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健
如今,上頭條的互聯網新聞越來越多,但往往主要就那么幾家,即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有人認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正進入寡頭時代。那么,寡頭之下,是創業機會寸草不生,還是創業者背靠大樹好乘涼呢?這成為當今創業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
寡頭狂吞小公司
在“BAT”(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三巨頭并列的時代,風頭基本上都被這三巨頭占盡。艾瑞咨詢對企業廣告營收最新預估數據顯示,2014年,百度廣告營收超過490億元,同比增長53.5%,位居第一。淘寶廣告營收超過375億元,位居第二。百度與淘寶廣告營收占整個網絡廣告市場營收比重達56.2%。眾所周知,廣告是互聯網企業重要的收入來源,諸如Facebook、Twitter也主要是依靠廣告賺錢。
強勢的寡頭背后是強勢的產品,這些寡頭的產品正牢牢地嵌入到我們的生活。在易觀智庫最新發布的2014年12月移動APP TOP200排行榜單中,騰訊旗下兩款超級APP微信、QQ依舊名列榜單的第一、第二名。而在進入前十強的“BAT”移動APP中,除了360手機衛士是自起爐灶外,搜狗手機輸入法的母公司也與騰訊有合作關系。
除了已有產品,寡頭對于新興領域也保持了令人敬佩的敏銳性。根據逐鹿網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總計有95家公司與BAT發生資本關系,涉及資金規模達到150億美元到180億美元之間。
對于創業企業來說,得到巨頭的“加持”后,才能得到爆發式增長。從2014年初開始,“快的”和“滴滴”通過補貼一下子“搶”住了市場。在2015年跨年之際,兩家打車軟件企業又先后獲得6億美元和8億美元新一輪融資。這種規模的融資,在互聯網創業企業中又創下了新高。在此背后,則又是阿里和騰訊的身影。
有位創業者告訴記者,以前在中國創業的前景是“生、死、騰訊”,而現在,“騰訊”顯然可以換成“BAT”中的任何一家。
未爆發行業仍有創業機會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行業已進入寡頭時代,那么,創業者還有機會嗎?其實,機會還有很多。
一個眾所周知的創業逆襲案例就是京東商城的快速崛起。艾瑞咨詢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在中國B2C(零售業者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編者注)網站市場交易規模中,京東占比為18.6%。從自主銷售為主的B2C市場來看,京東占比更是接近五成。實際上,雖然京東創業已經20年,但其轉型電商并取得快速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現在看來,京東之所以能夠快速地超過當當,正是因為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對物流行業的投資——這甚至一度導致京東陷入資金窘境。而物流業卻是當時其他電商企業的短板之一,等京東的物流布局漸次完成后,其在電商獨樹一幟的品牌形象由此樹立。很多消費者首次選擇京東,其實不一定是因為其商品價格更便宜,主要還是因為送貨上門的物流更方便更快捷。
當然,如今的電商領域已經進入寡頭時代,京東走過的路已經再難復制。但是,京東的案例至少告訴創業者,如果你身處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并且行業尚未出現最終的勝利者,如果能創新自己的競爭方式,你還是有機會從市場中脫穎而出的。
那么,現在有什么行業是有機會的呢?那就要看哪些行業還沒有出現寡頭格局,甚至還要看哪些是尚未被寡頭看重卻頗有潛力的行業。
自立門戶還是寄人籬下
在機場的書店里,馬云和很多“管理大師”的演講視頻都很常見。在這些視頻里,一個主要的核心就是首先要有宏大的理想。對創業者而言,宏大的理想背后就意味著宏大的商業模式。但這真的是好事嗎?其實不一定。
現在,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愿意將被巨頭收購作為自己的發展路徑之一。其中一條邏輯就是,如果人家平臺已經做得很好,你又何必再新建一個平臺呢?
近年有一本書非常流行,叫作《平臺戰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業模式革命》,其中的理念就是,平臺商業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個完善的、成長潛能強大的“生態圈”。對于創業者而言,如果能搭建一個平臺固然很好,但須知,這個世界需要的演員肯定比平臺更多,如果多數人都致力于去做平臺,那么優秀的演員由誰來做呢?因此,在創業者的思維中,做平臺優于做演員的概念無疑需要改變。
在平臺思維流行的背后,其實是創業者將企業做大的沖動。但將企業做大就一定是正確的目標嗎?其實也不一定。Lending club創始人之一的蘇海德說:“我并不追求做大公司,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家有品質的公司。因為大公司意味著能多賺錢,而有品質的公司則會追求更高的客戶滿意度。”實際上,對于創業者而言,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的難度遠小于做一家大而強的企業。
所以,如果你能夠在寡頭的平臺上做得更好,或者能夠成為寡頭樂于關注的公司,這并不是一件壞事,也不意味著創業變得更為困難。在創業的領域里,自起爐灶和寄人籬下并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兩條不同的道路而已。
在這方面,國外很多創業者的思路可能值得借鑒。1976年,蘋果公司的第一款個人電腦在上市銷售的頭十個月里只售出了175臺,而且大部分賣給了計算機愛好者。而就在剛剛過去的季度中,蘋果公司季度盈利高達180億美元,成為史上季度盈利最多的企業。走到今天,蘋果花了近30年。所以,急于求成顯然不利于創業者找到成功之路。夢想還是要有的,但是行動力同時也不能缺乏。
(張源薦自2015年2月13日—19日《國際先驅導報》)