很多,而且廣泛接受多元化途徑教育。教師若認真教學、埋頭苦干而缺少“充電”,只是憑著陳舊知識和經驗主義,那么難以取得相應的專業化成長,勢必會在日益發展的教育形勢下消沉落伍。本文認為,工作與學習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緊密關系,兩者之間合則共榮、分則互損。因此,學校要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引領廣大教師正確地處理好工與學的關系,不斷地向書本學習,向先進事跡學習,向社會實踐學習,自覺接受外來輻射,積極有效地養成樂于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的良好意識和習慣品質,并努力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堅持把讀書活動、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不斷地積淀實力、開發潛能。
2、重抓校本培訓,有效拓寬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綜合途徑。一般來說,校本培訓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定期不定期地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讓教師在校內外組織的學習、培訓、座談和觀摩活動中,積極有效地加強體會感悟、應用實踐和反思創新。二是以教研組活動為平臺,通過制度推動和激勵引領等措施,有效促進同類學科教研組和不同學科教研組之間,開展有關專題、教育教學方法、學習心得交流等方面的形式活動,以達到相互學習、資源共享的目的。三是積極開展以同伴互動為主要形式的團隊建設活動。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通過各類途徑和方法和有效措施,加大培植和開發力度,并在全校范圍內注重培養不同學科、不同年級段的優秀教師和骨干教師,待時機和條件成熟之際,逐步輻射與有序推廣,努力打造優秀教師隊伍和先進學科團隊,逐步贏取和不斷放大以賽激趣促學的效應。
3、重抓課題研究,有效凝聚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精神動力。課題研究,既連接著教師的理論積蓄和理念升華,又連接著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工作經驗,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全面成長的重要核心環節。而校本課題的建立和研究是比較簡單易行的,它是建立在教師教學工作基礎上的“理論學習心得、教學細節提煉、輔導學生分析、課外實踐總結”等教海擷取、點束浪花,是一種“既可觸摸、又能實感”的短、平、快式的項目活動,極易形成教師的個性化品質和工作特色。比如,對于教材中描述的某一道理,對于教學實踐中產生的某一問題,對于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生的共性與個性現象……以上種種,都可成為校本課題研究中的對象和內容。豐富多元、取之不竭、快速有效的校本課題研究,既可有效引發“教師從事研究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又能為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元素。
4、重抓文化建設,努力營造教師專業化成長的良好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是著力構建文明校園、和諧校園、精神校園的有機組成和重要內容。既包括校園建筑、基礎設施、人文景觀等外在形式,又包括人本精神、制度建設、思想塑造、課程教學和實踐創新等內在形式。校園文化建設的層次和水平,無論對于學生還是教師來說,無論對于教學還是生活而言,都始終具有相應的培育力量和潛移默化功能。重抓校園文化建設,應著力在“突出人本文化”“塑造精神文化”“加強制度文化”“建設課程文化”和“發展創新文化”等方面予以規劃與入手,強調并突出教師的責任意識和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為促進學校發展和自身的專業化成長獻計獻策、奮力作為,努力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比如當前備受矚目和熱議的師德師風問題,既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總之,在校本研修中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問題,不僅是一項與時俱進的教育實踐課題,而且是一項相對復雜的長期系統工程。我們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努力做到戰略規劃、科學謀劃、統籌實施,為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著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